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小升初为什么这样暗潮涌动?为搞清楚这件事,我查了篇学术文章……

教育   2024-10-18 20:56   北京  
     动动手指,获取新知

▲▲▲

作者: 鱼鹰鱼鹰
来源:鱼鹰有宝宝(ID:thousand_and_one)


小升初“阳光招生”元年?

到处都在议论小升初。有说“变天”的,有说“点招”真要成为历史的,也有说二派见真章的。

一方面是教育部召开义务教育阳光招生推进会,要求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内卷重镇“加大工作力度”,以开展专项行动的方式狠抓“阳光招生”,促进教育公平,维护教育生态。

海淀区也有落实“阳光招生”专项行动工作会,区纪委监委甚至把确保招生工作透明公正这件事,提到“各单位要提升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的高度。

另一方面,家长、机构仍然将信将疑一些中学也仍在给“优质生源”打电话,鼓励学生家长填报自己学校,只是如果电脑派位没有摇中,学校不能像往年一样承诺“补录”。

坊间传言,早已被禁止的奥数比赛“希望杯”,今年暑假会拉到开往韩国的邮轮上考,报考费用近万。

真是一边禁一边逃,“地下工作”越来越夸张。

这背后或许说明:家长的择校需求还在,学校的掐尖需求也在。

我很好奇,小升初这件事怎么就这么暗潮涌动,为啥这么多年做不到简简单单摊在阳光下?

就一套“就近入学”的规则,贯彻到底,不行吗?

难点到底在哪里呢?

本着追根究底的习惯,我查了些资料。读到母校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李石发表在期刊《伦理学与公共事务》以及公号分配公正研究”上的一篇文章,我觉得理解更深了一步。

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也能帮助我们做好基本判断,在纷繁的变化中平和理性地抓住属于自己的锚点。


教育资源分配,

哪些该平均,哪些该择优?

李石副教授的文章名叫《“择校”与教育公平 ——论初等教育资源的分配公正》。

全文一万字左右。你在微信中搜索,可以读到全貌。

我试着挑要点帮你梳理一下。

首先理解一个概念:社会分配。

中学政治课都学过对吧?各种物质产品、文化产品、受教育机会、工作机会等等社会资源,都需要通过一套机制进行分配,兼顾效率和公平,社会才会良性运转,稳定、向前。

按需分配、应得原则和自由市场是现代国家中三种最重要的分配机制。

“按需分配”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分配原则,指的是对于公民基本生活所需要的必需品进行满足每个人的平均分配。

“应得原则”,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就讨论过,主张依据人们的较优“表现”(努力、功绩、贡献,等等)对公共资源进行分配。

自由市场是以人们的自愿交换为基础的分配原则,允许人们以自己拥有的东西去交换自己想要的东西。

具体到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采取的分配方案肯定是多元的,几种分配机制都存在。

李石提到了四条大的原则:

(1)公民权利平等分配;

(2)基本需要“按需分配”;

  (3)  超出基本需要的资源由市场进行分配;

  (4)  超出基本需要的机会根据“应得原则”进行分配。

具体到教育,难点就在于:

怎么判断哪些属于基本需要、基本权利,应该保证按需分配、平等分配;哪些属于超出基本需要的资源、机会,可以由市场分配、择优分配?


“就近入学”VS“择校热”

一对双生子

有一些共识是确定的:

1.九年义务教育,这肯定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的基本需要。换句话说,接受6年小学+3年初中教育的基本权利,是政府必须保障的。

保证每个孩子小学、初中有学上,就是贯彻“基本需要按需分配”的原则。

2.目前来说,在我们国家,高中、大学以上的教育,还属于“超出基本需要的资源、机会”,更多还是以“应得原则”为基础进行分配。

用大白话就是:要考试,择优录取,要看你的“较优表现”。

这些有基本共识的地方,规则相对明确一些,没有那么多的暗潮涌动、暗箱操作(也有),就是高考。争议点更多在——应该怎么考,才能择出真正的“优”。

那分歧多、共识少的地方是在哪儿呢?

