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实践已逾百年,相关的教育理论研究也在开展中。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谢清果在《传媒观察》2022年第9期刊文,品评张昆教授的新作《新闻传播教育导论》。文章认为,该书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理论的一次全面系统梳理,为当下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创见。它为同行探索院系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思路和借鉴。此书的出版,以及今年首届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的开办,对于创新办学理念、改革新闻教育,进而完善国家形象建构、促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将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闻传播教育导论》
张昆 著
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实践已逾百年,相关的教育理论研究也在开展中。张昆教授的新作《新闻传播教育导论》正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理论的一次全面系统梳理,为当下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创见。
1921年11月,创办仅半年的厦门大学就以其远见卓识决定开办“新闻学部”,并于次年正式招生。当时,国内的新闻教育还不是学历教育,而是类似于职业教育。可以说,厦门大学新闻学部是我国高等新闻教育的肇始,具有里程碑意义。百年来,伴随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腾飞,中国新闻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教育道路正在形成。进入新时代,党中央进一步加强新闻舆论工作,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的新闻传播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破土而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新闻传播教育界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怎么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立足新闻传播学科特点守正创新。在教育部统一部署下,“双一流”建设、新文科建设等许多重大改革正在推进。全国各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都在根据学校性质、区位优势等因素,思考各自的发展之道。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正在迅速崛起。中国传媒大学的全学科覆盖、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学、复旦大学的传播学、华中科技大学的国家形象传播研究、武汉大学的传播创新研究、清华大学的国际传播研究、暨南大学的华文传媒研究、厦门大学的广告传播与华夏传播研究……在共性与个性的交织中,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显神通。
无论媒介环境与形态如何变化,新闻传播教育都是围绕教师与教学团队、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科建设、实践教育、学生事务、院系文化建设、院系管理等核心要素展开的。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探索新闻传播教育守正创新永远在路上。从这个角度看,张昆教授新作《新闻传播教育导论》的出版可谓及时雨,它为同行探索院系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思路和借鉴。而此书之所以能够起到这样的引领作用,主要是因为作者有着三四十年高校工作经历,担任过多所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张昆教授不仅是一位学有所长的知名学者,还是位勤勉的新闻传播教育家。他此前曾出版《新闻教育改革论》《三思新闻教育》等著作,也发表过许多教育方面的论文。由他来撰写出版中国第一本系统全面的新闻教育改革专著,确在情理之中。随着此书的出版,以及今年首届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的开办,全国新闻传播院系的院长、书记和核心骨干教师一起来思考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之道,对于创新办学理念、改革新闻教育,进而完善国家形象建构、促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将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使命必达:新闻传播教育之大者
国之大者,需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新闻传播院系之大者,也需要有卓越的领导团队。大海航行靠舵手,新闻院系的兴旺则系于学院领导团队,尤其是院长。2018年,张昆教授卸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后,一篇访谈推文《一个好的新闻学院,总有一个优秀的院长》广为流传。通过这篇推文,可以看到这位可亲可敬的院长生动鲜活的心路历程。当然更重要的是,他的“使欲建设一流学院,需要一流院长”这一观念成为学界共识。通读《新闻传播教育导论》的第一二章,就更能深切地明了他对院长角色的理解。新时代,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十分明确,那就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一)院系领导者的魅力与能力,一样都不能少
