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每日评论合集(2024.11.6)

2024-11-06 10:08   内蒙古  

这是我的第1824篇学习笔记

来源:2024年11月6日《光明日报》全部4篇评论文章

01   【光明论坛】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思想指引。

  文化建设立足社会生产水平,着眼于满足人的需要。文化是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价值规范体系。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文化建设并不具有完全独立性,它需要反映和适应社会生产状况。从起源和发展来看,文化不是既定的,而是人类世世代代生产生活积淀的结果。一方面,社会物质生产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居于世界前列,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为推进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社会精神生产也是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人的脑力劳动水平,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当前,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既表现为对数字文化、文博文旅等新兴文化产品的浓厚兴趣,也表现为希望获得沉浸式、互动式和个性化的文化体验,享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统一的高品质文化服务。历史经验启示我们,文化建设只有自觉满足人的需要才能彰显价值,文化强国建设内在要求提升人的文化获得感。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要求我们自觉立足我国物质精神生产状况,不断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文化建设依靠劳动创造,服务于实现人的价值。唯物史观认为,文化是人为的,体现着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是人超越自然本能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结果,这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人作为文化成果的创造主体,也应该成为文化成果享有的主体。文化产品作为人的自由自觉活动这一类本质对象化的成果,也应该体现和提升人的主体力量。基于此,文化产品和劳动者之间是否具有内在统一关系,成为衡量文化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求文化建设既要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作为文化创新的源泉,又要把确证和增强人民群众在劳动创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作为文化建设的旨归,服务于实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价值。此外,文化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劳动者个人层面,也彰显于民族国家层面。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依赖于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这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文化建设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不断凝聚独立自主这一中华民族精神之魂,以“两个结合”推动文化创新,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确保文化建设成效的基本保障。
  文化建设以改善民生为导向,落脚于促进人的发展。文化建设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呼唤。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要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求,综合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落脚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更加协调,社会发展的成果需要更加充分地体现为人的发展。面对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把实现人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比如,四川省攀枝花市一些社区就把文化建设纳入惠民工程、民生实事,通过打造阅读空间、开放舞蹈教室、举办戏曲巡演等方式完善文化设施网络、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为文化产品提质,为幸福生活加码。今后,还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加强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加强文化环境建设,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同时,把文化共同富裕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通过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发展等系列举措,推动文化建设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均衡发展,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和权利,推动全体人民共享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天赋、爱好、特长自由选择活动领域创造条件,以文化之美装点幸福生活。
  (作者:李艳艳,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02   【光明时评】坚持科技创新 引领发展潮流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滨湖科学城考察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为实现科技强国奋斗目标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身处科技强国建设的潮头浪尖,科技工作者要自觉弘扬科学家精神,聚焦国家发展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着眼产业创新的关键技术,开展学术创新研究,让科技成果转化赢在科学研究的“起跑线”。
  胸怀“国之大者”,探索国计民生的实问题。问题驱动研究,创新推动发展。近年来,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数量、专利申请量一直高居世界榜首,科研成果转化率不断提升。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5年稳步提高。作为创新的主体,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51.3%,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我国企业产学研发明专利产业化平均收益达1033.2万元/件,比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平均收益(829.6万元/件)高24.5%。其中,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解决关键技术或核心零部件攻关问题的比例最高,达56.1%,体现了产学研合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也启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胸怀“国之大者”、关注国计民生,自觉在科技强国的火热实践中直面问题、迎难而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着眼科技前沿,研究关注学科交叉的新问题。学科的分类,是为了知识的更快传递、更多利用和更好创新。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往往善于综合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思考问题。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前沿引领技术的产生、现代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发展都要在不同学科知识、方法彼此交叉和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推进。中国自古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古训。交流与合作是知识创新的金钥匙。广大科研工作者要大胆突破学科壁垒,主动关注学科边缘,积极参与学科交叉,在新方向新领域新赛道新战场,提出新问题,破解新难题,取得新成就。
  弘扬科学家精神,关注学术研究的真问题。真问题的“真”,一般来讲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实,即问题与客观情况相符合,有真实存在的意思;二是指真正,即问题与社会需要相吻合,有价值贡献的意味。在科学研究中,判断研究的问题是不是真问题要把握以下两点:一要看这个研究问题的客观真实性,即要辩证地审视这个问题是否真实存在;二要看这个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有价值、有意义,即从国家繁荣富强、人类文明进步的视角审视研究的价值意义。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要弘扬科学家精神,践行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真精神,坚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身体力行“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培育严谨求是的科学文化”,让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拓展科技新发展的学术生涯中研究真问题、推出真成果。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发挥先进科技的力量。未来,更要在独创独有上下苦功夫、真功夫,始终发扬敢为人先、不畏挫折的精神,坚持推动科技创新,以敢于挑战、敢于超越、大胆质疑的勇气,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坚持,瞄准世界一流,引领科技发展潮流。
  (作者:郭亮,系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03   【新闻随笔】中小学体测,功夫重在日常

