滥用“对偶引用”中学生写作有原罪九师联盟10月考巩固卷下料有点猛!
我喜欢这个作文题!
这个作文题很可能在玩“抽象”!
让学生在考场上打开作文的一瞬间“又好气又好笑”
颇有些“自己骂自己”的戏谑之感!
但九师联盟这个题目出得真好(仅仅是从态度层面)!
(当然,有部分优秀的同行和前辈认为此题过于专业,不适合高中生,应该交给大学中文系学生写小论文,或者阅卷人老师更有话说,个人也很是认可!)
来看题目吧: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修辞手法是人在交流过程中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通过修饰、调整语句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例如,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称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形式它使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而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有助于说理抒情,增添文采。目前,对偶和引用在中学生的写作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强化。
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审题基本没有门槛,九师联盟官方给的答案也还不错,先引在此地:
23. 解题提示:本题针对中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弊端:大量使用对偶句和引用名言名句。但表达很中性,只是说这两种手法"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强化”,材料中也强调了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作用。所以,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参考立意:
①修辞方法是交流经验的总结,尽管中学生使用的不太成熟,但强化模仿是一个必经之路。
②对偶和引用在目前的写作中用得太滥,偏离了正确的写作之路。
③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④过于追求形式反映出内心的空虚。
⑤我手写我心,杜绝新八股。
读罢解析不自觉想到阅卷的“三文”标准:
文风端正
文气顺畅
文脉清晰
似乎也可从阅卷角度切入这篇文章的创作,接下来我们也尝试推出立意,给出参考标题:
一.对偶引用等修辞要恰如其分,不要滥用走向套路和油腻
二.对偶引用等修辞滥用是因为易于模仿,应该发掘修辞的“多元”,拒绝“标准化”的评价,不妨让表达多一些个性
三.文以载道,修辞只是手段,写文章就算做不到“生命情感的勃发”,也尽可能我手写我心,立好“真”与“诚”
我们尝试给出几个参考标题:
《修辞莫滥用,立好真与诚》
《拒绝标准化优秀,方迎多元化表达》
《文以载道,写作“真诚”》
《我手写我心,莫丢真与诚》
语文侠客也依照此题尝试给出一篇文字,各位看官不喜勿喷:
修辞莫滥用,立好真与诚
语文侠客(转载请标注出处)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考场写作是难掩“病态”的,比如有些学生,写啥都是行稳致远:愈挫愈勇,行稳致远;好学力行,行稳致远;拒绝诱惑,行稳致远;还有些学生总是各种引用各路先贤名人:要么孔子、老子说,要么苏格拉底、奥古斯汀说………这等滥用对偶引用等修辞并未使文章增色,丝毫不见文字的温度与真诚,反而陷入套话和油腻,不得不让我辈警醒:文章创作修辞莫滥用,立好真与诚。
对偶引用等修辞要恰如其分,不要滥用走向套路和油腻。
从考场作文实际来看,苏子《赤壁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与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个名句被套用、滥用最多,堪称两大“冤种”,甚至在某班级黑板报上也出现过此类令人啼笑皆非的“轶事”,恰好航天与中秋节节相遇,板报标题竟赫然写着“嫦娥与礼炮齐飞,航天共中秋一色”……这嫦娥礼炮齐飞是要“炮打嫦娥”吗?如此表达实在太“滥”了!
对偶引用等修辞滥用也许是因为易于模仿,应该发掘修辞的“多元”,拒绝“标准化”的评价,不妨让表达多一些个性。
对偶和引用的写法实在是太容易模仿了,很多同学生造词语也要强行对偶,为了所谓“思辨”援引各种名人学说,犹记得河南状元作文爆火网络后,模仿之风大起,好多考场作文开头都是“长河霜冷,时空阒(qù寂静)寂。历史的泽畔……”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修辞手法还有很多,不要逮着一只羊狠薅羊毛,比喻、拟人、借代、双关等都在等着我们使用呢!同时,阅卷标准的模式化倒逼学生不得不模仿也是很难忽略的事实,也许,阅卷应更宽容些,别轻易给套话作文打高分,也不要轻易抹杀个性化表达,考场作文可能会变得更好一些吧。
文以载道,修辞只是手段,写文章就算做不到“生命情感的勃发”,也尽可能我手写我心,立好“真”与“诚”。
叶嘉莹老师曾盛赞陶渊明、杜甫、辛弃疾等是伟大的诗人,说他们是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在写诗。所以我们读到他们的句子会生出很多感怀,会被字里行间的真诚感动。我们也许成不了陶渊明和杜甫,但我们也有自己的生命情感,也尽可能让我们写文章的手听从自己的内心,尽量真与诚的去写,讲真话抒真情。就说达不到文学为人生的境界,就算载不了“道”,也写的心安理得,至少真诚。
让我们能真诚写作与表达吧,如还有这样的可能。
语文侠客自评:
全文917字。
还是在学生角色与老师角色中反复横跳。
故意在行文中只进行道理论证,几乎不进行对偶和引用。
叶嘉莹老师那句是恰如其分不得不引用了。
基本完成写作任务,回答命题之问,给自己51分。
还请诸位方家多提意见!
语文侠客推荐您下单最新版蓝皮书(语文侠客本人也有幸是编委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