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的外交生涯》(连载50)巴黎街头遇险记

文摘   2025-01-28 17:25   天津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


音频

正文

巴黎是美丽的,她那19世纪的石头楼房,墙上精雕细刻的人头像,窗口或阳台的雕花铸铁护栏,她那镀金的铁栅栏,到处透着一股秀气。天黑后,柔和的灯光打到建筑物上、塞纳河桥上,妩媚而不张扬,犹如雍容华贵的贵夫人。

巴黎是宏伟的,香榭丽舍大街连着两个大广场,戴高乐星星广场和协和广场,一天到晚,一年到头,车水马龙。夜晚登上凯旋门,俯瞰周围的景色,12条马路上流动着12条红线。亚历山大三世大桥的镀金雕塑,荣军院的金色圆顶再现了昔日的辉煌岁月。

巴黎是恬适的,和朋友到香榭丽舍大街露天咖啡馆喝一杯咖啡,斜靠着椅背,神聊,随你坐多久;观察周围的人群、车辆忙忙碌碌,颇有“冷眼向洋看世界”的感觉。到卢森堡公园走一走,听那鸟儿“叽叽喳喳”,看那老人们轻声细语、孩子们东奔西跑,完全没有喧哗的大都市的感觉。

巴黎是……安全的?不,巴黎不安全,至少在我们任期内,我们在巴黎没有安全感。2000年,一年内,使馆领事部处理的来访同胞被抢案件就有300来起,实际上,中国人被抢的人超过这数字,因为只有丢失护照及其他证件的人才到领事部来办补领手续,只丢钱而没丢证件的就没必要去领事部了。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那几年,法国的治安情况很差,光天化日之下拦路抢劫,屡见不鲜;偷盗、抢劫高级轿车,时有耳闻。法国的报纸不断报道这些案件,弄得人心惶惶。当时,法国一家大报还刊登了一幅法国治安情况的地图,巴黎及其周围地区涂成了红色,是全国少有的几个治安“重灾区”。

“百闻不如一见”。虽然我们对巴黎严重的治安问题早有所闻,但还是停留在“闻”的阶段。没想到,有一天,我们不仅“见”了,而且亲身经历了。

2000年11月某日,晚7时左右,我们从使馆下班回家,车开出使馆不久,在香榭丽舍大街上,就发现有两辆摩托车在我们的右侧行驶,每辆车上坐两个年轻人。进入凯旋门下的地道后,坐在第一辆摩托车后座上的小青年回头向他的伙伴大声嚷嚷着什么,其声音之大,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对司机张克明说:“小心这些人,不像是好东西,离他们远些。”这时,这两辆摩托车突然加足油,飞驰而去。

当我们的车驶出地道,到达马约门的国际会议中心前时,那两辆摩托车又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四个不到二十岁模样的年轻人停在那里,“叽里呱啦”大声地争论着什么或讨论着什么,说的不是法语。我们的车超过了他们,转弯驶入拉法耶特旅馆前的大街。

在路口,我们遇到了红灯,车停在三股车道的中间一条车道。这时,那两辆摩托车来了。突然,第一辆车后座的那个小家伙跳下车,直奔我们的车,他企图拉开施燕华座位旁的车门,没能得逞,因为车门是自动锁住的。“砰”的一声,他用一块石头猛砸车窗。幸好我们的奔驰车的玻璃是特制的,只砸了一个小窟窿,玻璃没有掉下来。这时,红灯变成绿灯了,那小歹徒见抢劫不成,便掉头就跑,坐上摩托车逆向疾驶而去。

我们很生气,在巴黎的闹市区,居然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袭击标有外交牌照的车辆,而且还是一号车(即大使车)!驻在国有义务保护外国外交人员的安全。我让司机张克明立即到我们所在的诺依市警察局报案。

张克明开着遭袭击的车到诺依市警察局。这天,警察局异常地安静,只有一名警察在值班。他听完张克明的陈述后,无可奈何地摊开双手说:“对不起,今天警察罢工,没有人能受理您的案子。您能否过了午夜来,那时候我们就恢复工作了。”弄得张克明哭笑不得。

第二天一早,张克明又去了。接待他的警察详细记录了整个过程,然后从电脑里调出了四千多张照片,让张克明认。天哪,当时天已黑,这四个人又没有突出的特征,从几千张照片中找出他们来,谈何容易!

