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乐相伴

百科   2024-08-10 07:45   北京  

编者的话

自古以来,音乐便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古韵悠长的传统民乐、梦幻抒情的西方古典乐,还是朗朗上口的流行音乐,都以独特的魅力给孩子们带来心灵的启迪。音乐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本期小苗,就让我们和孩子共同开启一段愉快的音乐之旅。


笙声如虹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五(4)班 潘莀祥


《论语》有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自古以来,音乐是人格养成必不可少的因素。我国古代传统音乐历史悠久、乐器多样,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也有“意入陇云深”的胡琴,而我最爱的是古韵悠长的笙。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笙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的音色深邃辽远,动人心弦,既可以演绎出婉转悠扬的曲调,也可以展现惊涛骇浪般的万千气象。


在我还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开始学习笙的演奏。还记得第一次看到这件乐器,我的好奇多于兴奋。它的样子很奇特,由笙苗、笙斗两部分组合而成,笙苗底部有气孔,每个气孔可以吹出不同的音色。


学习笙的过程并不容易,在演奏的过程中需要呼吸和手部的配合,要熟悉指法并配合好气息吐纳,协调好整个身体的律动,方能演奏出动听的乐曲。


有了笙的陪伴,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当我学习疲惫时,我会拿出笙吹奏一曲作为休息。笙音阵阵,有着神奇的魔力,能够抚慰心灵,消除疲惫,让人精神振奋;当我遇到困难、犹疑徘徊时,只要拿起笙,吹奏出熟悉的乐曲,内心的烦闷就会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有了笙的陪伴,我多了很多不一样的体验。笙音响起的一刹那,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空:我来到了曹操迎风而立的碣石,望沧海奔流、乌鹊南飞;也依稀看到刘禹锡和白居易在“笙歌云幕下”挥手道别。这让我更能深切体悟古人在诗曲中的万千情愫。


笙的音色明亮通透,不但可以独奏,还可以合奏。更有趣的是,笙和其他乐器有很强的适配性。我和好朋友就组成了一个中西合璧的乐队,我们经常用笙和尤克里里一起演奏,虽然它们在音色、演奏技法和音乐风格上不同,但乐声响起的那一刻,是那么独特与和谐,笙的悠扬与尤克里里的灵动交织在一起,令人耳目一新。我们的友谊也在日复一日的音乐练习中越发深厚。


笙,这一古老而神秘的乐器,教会了我坚持和努力,见证了我的喜怒哀乐,让我收获了自信和友谊。笙声如诗,每一个音符都是诗人笔下的优美词句;笙声如歌,让我沉醉在婉转的旋律之中;笙声如虹,引领我勇往直前,追寻美好与灿烂的未来!


弦音铮铮

北京汇文中学初二(9)班 马熙云


古筝在我生活中不可或缺,它始终陪伴在我身旁,是我最长情的伙伴。


初与古筝相遇,老师轻轻拨弄琴弦,音符织出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而诗意,让我一头扎进了那份柔美中。那时我喜爱一切女儿家灵巧柔美的东西,而筝音恰是一位合适的伙伴——古典,神秘,温婉,像河畔的柳丝。那几年,每当我弹起古筝,所有的烦恼与疲惫都烟消云散,筝曲的世界慢慢成了我躲避现实烦恼的避难所。累了,倦了,躲进《春江花月夜》,满江春水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新芽的清新,驱走我心中的烦闷。练完曲子,闷头睡一觉,梦里仿佛还能听见音符与流水跃过岩石,绕过小屿。


现实中遇到了挫败,我能躲进音乐世界里。可当练琴时出现了困难,我恍然发现,有些困难不能躲,只能迎难而上。指法练习渐渐让我感到枯燥乏味,勾、托、抹、大撮、小撮,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要做到精准和熟练却并非易事。那段时间,《战台风》扫摇的部分总伴随着老师喊停的声音和我的啜泣。“还是差点儿,”老师说,“太柔和了,不像台风。”“好的,老师。”我蔫蔫地回答,机械性准备再来一次。“先到这吧,你回去再好好听一听示范演奏。”


