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潘新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语文与写作教研室主任。在中国写作、语文教育史,写作、语文教育教改研究方面成绩颇丰,在国内语文界、教育界广有影响)
价值性:选题的机敏
议论首先是论题的选择,即研究对象、范围的设定——论什么事物。论题是否有价值,是议论主体首先要关注的。论题的价值,固然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的智慧,但它和以下客观条件也不无关系。
论题的新鲜度
一般来说,新论题比旧论题有价值。新论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者的“议论”敏感与眼光。在新论题下,不论作者持什么观点,都是新观点,都拥有“首发”优势。就如发明家拥有专利权一样,虽然也许新发明的东西较为粗糙,但人们是没有理由过于挑剔的。对于研究来说,第一次言说也是得天独厚的。第一次言说不完善,仿佛天经地义;第一次言说就很深刻,那是锦上添花。因此,发现新论题弥足珍贵,是作者需要努力追求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新论题一定价值就高、旧论题一定价值就低。
对论题研究现状的了解度
旧论题未必就没有价值,关键是要认识其中的问题。面对某论题,应考虑是否已达成共识、是否仍存在不同意见、争议的焦点是什么、是否还有提出假说的空间等。
一般来说,如对该论题的核心命题已有共识,在实践中已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或已经很难进行反驳找到新的假说,这样的论题就没有现实的选题价值。因为,这表明该论题“油水”已被榨干了,很难在观点上出新。这种情况可称为研究的“休眠期”。如要突破旧说,激活该论题,往往有待于某些具有高洞察力、想象力的“智者”“超人”出现,或发现某些新证据,或寻求介入新的参照系,或采用某种新的研究方法,颠覆、解构传统的共识,才可望标新立异。如果恰巧你就是这种人,不妨一试:使原先不成问题的论题重新成问题,而且,使之再次成为具有高价值的论题,以至成为“热点”论题——这种状况是最理想的,将导致认知的进步,乃至学科面貌的改变。
也有一些老论题,不论多少年过去了,不论已积聚了多少观点,但是始终没有共识,或根本不可能有共识。这些论题的生命是超时空的、永恒的,如人是什么、美是什么……这些论题大约再过多少年都不失其研究价值。当然,这论题太大,需要进一步分解。
如果某论题刚开始研究,研究者还不太多,多数人的思考还不成熟,正在争议之中,观点莫衷一是,那就要关注争议的焦点是什么、他人观点的局限何在。如果你有可能超越现有的观点,或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某种程度的扬弃与折中、归纳与整合,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这也可以视为有价值的选题。
《高考作文十度视觉全攻略——2025最新版材料备考与思维备考》
2025最新版,新书上市!
杨晓康名师团队,倾力打造
限时福利!可别错过优惠啦~,扫码先领劵,再下单
论题可能引发的关注度
论题引发读者的关注度大小,也是衡量论题价值高低的一个指标。高关注度论题,就是通常说的“热点”“焦点”问题。一般来说,对论题感兴趣的人越多越好。感兴趣的人多,影响力就大:影响力大,一般价值也高。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选题的性质不同,涉及的学科、领域不同。专业性、学术性越强,可能关注的人的绝对数就越少。不同领域的选题,关注人数的量是不可比的。但是,在同一学科、领域,关注人数的量是可比的。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感兴趣的人少,有时是由于刚开始人们还没能认识到其价值,或该论题太偏、太专、太深。随着时间的推移,时尚、观念、风气、认知等的改变,其价值才慢慢显露出来,于是逐渐引起较多人的关注。在学术研究领域,这种状况是时常发生的。
论题的针对性
有的论题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现实意义。一般来说,针对性强的选题,关注度就高,价值也就高。强针对性论题一般包含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能迅速对某一现状提出问题,对某些可能引发普遍关注的现象,能领风气之先,较快地认识到其价值,敏锐地作出反应,阐明自己的观点,对人们认识现实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如报刊、广播、电视中每天的新闻分析、新闻评论、新闻透视等,就是以选题新、快、准见长的。
二是针对时尚观点进行反驳。一般来说,驳论文针对性较强,会引发较高的关注度。当然不是简单地唱反调,而是具有一定厚度、深度的反驳,能提升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促成知识的进步。
三是参与当前的某些论争。论争性论题是在他人观点上阐明自己的观点,针对性强,往往是先破后立,对认识的深化也有促进作用。
