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及格到100分,事实证明,不提前学,孩子也不会是学渣

教育   2024-10-12 20:56   北京  
     动动手指,获取新知

▲▲▲

作者:VIVI
来源:童行书院(ID:tongxingplan)


写在前面:
家有神兽的父母,你们的孩子提前学了吗?

我朋友圈里有一个妈妈,孩子开学要上三年级,但妈妈晒的数学题,都已经学到了五年级。

去年暑假,我们家孩子小一升小二,我去给她买口算题卡。

店主是女儿同学的妈妈,她提醒我,其他同学都开始做二年级的题卡了,你们要不要也买二年级的?

提前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似乎成了孩子上学的常规操作,好像只有这样,才能领先一步,抢得先机。

很多人也说,别人都提前学,自己不学,那孩子就会落后的。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不提前学的孩子真的只能当学渣吗?

经不起挫败的自信,是真正的自信么?


离100分越来越远,

留给孩子的空间不多了



以前我还没孩子的时候,听身边的姐姐开玩笑这样说:

孩子一年级的时候考100分,二年级考90分,三年级只能考80分了,这上到毕业,还能及格吗?

大家当时一笑而过地同时,也理所当然地认为,一年级100分是很正常的事儿。我也不例外。

但当我真的成了妈妈,开始带上小学的娃,才发现,那句玩笑的背后其实并不轻松。

小学一二年级,内容不多,知识点也简单,孩子们考一百分似乎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这么“轻而易举”的事儿,在自己家娃身上,看起来有点难。

进入小学接近两年,娃没有拿回来过一百分的卷子。

不仅没有一百分,有时候还会不及格,这也着实让我有些哭笑不得。

毕竟按照之前听到的说法,每年退步十分,留给孩子的空间,也不多了啊

面对这样的结果,我也纠结过,是不是要提前学,多花点力气去刷题,来提高孩子的成绩。

但思前想后,我还是觉得,应该让孩子的学习回归它本该有的样子,让她自己去体验所有的过程和结果。

我相信,只要我们做好支持,帮助她建立基础的学习习惯,人本身向好的力量,会带着她不断向前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样放松,孩子只会越来越差。

但出人意料的是,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女儿多次听写全对,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数学更是拿到了一百分。

看着她高兴的样子,我也觉得很欣慰。

但我的欣慰,并不只是这个一百分,而是在她背后,属于孩子自己的努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培养的信念、习惯和能力。


100分背后是更重要的能力



提前学,其实并不难。

现在身边有各种工具,各种信息,如果我们想,随时都可以开始。

但我始终觉得,知识是学习的客体,但并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东西,比学得好、学得会、学得快更重要。

如何看待成绩,比成绩本身重要

我们想要提前学,很多时候是想要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从上学开始,我们会经历无数次考试,但是,考试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有人会认为,考试是在检验学习效果,看看之前的学习咋样。这话说的没错。

在我看来,孩子经历的每一次考试,对于她的人生来说,都是一次小小的考验。

但考验的不只是学习的努力是否到位,还有我们如何看待过去,面对失败,以及是否能从周遭环境中汲取到继续前行的力量。

关于女儿的成绩,有两件事给我印象非常深刻。

一次是她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有一天她回到家跟我说,有惊喜要给我。

她先从书包里掏出一张卷子,好像是考了95分,然后又从书包里掏出一张卷子,上面没有打分(如果错的太多,幼儿园老师就不打分)。

看着她一副开心的样子,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在她的眼里,成绩没有好坏,只要是卷子,对妈妈来说就是惊喜,她不在意自己是否是一百分,也不在意是否不及格。

另一件事是在上小学后,有一次,我偶然帮她收拾书包,从书包里掏出来了几张语文听写的纸,每一张都是A+。

我问娃,这是什么呀?我本以为听写得了A+,她应该很高兴,也很愿意向我展示。

没想到,她毫不在意地从我手里拿走说,就是语文听写。随后就又塞回了书包。

从这两件事来看,孩子考好考坏没啥影响,我们似乎都不太在意成绩。

其实,我们并不是在“躺平”或“摆烂”。

每次孩子带回来卷子后,我都会把题目全部过一遍。

但我关注的,不是她考了多少分,而是想要通过卷子搞清楚,她错的题目背后,是哪个知识点没有掌握。

之后,我还会针对没掌握扎实的知识点,设计游戏,有针对性地练习,帮助她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但无论后续做多少工作,我首先叮嘱自己的都是,不管孩子拿出来的卷子是多少分,我都要时刻明白,我要做的不是为了分数着急,而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孩子明白,一次的好坏不重要,只要向着目标努力总是会有所回报。

尽管跟别人比起来,这个100分有些姗姗来迟,但我相信,这两年中,孩子的收获,并不比经常考一百分的同学少,甚至会更多。


“驯服”大脑,比只是学会重要

其实,关于孩子是不是要提前学,我是认真思考过的。

有人说,大家都提前学,如果自己不提前学,孩子上小学跟不上,会有挫败感。相反,如果学得好,会容易建立自信。

但是我个人觉得,自信不是这样建立的,经不起挫败的自信也不是真正的自信。

我们可以让孩子提前学,一直学到高三毕业高考结束。

但问题在于,人生不只有学习,我们也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他们总有一天需要去面对未知的东西,要学着自己去寻找方法,学会新的技能。

想明白这些后,我就知道,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过程,不只是学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知道自己是如何学习的。

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她去关注,自己是怎样学习的。

当她遇到问题时,我也会提示她:

上一次你采取了什么方法?
有什么样的效果?
这一次可以做什么尝试呢?

