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手指,获取新知
▲▲▲
转载自“阅读第一”(ID:Readfirst)
从去年到今年,国际学校父母受到许多关注。"返贫三件套"的梗,甚至从线上被搬到荧幕上。徐峥在暑期档热映的《逆行人生》里,将中年失业、孩子在国际学校被迫断供,最后只能卷去外卖行业的中年父亲,放到了大众舆论的台前。虽然这部影片对国际学校部分着墨不多,但却让中产爹妈“年薪百万、待割韭菜”的形象愈发深入人心。但最近,我们对上千位中产父母的调研显示,近七成国际学校父母对目前孩子就读学校满意。这几年,我们看到国际教育的确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好学校,挤破头难求一位;尾部学校,活着都已经很艰难。是哪些父母还在重仓国际教育?如果考虑转轨,在哪个学龄段起跳更合适?孩子和父母的真实体验和挣扎是什么?今年,我们调研完上千位中产父母后,发现了很多答案。在接受我们访谈K12阶段父母中,选择体制外(公立国际部、民办双语及外籍人员子女)的深圳父母比例最高,其次是上海、北京和广州。大湾区父母对国际教育的热情,着实打破了我们的过往认知。不同地域的父母,对学校类型的偏好也不同。比如在北京,选择公立国际部的父母要高于民办双语学校,而在上海,父母们的选择可能恰恰相反。这与各地教育资源的倾斜有关。比如公立学校或者私立民办(体制内)学校里,本科父母比例均超过40%。而在公立国际部、私立国际/双语学校,以及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本科父母约占30%左右。但在国际化学校,就读家庭的“含硕量”和“含博量”反倒更高。在民办国际化学校,硕士父母比例甚至达到53%,超半数。如果单从学历来看,博士父母则更有可能送孩子上体制外。在我们调研里,30.5%的博士家庭将孩子送进国内私立国际/双语学校,15%的博士爸妈选择公立国际部,如果加上外籍人员子女和海外私立学校,孩子走体制外的博士家庭,比例高达六成以上。更别说父母如果有海外经历,让孩子走国际路线的概率更大。一个明显对比:在公立体制内学校,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家长比例仅37.1%,但在公立国际部、双语学校,这部分父母均超半数,而在香港国际学校、英高、美高,有海外留学经历的父母是妥妥的大多数,占比七成,甚至更高。为什么有父母坚持送孩子上国际学校?除了双语和素质教育一流外,高知、海归,还多金,这样顶配的家庭环境和圈层,别说想让孩子融入,对父母的社会关系而言也极为有益。幼儿园阶段,超半数(53.3%)父母会选择私立园。我们在随机访谈中也发现,即便是北上广深父母,并非因为户口或身份问题而选择私立,而是因为私立在双语师资、课程多样性上更优于公立。“公立没有多少「提前学」的内容,私立还能有些幼升小的衔接课,方便很多。”一位上海父母如此评价道。不过由于出生率持续降低,私立幼儿园面临生源断崖式下跌,即便没有倒闭困境,一些优质园同样面临招生困扰。到K12阶段,择校成本上升,走体制外的家庭比例理应减少。不过,我们调研的父母还是很坚定,小初高阶段,选择国际路线的父母超半数以上。但有意思的是,不同学段的体制外家庭,其比例并非逐步增加,而是呈现两头多、中间少的趋势——小学和高中选择体制外的比例,要明显多于初中。以选择在国内接受教育的家庭为例,小学阶段,孩子在以下三类学校——公立学校国际部、双语学校,以及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就读的家庭占比为57.2%;而初中段比例则为43.2%;高中段比例最高,达到64.2%。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孩子在小学时且有转圜余地,试试水的父母大有人在,选择国际体系的比例自然高于初中。在我们访谈中,这一观点得到侧面印证:有孩子正在国际小学就读的父母表示,他们对孩子初中是否走体制外这条路很犹豫,不排除未来转回体制内。中考分水岭后,不想挤高考独木桥的家庭,纷纷走向国际体系,比例自然就增加了。不过,去海外求学(包含中国香港)的这部分家庭,在不同学段的比例明显逐步上升:小学6%,初中22%,高中段则为27.2%。从幼儿园开始就给孩子规划留学,这样的家庭并不普遍。至少300万(以一年20万计算)的学费投入,普通中产家庭虽可以靠卖一套房负担,但这中间还考验资源托举力,和对孩子教育路径的操盘力。不少父母是在孩子年龄大一些,才会考虑走国际化路线。前两年,我们的确看到一股「小趋势」——有家庭从国际学校转回公立。有些出于经济考量,有些则单纯因为孩子不适应。而今年,风景有些不同。以前的双向转轨,现已发展为「单向道」——几乎都是公立父母想转到体制外,国际学校父母很少有人想回头。还有一股新趋势——想从公立直接一步到位去海外,这部分父母占比格外显著。目前在公立学校的父母,有近36%的人考虑将孩子转轨体制外,甚至有15.7%直接考虑下一阶段去海外上学。提前带娃出国的趋势,在体制外学校更明显。已经在国内双语学校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就读的家庭,在下一阶段想送孩子去海外的比例分别达到22.9%及33.4%。难怪现在国际学校都没什么外籍面孔了。