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的外交生涯》(连载51)不打不成交(上)

文摘   2025-01-29 17:25   天津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


音频

正文

我们刚到法国时,正是左、右派“共治”时期,掌管国防、外交的是右翼总统希拉克;政府总理是社会党领袖若斯潘,各部领导是清一色的左翼人士。总统与政府互相掣肘的事层出不穷。

尽管总统负责外交,但许多事是要政府去做的,如果哪位部长非要同总统南辕北辙不可,总统也奈何不了他。这对我的工作来说,增加了难度。

各位部长对中国的态度也很不同。

当时的教育科技部长阿莱格是一位地质学家,曾与中国专家合作,多次到西藏考察,对中国比较了解,所以对发展两国教育和科技合作很积极。他在任期间,两国在这方面的交往很频繁。

而环境部长就不一样了。我刚上任时,要拜会各部领导,以利于日后开展工作。我两次要求拜会环境部长,她都托词婉拒了,由于她对中国的偏见,我国的环保总局局长也无法访问法国。在她任期内,本来很有发展潜力的中、法环保领域的合作陷于停顿。

卫生部长贝纳特·库什纳本人是医生。早在1971年,他就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创建了“无疆界医生”组织,其宗旨是向战乱、受灾地区及无医疗条件的国家提供医疗方面的援助。多年来,他们向80多个国家提供了医疗援助。20世纪90年代,该组织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是,这些智商很高的医生们受西方媒体片面宣传的影响太大,鼓吹西方民主及价值观念,对中国抱有很深的偏见。

库什纳在法国是有名的“人权斗士”,他从未访问过中国,但常常在人权问题、西藏问题上对中国大加指责,连法国国内的一些有识之士(有右翼也有左翼)看了都摇头。我上任后基本上与他没有接触。

一天,《巴黎竞赛画报》的主编布齐邀请我和库什纳两人辩论人权问题,该杂志将于2002年第一季度的《中国专刊》中发表我们的辩论。

2019年2月7日出版的《巴黎竞赛》画报封面,封面人物: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和夫人卡拉·布吕尼;封面标题:布吕尼和萨科齐的威尼斯之恋。

2019年2月14日出版的《巴黎竞赛》画报封面,封面人物:英国哈里王子的妻子梅根·马克尔王妃;封面标题:梅根进行反击。

2019年2月28日出版的《巴黎竞赛》画报封面,封面人物:法国前环境部长尼古拉·于洛;封面标题:尼古拉·于洛结束部长生涯。

《巴黎竞赛画报》图文并茂,涉及题材广泛,是法国一家很有影响的杂志。2001年该杂志与法国的华侨报纸《欧洲时报》达成了合作出版《中国专刊》的协议,于每年1月份出版,全部版面围绕中国这一主题。但它毕竟是一份在西方出版的杂志,必须适合西方读者的口味,有些文章不免有猎奇之嫌。尽管如此,专刊介绍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比较生动,同时也客观上显示了中国的开放程度,中国人所享有的自由比西方媒体宣传的要广泛得多。

人们都说库什纳不好对付,我想他无非是在人权和西藏等问题上观点激进,对我们有所误解。我们在人权、西藏问题上的做法是光明磊落的,可以向他说清楚,至于他是否接受,是他的事。我并不指望在一个多小时内改变他对中国的看法,我的目的是通过《巴黎竞赛画报》向读者提供了解中国的另一种视角,供他们思考。

2002年还是上海申办世博会的关键一年,12月就要表决了,当时对中国不怀好意的人借人权问题攻击中国,企图阻止中国胜出。通过法国有名的杂志系统地阐述我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也有助于上海申办世博会。

为了使辩论的气氛显得轻松一些,《巴黎竞赛画报》主编布齐特地邀请我们共进午餐。1月21日,我应邀来到《巴黎竞赛画报》报社宴会厅。我和库什纳边吃边谈,布齐也不断以主持人的身份提出一些问题。在餐桌旁,派了两名速记员记录谈话内容。

库什纳不愧为一位“彬彬有礼”的君子。面对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他不得不承认中国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但他认为在人权问题上,中国没有进步。他同意我说的发展权、生存权也是人权的一部分,但他认为最根本的是政治权,而政治权主要体现在多党制上。

库什纳振振有词,但他的弱点是从未去过中国,他对中国的了解是第二手的,主要是通过西方媒体。他又自以为掌握了真实材料,颇有“包打天下”的架式。对这样的人,只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来对付。

我从双方对人权看法的异同着手,首先承认人权的价值观有普遍性,以纠正西方长期存在的一种观点,即中国是不承认有人权的。谈了这一点后,库什纳表示赞同。然后,我进一步指出,改善人权状况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因此,必须以历史的眼光来判断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同过去相比,究竟这个国家的人权状况是改善了,还是倒退了。

我以法国为例,反问他:“你们法国在大革命期间提出‘自由、平等、博爱’,那时法国人真有自由、平等、博爱吗?就说您不断提及的选举权吧,当时谁有选举权?只有有钱的纳税人有选举权!后来很长时间中,只有男性公民有选举权。你们是什么时候给妇女以选举权的?1945年,在法国大革命156年之后!而且是男人来决定妇女是否应该有选举权。法国历史上对人权的践踏不乏其例:贩卖黑奴、殖民战争、镇压工人等。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自诩其人权纪录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你们人权状况的改善也经过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此,库什纳不得不点头赞成。




- 未完待续 -


出处 | 《在法国的外交生涯》(2010年出版)

作者 | 吴建民 施燕华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小慧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 /


前言

1

离日内瓦赴法赴巴黎履新

2

递交国书的小插曲

3

向希拉克总统递交国书

4

罗伯尔

5

新年团拜

6

希拉克总统参观现代中国书法展

7

乔治五世大街11号

8

我的“施政纲领”

9

摩纳哥之行

10

里昂“历险”记

11

访问希拉克的故乡科雷兹省

12

初探希拉克的私宅碧蒂城堡

13

用画笔说话的人(上)

14

用画笔说话的人(下)

15

在羁绊中成长的印象派绘画

16

一位与大自然为伴的老人

17

法国国庆阅兵式

18

伟人巴斯德

19

参观干邑的故乡

20

出席希拉克总统的晚宴

21

凡尔登的忧思

22

我当“火枪手”

23

近观希拉克私宅碧蒂城堡

24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记江主席访问法国(上)

25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记江主席访问法国(下)

26

中华文化的魅力

27

修复文物

28

千禧年的遗憾

29

他从蒙塔纪走来

30

法国农民的生活

31

直爽的农会主席吕克

32

戴高乐的柔与刚

33

神奇的“鼻子”

34

酒与佳肴的“婚配”

35

波尔多的“登基”活动

36

快乐的酒农合唱队

37

艰苦的牡蛎养殖

38

访问贫困山区洛泽尔省

39

弱智人罗朗

40

希拉克的“胜利”

41

中国式的圣诞节

42

 法国的选美活动(上)

43

法国的选美活动(下)

44

希拉克来做客

45

奶酪——法国人的骄傲

46

法国人对酒的“挑剔”

47

巴黎终于有了一个中国文化中心(上)

48

巴黎终于有了一个中国文化中心(下)

49

高香祭亡灵,国耻铭心头

50

巴黎街头遇险记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走近外交”bilibili

走近真实的外交故事和外交人物



走近外交
展现最真实的外交故事和外交人物,以及不定期开展的外交小课堂、参与外交实践的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