反而是九年义务教育,满足了“有学上”之后的部分——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经是“上好学”了,不光是上个学就够了。

在小学、初中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我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则“就近入学”,目的是保证人们平等、便捷地获得基础教育这一公共资源。

然而,由于我国对于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长期以来相对较低(以2019年为例,我国教育投资占GDP的4.04%,在世界190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10位);

又因为在1990年代之前,国家为了集中有限的教育资源培养人才,实行了一系列兴办“重点学校”“重点班”的政策,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到今天,无法否认的是,虽然人人有学上,但学校从师资、资源、教学理念到校舍空间、硬件都存在较大差别。

北京与外省差别很大。北京本市内差别也不小。具体到海淀这一个区,教育高地和洼地之间,也有一些落差。

这就带来了择校热人们千方百计地将自己的孩子送进“重点学校”、“名校”。

李石分析说:

“择校”现象弊端颇多,但屡禁不止,这与人们与生俱来的选择自由息息相关。


国家推行“就近入学”政策,其初衷是要保护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而这种“权利”却并不是一种义务。


也就是说,“就近入学”政策并非要求每个孩子“必须”就近入学,在相关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在个人能力能够达到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择校”现象正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求和能力而做出的自由选择。

“择校”及其带来的矛盾,本质是什么?

是“就近入学”所追求的平等个人选择教育资源的自由之间的错位。


四大“择校”方式,

每种都有弊端

李石副教授列举了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四种择校方式:

1.“就近入学”,以房择校,和由此而来的“学区房热”。

这就是为什么,如果百分百推行就近入学政策,小升初百分百执行学区摇号入学,也会有很多反对声音。

一些人认为,这样会把好学区、好学校旁边房产的价格越推越高,加剧贫富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入读好小学、好中学变成富裕家庭的特权。

2.以钱择校。

这是指一些学校为了补充办学经费,以“金钱”为门槛,对学生进行挑选。1995年以后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制止学校乱收费,现在公立学校中这种现象不是主流。

3.考试择校、证书择校、特长择校。

这就是当今海淀流行的考奥数、考英语、学编程、拿证书,在小孩简历上列举一堆堆的证明。

在过去至少20年里,这一方式深刻影响了海淀的小升初。并且这是一场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共谋”。

想要保持成绩优势、获取更多发展资源的中学,深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生源,因此千方百计筛选好生源。

参与这场游戏、推崇这套规则的家长,则是更倾向于相信:优质教育资源应该按“应得原则”分配,我孩子智力高、表现优,我和孩子付出的努力多,就该上更好的初中。

可是,初中教育明明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啊……按照前面说的资源分配原则,还是应该“公平为先”、“按需分配为先”的。

而且考试择校、证书择校,把“应试教育”的弊端进一步前移到孩子的小学阶段,甚至幼儿园阶段,极大地增加了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变相地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由于各种竞赛的规则设置并不规范,学校和教培机构又暗通款曲,给教育腐败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这场教育军备竞赛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卷下去,不堪重负的首先是孩子。

就像我们娃一位同学家长的话:小学生变得不像小学生,大学生变得不像大学生。

今年从教育部,到北京市教委,再到海淀区教委,为什么以如此的力度来强调“阳光招生”,严查各种违规竞赛、严禁小升初递简历?