教育者起到表率作用。院系领导自然也是老师的表率。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你当院长处长是有行政权,但大家服不服你,这就要看你的道德文章,看你的人格魅力。所以在高校当院长……你要别人干的事,你自己也要能干,而且要干得好。”这一点对于院系领导都是极大的考验。一方面要把自己的科研做好,另一方面要带头做一些别人不想做的事。
作者深知院长这个职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以亲身经历讲述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院系领导者。在他心目中,优秀的院系领导必须具有以下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一定的人格魅力、牺牲精神和大爱情怀以及杰出的管理协调能力、广泛的人脉和敏锐的学术嗅觉。”
(二)院系领导,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思考未来
新闻院系的领导者理应成为一位懂行的新闻教育家,具备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思考未来的能力。正如作者所说,“一旦当上院领导,就当有战略思维,即着重把握战略环境,明确战略定位,确定战略规划。”这样才能实现“全院一盘棋”,对学院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统筹安排。而具体落实,则需要抓住以下四大任务:师资建设、学生培养、条件改善、氛围营造。
当下,全国新闻传播院系培养的学生只有20%左右去媒体工作,其他学生或去企事业单位,或去党政机关等。这种情况让我们意识到,在万物皆媒的社会,新闻传播教育将越来越专业,也越来越大众化,相关需求也将越来越迫切。如作者在书中所述:“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包括三个方面:职业新闻人才,公共传播人才和公民媒介素养。”这三方面素养的共同特点就是能沟通、会沟通、善沟通。在融媒体时代,媒介社会化了,人们从事的活动与工作都离不开媒介,都需要熟练的沟通技能和相应的学理素养。因此,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应当具有良好的口才,掌握撰稿、拍视频等表达技能,拥有创意策划的能力。
《新闻传播教育导论》的前两章是全书的灵魂所在,也是全书的总括所在。正所谓:唯有着眼于其大者,方可以着力于小。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二、教学科研:安身之本和发展之道
《新闻传播教育导论》的第三四五六九章围绕教学科研工作展开。教学与科研(含社会服务)是高校老师的本职工作。教师以教为天职,以研为发展之道,以教促研,以科研反哺教学,是谓科教融合,是为佳境。
(一)优化师资配置,增强教师获得感
在以“双一流”建设和学科评估为导向的当下,名师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核心竞争力。名师分两类,一类是学界名师,另一类是业界名师。新闻传播学是一个应用型的、具有强烈人文情怀的社科专业。因此,其教育需要“顶天”的理论指引,也需要“立地”的实践技能。
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近年来也在往这一方向努力,例如引进厦门卫视的邹振东教授,他的《广播电视学概论》课程能充分运用实战式的教学模式,广受欢迎,其教学成果也获得省级奖励。同时,在余清楚院长的推动下,新进教师需要经过三个月以上的媒体实习,并依托部校共建平台引进媒体人开设实务讲座和课程,引导学院教师与业界开展交流合作,并在服务社会中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在完善师资结构方面,则注重引培并举,以各类教改项目申报为抓手,组织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研讨,交流教学经验。申报教改项目的老师要进行全院范围的经验介绍,形成示范效应。在引进师资方面,学院则注重国际化和全媒化,引进一些新媒体、大数据方面的人才来改善师资结构。正如张昆教授所说,“建设一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有利于建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健全完善的课程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新闻传播教育导论》一书中还强调了“冠名教授席位”这一好办法,也就是引进校外资金,设置冠名教授的岗位,来增加教师的荣誉感和收入,强化学院与校外媒体和其他社会单位的联系。冠名教授的评聘由出资方开展,优劳优酬,效率优先,公平分配。当然,“冠名教授席位”也可以分不同类型,比如服务社会专项针对能够发挥智库专家作用的老师,社会实践专项针对能够指导学生参与专业竞赛和实践项目的老师。总之,多样化的标杆能让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突出的老师都受益。
(二)深化学科建设,打造院系美誉度
学科建设是院系的顶层设计。不同院系基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院系实际,往往有不同的建设重点方向。比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传播学在城市传播方面形成特色,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符号学渐成特色,华中科技大学的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也独树一帜。学科建设的关键还是师资。因为学科评价的关键指标在于高水平的论文、著作和高层次的科研项目,这些都需要优秀的教师来实现。正如作者所言:“依照制定的学科发展目标导向,坚持做好某个方向的研究,不仅能够树立有代表性的院系学科形象,也能在该领域形成较为权威的研究。”厦门大学在传播学领域深耕近30年,逐步确定华夏传播研究这一特色领域,这一领域的巩固与发展,得益于时任常务副院长黄星民教授的大力推动。