我们多年在欧洲工作,知道欧洲人喜欢罢工。要求涨工资,缩短工作时间,要求提前退休,或对政府某一规定不满……都要罢工。公交工人经常罢工,他们一罢工,我们就苦了,巴黎的上班族没有公交车可乘,只好开小车上班,于是马路上车满为患,二十分钟的路可以走一个小时甚至更长。

更糟的是法国航空公司工作人员也经常罢工。地勤人员罢工,干活的人减少一半或更多,延误航班;空管人员不高兴了,走开两小时,飞机就得等两小时。我们有一次遇到消防人员罢工两小时,飞机只能推迟起飞两小时。

还有一次,我们坐早上8点的飞机到南方去,恰遇地勤人员罢工,没有给飞机运送早餐。航空小姐带了些矿泉水来,她们和颜悦色地向乘客解释说:“对不起,由于地勤人员罢工,今天飞机上只供应矿泉水。”

可是, 警察、宪兵也能罢工?不,按照法律规定,他们是不能罢工的。但他们有对付的办法:他们自称“怠工”,并没有完全停止工作,仍有部分警察在路上巡逻,但人员大大减少。这次他们罢工的要求是:鉴于巴黎的治安日益恶化,警察和宪兵的工作负担越来越重,危险性也越来越大,他们要求增加编制、改善装备、提高待遇等。

过了一个多星期,《欧洲日报》头版刊登了一条消息,说我们遭到袭击。文中称,幸好吴建民大使会武功,对付几个歹徒是轻而易举的事等等。我平时爱锻炼,这是我从年轻时养成的习惯,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到户外活动活动,不论刮风下雨,几十年如一日,不锻炼就好像缺了什么,一天都不舒服。

在法国,我在官邸的大阳台上锻炼,打拳、倒立。官邸两边的法国邻居经常看到我在倒立,于是便传开了,连我们所在的诺依市市长萨科齐(后任法国内政部长)也知道了。有一次他见到我说:“大使先生,您还天天倒立吗?”坚持锻炼,使我有一个较健康的体魄,经得起工作的重担。

第二年1月,巴黎的大报刊登了我们遭袭击的消息,批评巴黎治安问题严重。萨科齐市长、许多议员、法国外交部的朋友和其他许多法国朋友打电话、写信来表示慰问,情真意切,有的人还表示:“我对我的国家连中国大使都保护不了感到羞愧。”

我们在国外工作多年,在纽约,在布鲁塞尔,在日内瓦,都发生过我们的同事遭袭击的事,我们自己在巴黎遭遇袭击,是生平第一次,可以说是有惊无险吧,这使我们和使馆的同事们增强了自我防卫意识。



- 未完待续 -


出处 | 《在法国的外交生涯》 (2010年出版)

作者 | 吴建民 施燕华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小慧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 /


前言

1

离日内瓦赴法赴巴黎履新

2

递交国书的小插曲

3

向希拉克总统递交国书

4

罗伯尔

5

新年团拜

6

希拉克总统参观现代中国书法展

7

乔治五世大街11号

8

我的“施政纲领”

9

摩纳哥之行

10

里昂“历险”记

11

访问希拉克的故乡科雷兹省

12

初探希拉克的私宅碧蒂城堡

13

用画笔说话的人(上)

14

用画笔说话的人(下)

15

在羁绊中成长的印象派绘画

16

一位与大自然为伴的老人

17

法国国庆阅兵式

18

伟人巴斯德

19

参观干邑的故乡

20

出席希拉克总统的晚宴

21

凡尔登的忧思

22

我当“火枪手”

23

近观希拉克私宅碧蒂城堡

24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记江主席访问法国(上)

25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记江主席访问法国(下)

26

中华文化的魅力

27

修复文物

28

千禧年的遗憾

29

他从蒙塔纪走来

30

法国农民的生活

31

直爽的农会主席吕克

32

戴高乐的柔与刚

33

神奇的“鼻子”

34

酒与佳肴的“婚配”

35

波尔多的“登基”活动

36

快乐的酒农合唱队

37

艰苦的牡蛎养殖

38

访问贫困山区洛泽尔省

39

弱智人罗朗

40

希拉克的“胜利”

41

中国式的圣诞节

42

 法国的选美活动(上)

43

法国的选美活动(下)

44

希拉克来做客

45

奶酪——法国人的骄傲

46

法国人对酒的“挑剔”

47

巴黎终于有了一个中国文化中心(上)

48

巴黎终于有了一个中国文化中心(下)

49

高香祭亡灵,国耻铭心头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走近外交”bilibili

走近真实的外交故事和外交人物



走近外交
展现最真实的外交故事和外交人物,以及不定期开展的外交小课堂、参与外交实践的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