就是因为从更高层面上来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

我们两次开家长会,学校书记、校长都提到了——建国100周年时,现在这批孩子就是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每一个孩子都是珍贵的,今天的教育要为祖国呵护、留存好这每一个建设者。

4.以权择校。

这就是很多小升初择校黑话里的ZB,政保。也被隐晦地写成“蒸包”。

这一段我还是直接引用李石老师的话吧:

在择校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一些效益好、权力大的单位与重点学校合作,通过缴纳“共建费”而获取入学资格,这就是所谓的“共建”。


这种“集体占坑”的策略实际上是以“特权”择校,而权力的“寻租”往往伴随着腐败。因此,“共建”的择校方式广为人们所诟病。


从教育资源的分配来看,“共建”择校将加剧资源分配的不公:一些享有一定“特权”的单位或企业的职工,在市场的初次分配中已经占据了优势,却又在以满足人们基本需要为目的的二次分配中获取优质资源,这是加倍的不公平。

由于政保的存在,使得人们对于“阳光招生”行动到底能推进到什么程度,持观望的态度。

因为往年为什么有些学校在一派摇号之后,能够补录一批提前点招、但并没有被电脑派位到自己学校的学生,恰恰是因为这些学校有一些政保名额。

举个例子,A学校有100个政保名额,这些政保学生也要在一派填志愿时填A学校,电脑派位是概率均等的,100个政保学生里可能有40个已经通过派位分配到了A学校,于是A学校只需要动用60个政保名额来补录。

多出来的40个名额,学校就会用来“打捞”那些自己提前看中、点招的,手持奥数证书的学生。

如果真的要杜绝点招,最有用的办法其实是控制政保。


教育公平,如何实现?

普通家长,何去何从?

分析了这么多,我想你也已经明了,为何小升初这件事多年来暗流不断。

这个场域里,汇集了各方的诉求和利益,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有明处的,有暗处的,也折射了“初等教育资源究竟如何分配才叫公平”这个议题下,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

李石副教授的文章里,对增进教育领域的分配公正提了几点建议:

1.国家应加大对中小学教育的投入,以充足的资源建设中小学的硬件设施并给予教育工作者足够好的待遇。

2.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应尽量均衡。只有当各区域的教育水平相当,基础教育的质量得到整体提升,“就近入学”政策才可能为人们带来真正的教育公平。

3.警惕教育市场化带来的威胁。

4.她觉得“在各种择校规则中,只有以“考试择校”具有相对的公平性,不会直接加剧贫富分化”。但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假如小升初允许考试择校,怎么才能避免将这种考试压力前移至小学、幼儿园,引发一系列违背儿童心智发展规律的荒谬现象?

怎么才能避免学校的“考试择校”政策和校外辅导机构合谋?

我觉得这些问题,她也没有想出答案。

从我自己的角度,我始终觉得,无论政策怎么变,学校怎么做,教委怎么做,其他人怎么做,我要坚守自己家庭的“儿童本位”。

做符合教育规律的事,符合孩子心智发展的事。跳出那套“鸡”也好、“佛”也好的逻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培养好孩子的底层能力。

李一诺最近出了本书,叫“笑得出来的养育”,我很认同这个标题。我们要笑,要幸福,既要此刻的,也要将来的。而且,我们要自己主导。


作者与授权


本文来自公众号:鱼鹰有宝宝(ID:thousand_and_one),作者鱼鹰鱼鹰。



-END-


推荐阅读👇



让孩子看见未来


续订须知










2025少年时 • 第11辑

(No.121-132,共12本,包邮) 




购买须知

01

发货时间

此产品为预售商品,发货时间为2025年1-12月,每月月底寄送1本,寄出后有短信通知快递单号


02

包邮说明

新疆、西藏、青海、海南地区读者,需要根据订单补邮费,港澳台和海外目前暂无发货,其它地区均包邮!

03

退换问题

一经发货,不支持无理由退换和中途退订,如遇快递不慎导致书籍受损,请及时联系客服处理。请谨慎下单哦!

04

联系客服

热线:400-680-7771;15712934203

微信:xiaoduoui2

QQ:2384499206

时间:周一至周五 09:00-18:00(法定节假日除外)

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即可订阅 2025《少年时》第11辑(121-132)

少年时
面向未来的国际化优才成长平台,以前瞻、探究、明辨为原则,与国际顶尖的阅读和教育资源接轨,致力于同时培养青少年科学和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未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