“换一首不行吗?”我心里这么想着,点开曲子的音频。《战台风》开头欢快的劳动场景我已然熟悉,慢慢的,琴弦的震动传递出风的力量,海浪咆哮着冲击礁石。音符捕捉着风,记录着雨,风雨愈急,行动愈快,琴声愈有力。我仿佛看到人们迎着风顶着雨,忙着收拢物资,风雨声、人声、音乐声交织,拧成一股力量。我内心的渴望又被重新点燃——就这首曲目,不换了。


现在,古筝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完成一天的学业后,我仍会迫不及待地坐在古筝前,让指尖在琴弦上舞动。那悠扬的琴声,有时昂扬,有时欢快,有时低沉,有时幽咽,陪伴着我,带领着我,体验和演绎生命的华章。它是我的慰藉,是我的力量。

 指导教师 高淼  


月光曲

一七一中学初一(6)班 何小宇


“so,so,la,so,fa,si……”悠悠的琴声从我的书房传出,我的手指轻轻擦过琴键,又弹起了那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旋律。


六岁那年,我开始接触钢琴。黑白相间的琴键,清脆悦耳的声音,都令我喜爱。但真正让我着迷的,是老师给我弹的贝多芬的《月光》。那时而抒情时而深沉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了我,乘着“月光”,我开始了学钢琴之路。


时光荏苒,在我学钢琴的第六年,发生了一件事。那时我已上小学六年级,学了一篇名为《月光曲》的课文,讲述的是贝多芬为一个家里穷得买不起音乐会门票的盲人女孩弹奏《月光》,盲人女孩听了他的演奏,仿佛“看见”了月光。反思我学钢琴这几年,曾多次尝试弹《月光》,但音色上总显得缺乏感情。学完这篇课文,我好像突然明白了。


受这个故事的影响,我参加了一个关爱孤独症儿童的志愿活动。活动室有玩具,也有乐器,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工具来鼓励孤独症儿童交流。我看见有一个小朋友停留在钢琴旁边很久,我走过去,发现他并不排斥我。我掀开琴盖,试着弹了几个单音符,是《月光》最简单的旋律。他的目光慢慢移了过来,手指也微微颤动,试着像我一样弹出刚刚的旋律。我见此会心一笑,便慢慢地,反复弹了刚才的音符,每当我弹完一下,我都示意他也去弹那个音。就这样反复几遍,他终于会弹那几个音符了。整个过程中,我们都没有说过一句话,可那“来自星星的孩子”却突然抬头,眼睛弯弯的像小月牙,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回到家,我又弹起了《月光》。尽管技巧没变,但我感觉还是有种不一样的情感融入其中,像一汪泉水注入心底。乘着月光,伴着音乐,我会带着善意,一路前行。


心灵的交流

十三中分校初二(8)班 张怡忱


狭小的琴房里,明亮的灯光下,一个男孩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中。指尖在琴键上跳跃,每一个音符都诉说着男孩心中的故事。这是我和钢琴古典乐的私语时刻,每一次触键,都是心灵与艺术的碰撞。


据说,我的古典乐之旅早在母亲腹中就开始了。莫扎特欢快的呼唤,唤醒了我对音乐最初的渴望。从五岁起,琴键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无数个日日夜夜,我们共同探索着巴赫的深沉、贝多芬的热情、肖邦的忧郁,每一次指尖的舞蹈都是对大师们灵魂的致敬。


记得那次比赛,我站在后台,紧张得几乎无法呼吸。但当聚光灯照亮我的位置,熟悉的琴键触感让我找回了自我。一首“钢琴诗人”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我将所有的忐忑转化为旋律,让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我的情感。在轻缓的演奏中,我表达着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我的演奏渐入佳境,用复杂的技巧和灵动的音符表达我内心丰富的情感,平和的旋律中透露着一点点沉思。这一刻我仿佛与肖邦有了穿越时空的对话,我的灵魂与古典乐合二为一。演出结束,雷鸣般的掌声让我明白,音乐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心灵的交流。


