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音频
前文
巴黎终于有了一个中国文化中心(上)
正文
值得为之努力的一件事
一个大使的任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任期内,能做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二者必须结合起来考虑。华侨的呼声,法国人尤其是希拉克对文化交流的看法,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使馆文化参赞侯湘华也向我力陈建文化中心的必要性。我感到,建文化中心是众望所归,也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对在国外建文化中心持消极态度,有很多疑虑。改革开放后,情况不一样了。中国派了大批学生到西方国家留学,与国外的文化艺术交流也变得十分活跃,长期被禁锢的中国人像海绵一样渴望吸收国外有益的东西;世界对“神秘的”中国也睁大了眼睛,渴望了解。
中国第九家歌德语言中心在武汉揭牌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政府同意德国在中国建立“歌德中心”, 以教德语为主,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中心”。同时,其他西方国家使馆的文化处也日益活跃,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相当于不挂牌的“文化中心”。而我们在国外的文化活动却相对滞后,这是令人遗憾的。
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影响也是双向的。西方文化中有好的东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不就是在欧洲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把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吗?在法国学习过的巴金、徐悲鸿、冼星海等文学家、艺术家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学习、生活过的外国人,多数回国后从事了推动与中国友好的工作,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这样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有利于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
我觉得在任期内推动建立文化中心有必要,也有可能。这是值得为之努力的一件好事。
我们驻法、英、德和欧盟的大使每年都聚会,讨论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在一次会议上,我向其他大使提出建立文化中心的想法,得到了他们的赞同。他们一致认为,应该增加文化领域的交流,如果在西欧建立文化中心,法国是首选之地。巴黎每年要接待2000万-3000万的游客,在巴黎搞展览或演出就会有世界影响。四位大使的意见引起了国内的重视。
我们使馆还利用国内领导人来法国访问的各种机会,说明建文化中心的必要性,并向他们介绍在巴黎外国文化中心的情况。法国有一条规定,双方如没有建文化中心,就不能签政府间的文化协定,只能每年签一个文化交流计划,局限性较大。
我想,只要对中国有利的事就要积极推动,哪怕这是过去的“禁区”。我利用一切机会向中央领导反映情况,我提出了五条理由:
1
建立文化中心可以更有效地弘扬中华文化;
2
通过文化交流可促进中法人民间的相互了解,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
3
许多国家都已在巴黎建立了文化中心,而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却没有;
4
我国台湾在巴黎有两个文化中心,大陆比台湾有更多的文化资源,更有条件在法国弘扬中华文化;
5
法国政府支持。
最后,我们趁李岚清副总理将于2001年4月访法的机会,在文化部的支持下,向中央正式提出在法国建立文化中心的建议,得到了中央的同意。
2001年4月,李岚清副总理访问法国期间,与法国外长韦德里纳签署了《中法互设文化中心的协议》。这将是中国在西方大国中的第一个文化中心。
塞纳河畔的中国文化中心
李岚清副总理指示我们要趁热打铁,赶快把文化中心成立起来。他还告诫我们,不要贪大,要脚踏实地,先把活动搞起来,慢慢再扩大。
第一件事就是找地方。买地自己建设,成本太高,不现实;只有买现成的房子,才是既快又省钱的办法。找什么样的房子?除了要符合我国的财力外,我们还确定了两条原则:一是交通方便,便于各方面人士来参加活动;二是周围环境要好,有一定的文化品位,才能使文化中心显得有一定的档次,吸引法国的上层人士参加。文化中心的建筑最好具有本国文化的特点,但在当前条件下很难做到。巴黎不少的文化中心设在法国有名的建筑内,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很受法国人的欣赏。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老楼
经过多处考察,我们找到了位于塞纳河畔的一幢楼房。这幢楼所处地段很好,靠近法国外交部,在荣军院广场的西侧,与法国市长协会是姊妹楼,离巴黎老区文化积淀很深的圣日耳曼大道不远。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约150年前,由法国著名建筑师勒·苏法舍设计。
在决定购买前,我们去看了一下这幢楼房。这是一所19世纪建筑,有一个小院,进楼后,迎面是一个很有气派的楼梯,楼梯两旁竖着两座高高的大理石雕塑。房主姓瓦莱夫斯卡,是一位伯爵,他是拿破仑的后代。
房子年久失修,稍显破旧,室内有一股长久不开窗户的闭塞味儿。显然房主一直想把这房子卖了,另买一套实用的公寓房,所以客厅的地上堆满了书,看来他已开始整理东西了。
瓦莱夫斯卡伯爵带我们看他的房子。客厅和饭厅都很大,几个玻璃柜里是19世纪的瓷器,色彩鲜艳,做工精细,这是瓦莱夫斯卡家族昔日辉煌唯一的见证。在客厅的墙上,壁炉上方挂着一幅油画,是一位贵妇人的肖像。
玛丽·瓦莱夫斯卡(1786-1817年)
这位贵妇人长着一双浅蓝色的大眼睛,神情略显忧郁。金黄色的头发做成一个个大卷,整齐地盘在头上。“这是我的曾祖母。”瓦莱夫斯卡伯爵指着油画说。啊,她是瓦莱夫斯卡伯爵夫人,拿破仑的情妇!