也有些选题未必具有现实针对性,但是它具有历史针对性。在诸多专业领域都有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不论过了多久,重新论及,使认识有所推进,这是难能可贵的,也会引人瞩目。
论题的普遍性
论题涉及的研究对象要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宜就事论事,要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或用一般观照个别,再上升到一般,成为对事物普遍性的探究。虽然研究一类事物也离不开研究其中的个体,但有没有“类”的意识与眼界是大不一样的。普遍性高,价值就高,但研究的难度也大,因此必须注意是否力所能及。
在“三要素”中,价值性是最基本的。虽侧重于选题而言,但也是对议论文本的整体要求。如果在论点的发现性与论说的说服性上有所欠缺,该文本也仍然不能视为具有高价值性。
发现性:立论的超越
有了高价值的论题,矛盾便转移到了立论上,即考虑“持什么观点”最有价值。议论文本关键还在于要有一个好的论点。好论点的标志主要是具有发现性。这里用“发现”,而不用“创新”,是因为“发现”的范围大于“创新”。不是所有的议论文本的论点都需要创新,有的只要作一些归纳概括或阐明自己的感受感悟就够了,只是有所发现而已;如果能对前人的见解有所突破、超越,即创新,那自然是最好的。
以下三类文本在创造性程度上有较大差别,但都可以归入发现性的范围,都有价值:
综述、归纳类
有一部分议论文本——学术论文是“述而不作”的,它的“发现”是归纳出来。这类议论文本所做的工作只是对他人的见解进行陈述、梳理、概括,阐明问题状况,但没有解决问题,没有自己实质性的观点。这类以“述”为主的议论文比例不低。
演绎、应用类
有些议论文本将别人的观点(理论)进行移植、应用,以指导实践,其论点是演绎性的。这虽然也包含某些创新的因素,但是,它对“元论点”“元理论”并没有什么增益、深化,顶多只能算是二度或三度创造。这类议论文本是最大量的。
发展、创新类
总体上说,这类文本对创新的要求就比较高了,一般指的是原创(首创),或是在别人的认识基础上“整合的原创”。少数高质量的驳论性文章,其观点也可以算是创新,即所谓“破,立也在其中”。创新有层次上的差别。元理论、本体论上的创新与局部、细节上的创新,“道”的创新与“技”的创新,高水平的创新与低水平的创新,其贡献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真正高质量的创新性论点只是少数。
可见,最大量的论点只是“发现”而非“创新”。论点的发现性有以下主要特征:
新颖性
论点有所“发现”,即要有新意。新颖,可以说是议论写作的底线。由于论点是表达自我认知的,就一定不能人云亦云。
新颖性要求不等于说一篇议论文本中所有论点都要有新意。中心论点有新意自然最好,将他人的某些理论、观点应用到自己实践中,从中提炼出中心论点,或在应用中萌发了某些衍生性的认识也是有价值的,这类论点也可以归到新颖性要求之下。
想象性
论点的出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猜测——想象力(选题、说理也离不开想象力)。这就是胡适先生所谓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往讲到议论,只讲思维,讲论证、推理,几乎从不涉及想象。而新观点的假设、猜测,既需要理性的分析、判断,也需要灵感、直觉与想象力。有时,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哥白尼的日心说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其实,甚至连论证、推理,组织成一篇有说服力的议论文,包括遣词造句,也需要想象力。批判与猜测,是形成想象力导向的动力牵引。
逼真性
发现性的终极含义是逼真性。观点的高逼真度是议论的必然追求。我们不可能获得真理,但我们可望逼近真理;我们不一定都能逼近真理,但不能不努力追求逼近真理。也许以逼真性为追求,收获的恰巧是谬误。播下龙种收获跳蚤,这种事常有。即便如此,也不能没有这种追求。有没有这种追求是不一样的,这就跟人有没有信仰相似。求“真”,就是议论写作的信仰。
论点逼真度高,意味着它比以往的论点洞察力、概括力更强,能解释、涵盖更多的现象,更难以被反驳与证伪。但是,逼真性只能说是议论主体的写作目标,因为是否逼真,逼真度多高,有时不是当下就能断定的,它需要经过他人的批判、反驳与证伪的检验,需要经过经验、实践的验证,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淘洗。论点经受住了长时间的种种检验而屹立不倒,才能说它具有高逼真度。因此,这种艰难的求索需要坚定的求真信仰的支撑。
写作主体在写作中能做到就是尽量表明论点的信度——论说系统的说服力。说服力强,往往意味着逼真度高。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些诡辩,有些错误的观点,也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些高逼真度的猜想,未必当时就有高说服力。因此,“自圆其说”不能作为高逼真度的标志。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就知道这个道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众,是它嚣、魏牟也。”(《荀子·非十二子》)而今天许多老师还糊涂着。