无论是从公立转轨去国际,还是从国内跳去海外,有哪些影响因素影响着中产父母们的选择呢?普遍来说,小学段父母更看重学校师资水平和教育理念,对升学结果和学费倒没那么看重。到了中学阶段,对师资水平的看重仍然排第一,有66.8%的父母将其视作首要考虑因素,学费反倒不太重要,只有17.8%的父母选择该项。学校理念、升学结果、课程体系和口碑,都是排在学费前的硬核考虑点。毕竟船都开到海中央了,还去纠结船票贵不贵吗?这里着重说一下国际课程体系,它对未来升学影响重大。对此,父母也有不同偏好。参与我们调研的高中段父母里,32.8%的人给孩子选择IB课程,27.6%的家庭选择AP,选择A-level的人也占25.5%。但对还没有步入该阶段的父母而言,IB体系似乎更受欢迎。在回答“未来考虑给孩子选择的中学课程体系是?”时,44.2%的父母选择了IB,44.1%的人选择AP,而选择A-Level的人仅占31.8%。不过具体该如何做选择,还是需要结合孩子擅长学科和时间管理能力等综合考量。梳理完国际学校家长、择校趋势和择校因素,最后我们来讲讲花费。国际学校父母经常被说成是“韭菜”,年薪百万也经不起烧。我们调研时发现,走国际路线的父母的确家底雄厚。调研对比来看,上公立学校的家庭经济收入区间大部分落入100万元以内。而在国内走国际路线的家庭,有67.7%的家庭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300万以上者达到20.6%。这么来看,一年几十万的学费成了一道筛选家庭的门槛,但也只是门槛。一只脚踏进门,只会让父母有“一入侯门深似海,怎么烧钱都不够“的感慨。在回答“过去一年,您为孩子在教育方面支付的费用是?”时,花费超过20万元以上的家庭,在三类学校里均超过七成。而在民办双语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花费超50万以上的家庭,占比超过20%,分别达到21%、29.6%。我们惊讶的发现,初中段父母里有23.5%的人给孩子花了50-100万,而小学生父母花费该水平的比例为8.3%,高中段父母则有16.7%。虽说学费是一道门槛,但它绝不是唯一最烧钱的开销。小学阶段的艺术培训和体育训练,中学段的课外补习和标化考试培训等,都占到了最烧钱的项目Top 3。这么烧钱,又没有回头路。国际教育圈的父母们自己是否有收割感呢?在回答“您对目前就读学校满意”的问题时,来自国内三类国际化学校——公立国际、民办双语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父母们显示出不同态度。尽管超6成父母们表示满意,但在公立国际和民办双语学校,父母满意度更高,分别为89.7%与83%,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父母满意度稍低,约为63%。从不同学龄段来看,父母满意度与此前的“两头大中间小”趋势形成回音。在国内国际体系就读的小学父母们满意度高达93.8%,高中段父母满意度也达到88.3%,初中段父母们满意度最低,仅有54.9%,也难怪一部分家庭在孩子初中快结束后就产生了直接去读海高的想法。英高、美高即便市场小众,仍然是部分国际学校父母们的刚需。不满意的原因并非主要因为孩子成绩,而是集中在师资、教学质量和学校氛围三个关键因素上。可见,孩子是否享有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以及学校整体氛围是中产父母现阶段最关注的指标。总的来看,尽管考虑去海外低龄留学的家庭成了一股新势力,但“逃离”国内国际学校,并非是所有人的感受。这两年,我们也看到不少学校因为招生、或资金链问题而关停爆雷,但马太效应的另一端却更明显——那些尖子校依旧挤破头也难攀得上。如果能让孩子在家门口接受优质的国际教育,爸妈们也不会考虑海外陪读,或骨肉分离式去海高。但现在的国际环境的确走到了一段深水区,在压迫感袭来时,只能尽我们所能托举,让孩子在水面还能自由呼吸。本文转载自“阅读第一”(ID:Readfirst) 作者:萝拉。
续订须知
2025少年时 • 第11辑
(No.121-132,共12本,包邮)
(为了庆祝十周年,《少年时》推出2大首发特惠续订产品,读者可以按需购买)
超值优惠
预售来袭
仅含有第11辑续订图书,适合钟情纸质书阅读的朋友
赠送:少年时定制版帆布包
限时优惠价:399元
原价:588元/12本
限时优惠价:499元
原价:988元/12本
此产品为预售商品,发货时间为2025年1-12月,每月月底寄送1本,寄出后有短信通知快递单号。
备注:赠送少年时定制版帆布包发货时间:下单后7天内陆续发货(周末、节假日顺延)
新疆、西藏、青海、海南地区读者,需要根据订单补邮费,港澳台和海外目前暂无发货,其它地区均包邮!
一经发货,不支持无理由退换和中途退订,如遇快递不慎导致书籍受损,请及时联系客服处理。请谨慎下单哦!
热线:400-680-7771;15712934203
微信:xiaoduoui2
QQ:2384499206
时间:周一至周五 09:00-18:00(法定节假日除外)
▼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即可订阅 2025《少年时》第11辑(12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