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语文简介:重庆一中语文课程创新基地由重庆一中高中语文组教师创建。践行“境语文”的核心理念。依照课程标准的思路,以心境、语境、艺境为路径,致力于探寻语文教育教学新天地 !
编者按:
在教育的征途上,不断探寻学习的本质,逐步优化学习方式是点亮智慧之路的火炬,打造高效育人课堂是实现教育使命的方舟。本期"境语文"分享来自重庆一中高中语文组张鑫的《登高》教学设计。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变革学习方式,挖掘那些能让学生积极投入、思维飞扬的方法;聚焦于打造高效课堂,找寻让每一分钟都充满价值、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扎根的方法。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品词赏句,在与《沁园春·长沙》的文本比较中把握《登高》意象内涵,感知夔州秋景特征。
2. 感知与理解诗人杜甫的处境、情感;理解《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比较与文本细读,培养学生细读与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文本比较,体悟诗歌中的意象内涵,感知景物为本文奠定的感情基调。
2.引导学生品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细析字词内涵,品味作者的人生处境。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兴趣
从《唐才子传》中,我们窥得诗圣颠沛流离的一生,一句“甫往来梓、夔间”,寥寥数语便带过了杜甫那段“夔府孤城”的岁月。人生的最后几年,他所见为何?所想为何?传记不能写出的历史的温度,诗歌却能给我们答案。一曲《登高》,带我们深入了767年那个秋天的重阳节——在杜翁人生的最后三年,登高而叹,睹物生情,古今第一七律就此产生。
二、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比较文本,鉴赏秋景
【学习任务】将《登高》《沁园春》两首诗进行比较。同为秋景,同样选择了江、鸟、林等景物作为描写对象,毛泽东所写长沙之秋景与杜甫所写夔州之秋景有何差异?
聚焦《登高》首联、颔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着眼景物: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1) 风急:风急而迅猛,显示出风的力度与速度。登高的诗人在急风的冲击下显得脆弱、不稳。
(2) 天高:天高远空旷,显示天与人距离之远。天高不可及、空空荡荡,与人的渺小在空间上形成了对比。
(3) 猿啸哀:啸声哀转久绝,令人心惊。
(4) 渚清沙白:给人以凄清、空寂之感。
(5) 鸟飞回:不同于《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的“鹰”,给人徘徊、孤独无依之感。盘旋不定的鸟正是诗人自身处境的写照。
(6) 落木:不同于《沁园春·长沙》“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壮丽。“落木”在意象使用与修饰上更显出无边无际、 枯黄深沉、衰微凋敝的特征。
(7) 长江:不同于《沁园春·长沙》“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蓬勃生机。“无边”与“滚滚”更显出长江的汹涌之态,连同“来”字共同表达出滚滚长江与无情岁月对人的冲击。在巨大力量面前,人显得脆弱渺小。
【明确】与《沁园春·长沙》壮丽昂扬、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图不同,《登高》前两联用众多景物共同刻画出夔州萧瑟苍凉、寥廓悲壮的秋景,暗合颈联的“悲”字。前两联既是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体现出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聚焦《登高》颈联、尾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习任务】
由景入情,细读最后两联能找出几重悲伤?
(1) “万里”:远离家乡,与亲人音讯隔绝。
(2) “悲秋”:万物衰落,重阳佳节无人团聚。
(3) “常作客”:长久地客居他乡,羁旅漂泊。(补充:杜甫西南漂泊地图)
(4) “百年”“繁霜鬓”:暮年,垂垂老矣。
(5) “多病”:疾病缠身。(补充:杜甫患病情况)
(6) “独”:亲朋离散,孤独无依。(补充:杜甫亲朋去世情况)
(7) “登台”:登高望远,顿觉自身渺小。
(8) “艰难”:指个人遭际艰难,也言国家命运艰难。
(9) “苦恨”:志业无成。
(10) “浊酒”:生活贫困,处境艰难。
(11) “新停”:无法饮酒,有愁难解。
后两联转向抒情,点明萧瑟悲凉秋景背后的多重悲愁。语言极为凝练,悲情极为浓烈。多重悲情与夔州秋景交融在了一起,共同造就了诗人晚年的深情之作。
五、课后作业,引发思考
阅读《杜甫年谱简编》,了解杜甫生平,再次体悟《登高》在诗歌创作历程中的重要意义。
【相关阅读】
【王涛团队毕生谈】选必上新闻单元大概念——情理结合与事义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