发现性这一要素,最直接的显性要求是新颖,也是立论的首要条件。论点不新颖,便没有议论价值。想象性与逼真性是隐性的,是其本质要求。想象性是立论内在的创造因素,逼真性是议论写作的目的。我们所追求的新颖,是具有想象力与高逼真度的新颖,是有其质量内涵的新颖,不只是单纯形式上的标新立异,不是只要是新论点便好。
说服性:说理的透彻
有了高价值的观点,矛盾就转移到了如何使人信从你的观点上,即构想“要怎样说理”最有价值。议论文本的写作目的是发现以求真,但不能一厢情愿、自以为是,而是要使读者信服自己的观点。议论写作的质量,最终势必要体现为论说的信度,亦即读者的接受度。说服性,是论说能力的基本指标。要说理透彻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说理贵在得当,重在分析
论说(说理)系统构成了议论文本的主体。说理的方法很多,但没有哪一种具有百试不爽的神功奇效,能单独达成“证实”以至“说服”读者的使命。在旧“三要素”思维下,“说理”成为“例证法”的一统天下,似乎靠典型事例的堆砌,或正反事例的对比,再用上一两句名言警句锦上添花的点缀,就可以“证实”观点,征服读者。这完全是自欺欺人的幻象。
其实说理方法远不止“论证法”中的“例证法”“引证法”,还有“比喻法”“类比法”“反证法”等,此外,还有界定、阐释、阐述、联想、比较、分类、论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等方法。这些说理方法的作用是互补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不论选择哪一种说理方式,都要明白关键是“分析”,就是“讲道理”。重例证、轻分析的旧“三要素”思维,塑造了重感性、轻理性的思维倾向,亟待改变。
要提高说服力,就要根据不同的读者状况,灵活地选择运用恰当的说理方式,以形成一种多元互补的论说格局,形成以讲“道理—分析”为重心的论说系统,靠说理的整体合力提升议论品质,诱导读者的倾听与理解,提高读者对论点的接受度。
防御性的反驳与证伪
建构说理系统,确立说理重点,除了应根据说理的一般要求与驳论或立论本身的要点与难点进行考虑外,在写作之前,作者还要注重对论点作自我反驳与证伪,对论点进行检验,即自我防御与免疫。要说服他人,先要说服自己。要从读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质疑论点、分论点与将要展开的阐释、阐述、论述等的合理性,尽可能地挑剔、挑战自我,向自己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作出回答。这种虚拟的反驳与证伪,将使议论最大限度地减少受到读者诘难的可能。
由于缺乏自我防御与免疫意识,在今天学生的议论文本中,论点与说理系统的破绽比比皆是,绝大部分的论点与论据都是片面、绝对的,经不起推敲。例如,2011年福建高考唯一的满分作文《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稍有点自我反驳与证伪意识的作者,都不会如此轻率地将“热爱”与“创造”简单地画等号。因为凭常识就可以断言:“热爱”未必就有“创造”。作者与评卷老师哪怕稍微质疑—下自己,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读者的反驳与证伪,阻断可能的诘难,使说理较为缜密、严谨,提高说服力。
说理系统清晰与严谨
要有说服力,还要注意说理的明晰、严密。首先,逻辑思路的安排是个问题,主要体现为主次详略的有针对性的设置。“针对性”主要从读者可能的反驳与证伪中来,最容易受到诘难之处,无疑就要作为论说的重点。从说理的“针对性”角度考虑,每篇文章的谋篇布局都应当是不同的,不应模式化。
要做到论说系统建构的清晰与严谨,除了要针对读者可能的反驳与疑惑进行设置外,还有一些常规的要求。比如对基本概念的界定、阐释就十分必要。如《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热爱”就是最重要的基本概念。要说清论点的所以然,先要说清何谓“热爱”,要区分一般的“热爱”与对事业的如醉如痴的“热爱”。如果能把这个基本概念阐释清楚,说理的任务就完成一大半了,论说就有了一定的说服力。
说服力的贫弱,大多表现为论说系统的错乱、散漫、无序:一是偷换概念,论题或基本概念缺乏稳定的内涵;二是旁生枝节,不知不觉所论游离于论题或论点之外;三是纠缠不清,论点与论述徘徊纠结。这是在教学实践中要着重纠正的。
当然,说理系统是否具有说服性,不应在写作时才考虑这个问题。在选题、立意时就要考虑要如何化解读者的反驳与证伪,要选择哪些恰当的方法强化文本的说服力。
综上所述,“三要素”各有侧重,但又互补互渗。价值性,侧重于选题,立论与说理也有价值性问题;发现性,侧重于立论,选题与说理也有发现性问题;说服性,侧重于说理,选题与立论也要考虑说服性问题。价值性,要通过发现性、说服性来兑现;发现性,要有价值性、说服性为保障:说服性,要有价值性、发现性作前提。因此,不应将这三者割裂,要从总体上把握新“三要素”。新“三要素”具备,便可谓好的议论文本。理解了新“三要素”,便明白了议论文本的要旨,阅读与写作也便有了目标。
END
转自 | 写读创语文教学,略有改动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