这样的过程,是让孩子从“身在其中”的状态中跳出来,以第三方的角度来看自己采取的方法,看到自己如何思考,如何行动。

同时,孩子每一次从不会到会的尝试,不只是克服一个困难这么简单,更是在“驯化”我们的大脑,强化既定的认知模式,让大脑觉得,事情的经过就是如此。

当孩子习惯了遇到问题,就去定义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经验就能够让孩子在将来遇到困难时,以同样的模式对待。

也就是说,如果她习惯了每一次从不会到会的努力,就会在之后遇到难题时,更容易选择面对和克服。

而如果大脑体会到的,总是服从和被安排,以及简单和愉悦,在未来遇到问题时,则很可能因为没有既定的模式可用,而选择更容易的模式——放弃或躺平。

学习知识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构建思维和行动的模式。

这一点恰恰是学校给不了,需要家长给补上的一课。


自主意识,比学得快重要

我们家娃上的幼儿园,是特色课程比较多的幼儿园,相对来讲,学“知识”少一些。

大班阶段,家长们都开始做迎接小学的准备,有一些孩子选择去了专门的幼小衔接班。

我一直不喜欢把这么小的孩子圈起来搞学习,但身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也在思考,幼小衔接阶段,到底要衔接什么?这一年,我们的目标又是什么?

后来,我想明白了,这一年其实对我们很宝贵,是我们可以用较低成本摸索和试错的阶段,而我的目标是,各司其职,让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儿。

日常教育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关于学习,家长急得不行,孩子却无所谓。

家长东跑西跑,找学校,找老师,问作业,孩子却稳坐泰山,事不关己的样子。

其实,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坐错了位子,错把孩子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这种做法乍一听,似乎帮助孩子减轻了负担,但其实,最终的结果却是把孩子从自己的地界中赶了出去,让他没有了做好这件事的动力。

《跨越不可能》书中,关于行为动机的分析中提到了,自主性永远是更强大的驱动力。

当我们驾驭自己的人生之舟时,会更加专注、高效、乐观,复原力更强,更有创造力,也更健康。

放到孩子身上,就是说,当孩子知道一件事情是自己的事,自己有决定的权利,也有调整的自由,他们就会有更强的动力去执行它,以更高效的方式去完成它。

女儿上小学后,也面临着做作业的问题。

就是磨蹭。

有同学家长会问我,你们家孩子回去做作业磨蹭吗?我们家总是不愿意做,磨磨蹭蹭不开始。

说实话,我们家孩子做作业基本不磨蹭,只要她想开始,就能很快地完成。

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经过幼小衔接一年的磨合,她非常清楚地知道,学习和写作业是她自己的事儿,她可以自己安排。

有些家长可能担心,这样交给孩子,是不是就是放任了孩子。

这就真的是我们多虑了。

有一段时间,孩子班里留的作业挺多的,我觉得有些都是重复的作业,可以不用都写。

于是,我给她建议,让她判断一下:

哪些对她掌握不会的知识有帮助,
哪些仅仅是已经会的不断重复,
不断重复的作业可以不写。

我本以为,听到我这样的建议她会很开心,欣然接受。

但没想到,孩子还是坚持把所有的作业都写了。

她说,写不完老师会批评怎么办?

虽然我并不觉得这种做法是应该被批评的事儿,但那是她生存的环境,需要她自己去适应,一件事情的结果会是什么,她选择如何面对,如何承担,应该是她自己做的决定。

当然,我们需要非常明白的是,孩子的自主意识并不是一下子培养起来的。

而是在一次次摸索、碰壁的过程中,才渐渐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做。

这个过程看起来可能有些混乱,让我们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但用心体会,你总能看到孩子一点点的进步。

放手是属于父母的人生课题,而好父母的标准,不是我们把孩子托举得有多高,而是我们是否把属于孩子的人生大旗真正地交到他们手中。

临近开学的时候,我又和孩子聊起学习的话题,她说,自己是学霸。

我不知道她是否真正懂得什么是学霸,也没有期待她要一直保持100分走下去。

但我非常清楚地是,这两年从不及格到100分的经历,在她心里一定种下了自我相信的种子。

这颗种子带给她的,不只是想要取得好成绩的动力,还有她以后人生中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力量。

而后者,是比收获知识更让人欣慰的成长。


作者与授权

本文授权转载自童行书院(ID:tongxingplan)由世界科幻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发起,涵盖科学、人文、艺术、思维4大学习领域,为3-12岁儿童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通识启蒙课程,通过探索型跨学科融合学习,让儿童思维宽广,思考深入(think big, think deep)。


-END-


推荐阅读👇



让孩子看见未来


续订须知










2025少年时 • 第11辑

(No.121-132,共12本,包邮) 



购买须知

01

发货时间

此产品为预售商品,发货时间为2025年1-12月,每月月底寄送1本,寄出后有短信通知快递单号

02

包邮说明

新疆、西藏、青海、海南地区读者,需要根据订单补邮费,港澳台和海外目前暂无发货,其它地区均包邮!

03

退换问题

一经发货,不支持无理由退换和中途退订,如遇快递不慎导致书籍受损,请及时联系客服处理。请谨慎下单哦!

04

联系客服

热线:400-680-7771;15712934203

微信:xiaoduoui2

QQ:2384499206

时间:周一至周五 09:00-18:00(法定节假日除外)

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即可订阅 2025《少年时》第11辑(121-132)

少年时
面向未来的国际化优才成长平台,以前瞻、探究、明辨为原则,与国际顶尖的阅读和教育资源接轨,致力于同时培养青少年科学和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未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