在古典乐的陪伴下,我学会了坚韧与细腻。巴赫的创意曲教会我面对生活的挑战,贝多芬的奏鸣曲激发我内心的狂热,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引领我进入诗意的世界,而德彪西的《梦幻曲》则让我触摸到梦境的边缘。每一次演奏,都是一次与大师的灵魂对话,每一次练习,都是对自我的一次深刻反思。


音乐,不仅仅是一种爱好,它是我的信仰,是我面对困难时的力量源泉。正如海顿所言:“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因为,有乐相伴,便是世间最大的幸福。


 指导教师 吕美花  


最好的朋友

北师大实验华夏女子中学初三(2)班 赵悦含


音乐,是灵魂的语言,是心灵的慰藉。它如涓涓细流,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又如激昂的战鼓,激励着人们奋进。在我成长的道路上,音乐始终相伴,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记得儿时,每当夜幕降临,我便会依偎在母亲的怀抱中,听她轻轻哼唱摇篮曲。那柔和的旋律,如同母亲的手轻轻抚摸着我的脸颊,让我在甜蜜的梦乡中畅游。那时的我,虽然年幼无知,但已能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温暖与安宁。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接触更多种类的音乐。古典音乐的庄重典雅,让我领略到艺术的深邃与博大;流行音乐的时尚,让我感受到青春的激情与活力。每当心情低落时,我会聆听一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那激昂的旋律仿佛能驱散心中的阴霾,让我重新找回勇气与信心。而当心情愉悦时,我又会沉浸在周杰伦的《青花瓷》中,那悠扬的旋律和富有诗意的歌词,让我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


初中生活虽然紧张而忙碌,但音乐始终是我最好的朋友。每到课余时间,我便会戴上耳机,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有时,我会随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摇摆身体,感受那种自由与畅快;有时,我又会闭上眼睛,让心灵随着音乐飞翔,探索那未知的世界。音乐不仅让我在学习之余得到放松,更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


音乐不仅陪伴着我成长,还教会了我许多人生的道理。我喜欢《隐形的翅膀》的歌词:“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正是这些音乐中的力量,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追求。有音乐相伴的日子是美好的。它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让我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指导教师 宋姗姗  

我读名著 

保护地球家园

——读《寂静的春天》有感

人大附中早培五(1)班 国洪瑄


最近我阅读了美国作家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剖析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巨大影响,使我深受震撼。


这本书通过描绘春天的寂静,展示了那些曾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物,因为环境的恶化而逐渐消失。卡森的笔触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化学农药铺天盖地的世界,感受到那种死寂与绝望,悲伤与凄凉。


今天的我们依然生活在一个过度工业化的地球上,世界上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已被严重破坏。那些地方原本是绿水青山,但过量使用农药已经让花草树木渐渐枯萎,河水不再清澈,鱼儿慢慢死去。难道我们只能这样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吗?在书的最后一章“另一条路”中,卡森给了我们答案。她坚信人类有能力改变现状。卡森提出,大自然并不是我们满足欲望的工具,我们应当通过全新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与自然和谐相处。


《寂静的春天》是一本让人深思的著作,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大自然,关注环境问题,保护地球家园。作为小学生,我们要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绿色出行、节能减排中去。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共同努力,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就一定能拥有更美好的地球家园。

北京日报《小苗》近期征文主题:


一次难忘的选择

人们面临选择时心情总是复杂的。选择的过程既是明确自己心意的过程,也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你有过难忘的选择吗?欢迎来稿告诉我们。

截稿日期:2024年8月13日


山海有约

暑假里,相信不少同学都投入到大山和大海的怀抱中,拥有了一段让心灵沉醉的旅程。那就拿起笔,将这份美好记录下来吧。

截稿日期:2024年8月20日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长期征稿


读后感栏目【我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名著的心得体会,包括儿童文学名著。

长期征稿


投稿须知

    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

    来稿请以word电子文档投至xiaomiaozhoukan@163.com,邮件标题请注明征文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刊发和联系。

    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小苗》周刊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习作,欢迎大家来稿。


《小苗》编辑组

2024年7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喜欢朗诵的小作者还可以将自己见报的作品读给大家听。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编辑:张品秋

供图:视觉中国


北京日报小苗
美文共赏,共情共鸣。让我们一起记录成长之路上的点点滴滴,留下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