据报道,10月起,北京市多区四、六、八年级体质健康测试统测陆续进行。今年中小学体测备受家长关注,原因之一是2025年新中考改革方案落地后,体育分数在中考总分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而北京中考政策常被视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风向标。需要明确的是,体测的根本目的并非凸显学生运动天赋,而是切实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推动“以文化人”和“以体育人”协同发展。
  以体测考查儿童青少年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一方面是为了检验不同时期儿童身体运动能力发展水平,长期追踪个体健康状况,从而更好地引导青少年日常体育活动;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在儿童生长发育的敏感期内,以相应的运动项目提升孩子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运动素质和功能,奠定终身体育运动的基础。青少年事业是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近年来,各地积极落实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学校、家庭、社会培养孩子运动习惯的意识正在逐步增强。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近年总体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其中,优良率由2016年的26.5%上升至2021年的33%。此外,国家统计局《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统计监测报告显示,2022年,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到优良的比例为55.1%,比2021年提高1.3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当前仍不乏将体测作为考试项目而应付了之的学校、家庭。不少学生平时不注重体能储备,等到准备参加体育测试时才“临时抱佛脚”,每天进行超负荷的“突击式”训练,以期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成绩,这不仅偏离了体测的初衷,反而让健体变成了伤身。
  对于体测,我们更应将其视作提升学生体能的重要方式。当前,发挥体测在增强儿童青少年体育运动能力、提升体质健康水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根据儿童青少年成长规律设计更加多元的运动项目,让每个孩子都能发现自己的体育爱好,熟练掌握至少一项体育技能。二是进一步引导家长认识并践行运动促进健康的科学理念,主动带领、陪伴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建立共同的体育爱好,形成浓厚的家庭体育氛围,让体育回归家庭与孩子本性。三是推动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二者相融合,实现家校双方同向发力。四是加强社区运动场地和健身设施建设,为孩子参与体育运动提供更便利的身边场所。五是充分发挥社会体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加强教练员在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体育运动教学方法、运动心理学等方面的综合技能培训,提高校外体育培训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形成以家庭体育为基础、学校体育为主阵地、社区体育为延伸、体育培训机构为补充的青少年体育立体发展模式。
  (作者:胡博然,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04   【文化评析】少儿科普读物如何有趣有料

近年来,少儿科普图书市场呈现出一片火热景象。相关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少儿科普百科超越儿童文学,成为我国少儿图书市场的最大品类。2022年和2023年,少儿科普百科图书每年的动销品种数已超过6万种。
  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和培养应从娃娃抓起,而科普阅读是一个重要实现手段。说起小时候读过的科普启蒙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十万个为什么》。作为家喻户晓的科普读物,该书在几代人心中播撒下了科学的种子。少儿科普读物是孩子们接触科学知识的重要窗口,能够帮助他们初步接触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成为他们认识世界、了解科学的起点,进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原创少儿科普读物日益走红。据统计,近3年,少儿科普百科市场中的原创图书码洋占比在60%左右,原创少儿科普读物正迎来难得的发展契机。
  过去,引进版读物因文化差异和翻译问题或多或少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而原创科普读物能够更好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更加贴合中国小读者的背景知识和阅读兴趣。我国在前沿科技领域取得了众多成果,“天眼”远望、“蛟龙”入海、“北斗”组网……这些前沿的科技发展不仅为原创科普提供了难得的素材,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更能激发孩子们征服星辰大海的雄心与科技报国的壮志。
  从内容形式上看,从问题入手的少儿科普读物增多。这类读物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提出如“为什么人们抬头望月只能看到月球正面”“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为什么有的行星会自带光环”“为什么有冬瓜西瓜南瓜却没有北瓜”等人们日常观察到的现象相关问题,引导读者思考和探究。这种叙述方式符合孩子爱问问题的天性,有助于培养孩子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能力。
  融入动手实践内容的读物更丰富。通过贴画、拼图、走迷宫或是做简单的科学实验等方式,鼓励孩子自己动手找寻答案,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注重场景化、故事化与漫画化的新书也越来越多。具有绘画审美的科普作者在培养少儿审美素养的同时,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科学知识。此外,更多科普读物开始数字化,如《十万个为什么》拥抱数字化时代的第一条视频选择了对“海水是蓝的,但浪花为什么是白的”的问题进行生动解答,不少读者留言“科学知识原来可以这么有趣”。创作者正利用各种传播工具,引导青少年群体喜爱科学、尊重科学、崇尚科学。
  长远看,如何让更多优秀的原创少儿科普读物竞相涌现?这首先需要优秀的团队合作。创作者不仅要具备过硬的写作功底和广博的知识体系,还要能和孩子们成为朋友,以儿童的视角观察世界,并用妙趣横生的语言表达出来。编辑工作者要了解儿童的阅读习惯,拓宽图书的题材范围和选题范围,找到科技发展的聚集点和科普出版的空白点。
  在创作时要兼顾科学内核和人文视角,目前的科普读物知识普及性较多,应增加哲学思考和人文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科学具有的审美情感、道德理想等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帮助孩子养成科学思维。此外,推动高质量科普阅读,要努力打造科普读物的品牌特色,使科普读物选题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系列产品,唯有如此方能长盛不衰。
  少年强,则国强。期待更多优秀的原创少儿科普读物引领孩子们走进精彩的科学世界,让孩子们在科学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产生探索未知的更大热情。
  (作者:兰亚妮)

理论强党
✅国考政治理论︱领导人讲话、重大会议学习笔记︱人民日报每日金句文摘摘抄︱人民日报评论︱每日新闻联播文字版︱求是杂志学习笔记︱学习时报学习笔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