瓦莱夫斯卡伯爵夫人是华沙有名的美女,出生于名门望族,17岁时嫁给了比她年长50岁的瓦莱夫斯卡伯爵。1807年,拿破仑率领法国军队占领华沙,赶走了俄国人。拿破仑在一次波兰贵族的晚宴上,第一次见到瓦莱夫斯卡伯爵夫人,立即被她的美貌所倾倒。
拿破仑又是写情书,又是送玫瑰花,向瓦莱夫斯卡夫人求爱。波兰的贵族们以为,用女色可以说服拿破仑让波兰重获自由,也向瓦莱夫斯卡夫人施压,要求她委身拿破仑。拿破仑在华沙期间,他每天晚上都派人把瓦莱夫斯卡夫人接到自己的官邸过夜,而瓦莱夫斯卡伯爵对此持支持态度!
渐渐地,瓦莱夫斯卡伯爵夫人对拿破仑产生了感情,即使拿破仑离开了波兰,她也始终忠于他。据说,当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伯岛后,她还专程去探望过他。
我们眼前的这位没落贵族是拿破仑和瓦莱夫斯卡夫人生的儿子亚历山大的后裔。虽然这在当时的华沙已是公开的秘密,但他始终姓瓦莱夫斯卡。亚历山大后来成为拿破仑三世的外交部长。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
说起瓦莱夫斯卡伯爵夫人,大多数法国人都知道。所以,当我们对法国朋友说,新的中国文化中心在前瓦莱夫斯卡伯爵的寓所,他们都称赞道:“你们选了个好地方!”
2002年11月29日,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揭牌仪式。
2002年11月29日,刚被中国人买下不久的瓦莱夫斯卡寓所,经过文化中心筹备小组日以继夜的打扫,并稍加粉刷后,迎来了两百多名贵宾。在李岚清副总理和法国科技部长亲自主持下,中国文化中心正式挂牌。从此,文明古国中国在巴黎有了传播其文化的基地。许多华人高兴地称赞使馆:“你们做了一件大好事!”
- 未完待续 -
出处 | 《在法国的外交生涯》 (2010年出版)
作者 | 吴建民 施燕华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小慧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 推荐阅读 /
前言
1
离日内瓦赴法赴巴黎履新
2
递交国书的小插曲
3
向希拉克总统递交国书
4
罗伯尔
5
新年团拜
6
希拉克总统参观现代中国书法展
7
乔治五世大街11号
8
我的“施政纲领”
9
摩纳哥之行
10
里昂“历险”记
11
访问希拉克的故乡科雷兹省
12
初探希拉克的私宅碧蒂城堡
13
用画笔说话的人(上)
14
用画笔说话的人(下)
15
在羁绊中成长的印象派绘画
16
一位与大自然为伴的老人
17
法国国庆阅兵式
18
伟人巴斯德
19
参观干邑的故乡
20
出席希拉克总统的晚宴
21
凡尔登的忧思
22
我当“火枪手”
23
近观希拉克私宅碧蒂城堡
24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记江主席访问法国(上)
25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记江主席访问法国(下)
26
中华文化的魅力
27
修复文物
28
千禧年的遗憾
29
他从蒙塔纪走来
30
法国农民的生活
31
直爽的农会主席吕克
32
戴高乐的柔与刚
33
神奇的“鼻子”
34
酒与佳肴的“婚配”
35
波尔多的“登基”活动
36
快乐的酒农合唱队
37
艰苦的牡蛎养殖
38
访问贫困山区洛泽尔省
39
弱智人罗朗
40
希拉克的“胜利”
41
中国式的圣诞节
42
法国的选美活动(上)
43
法国的选美活动(下)
44
希拉克来做客
45
奶酪——法国人的骄傲
46
法国人对酒的“挑剔”
47
巴黎终于有了一个中国文化中心(上)
/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走近外交”bilibili
走近真实的外交故事和外交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