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于2007年成立,时任院长张铭清结合自身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的工作经历和厦门的区位优势,将海峡传播研究作为学院的学科建设新增长点,在学院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从事海峡传播研究的中青年学者。笔者也花了10年时间参与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出了《两岸关系与海峡传播研究丛书》,目前已出5部。此外,学院成立以来获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课题很大部分是来自相关研究。同时,学院也在中国新闻史学会下申请成立了台湾与东南亚华文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彰显了学院的学科影响力。
(三)课程(实践)建设与教材建设:院系工作的落脚点
新闻传播院系理应顺应“双一流”建设和新文科建设的趋势,加强一流课程、一流专业建设,并将自身的教学转化为教材等教学成果。从根本上讲,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必须依托一流课程。如果教学与科研是两张皮,那么二者都不会是一流的。当下,厦门大学正在推动教学改革,倡导每位老师上自己最擅长的一门课,同时全校共享,推动“宽口径”的人才培养。2019年,《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课程建设要突出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打造“金课”,消灭“水课”。可以预见,教学在教师的考评体系中将越来越重要。在保证涵盖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可以结合老师的优势来确定课程名称和课程内容。
实践教育是新闻传播学作为应用型学科的内在要求。张昆教授说,“目前我国新闻传播院系的实践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专业实践课、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及社会实践。”在专业实践课方面,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开设了“深度报道”课,引导学生关注厦门周边的民间工艺,指导学生分组考察各种民间工艺,进而形成报道文稿。该课程经过多年建设,获批为省级社会实践课程。学院老师很有情怀,还申请立项了校级“返乡社会调查”项目,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返乡之机,对城乡当下的社会问题进行专题调查,返校后进行交流和评审,产出一批优秀的调研报告。这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此外,每年暑假也组织评审立项几十支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全国各地。围绕当前社会的前沿热点,引导学生从新闻传播角度加以关注,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县级融媒体,都成为课程内外共同研讨的内容。总之,实践课程的框架可以相对不变,但案例和分析的切入点都要从当下实际出发,来培养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在实习方面,学院在学校的支持下推荐学生前往中央级主流媒体实习,并与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等单位签订了共建实习基地的协议。
教材建设是近几年国家十分重视的方向,其中,本土教材建设已然成为热点。教材是落实课程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张昆教授在《新闻传播教育导论》中提到了对教材的几个认识误区:误以为教材只是教科书,误以为教材建设只是教科书编写者的事情,误以为教材建设门槛低、人人可写、社社可出版,混淆了专著与教材的区别。教材不仅只有教科书,也包括参考资料、教学辅助材料。总之,与课程有关的所有文献资料,不论是否正式出版,也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属于教材。比如,笔者上“华夏传播概论”课程时,就出版了《华夏传播学引论》作为教材,也推出了同名线上课程,还出版了《华夏传播学读本》《华夏传播学新读本》两本教辅,供同学们了解这门课所涉领域的研究成果。此外,笔者还充分运用《考古公开课》等线上节目资源以及相关讲座录像作为教学资料。
在《新闻传播教育导论》中,作者强调了教材建设要处理好的五大关系:政治性与专业性、管与放、统与分、编与创、教材体系与学科体系。确实,教材建设对学科而言是成熟的标志,对院系而言更是核心竞争力。例如,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陈培爱教授主编的《21世纪广告丛书》在广告学专业创办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该专业师资培养和学生教育的系列教材,为厦大广告学赢得“中国广告教育黄埔军校”的美誉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院系管理:新闻传播教育的提质工程
管理就是服务,就是保障。院系管理工作推进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事项顺利进行。在倡导“三全育人”的政策背景下,管理也是育人的一环。
(一)工作机制:连接学生工作与教学科研的桥梁
管理工作与教学科研协作,会迸发许多有创意的火花。比如,在学院组织举办学术论坛时,学生志愿者不仅需要负责会务,还需要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对重要嘉宾的学术专访,形成专业报道,并辅以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方式,使会议宣传达到更好的效果。
正如张昆教授在书中所说,当前新闻传播院系存在的问题之一便是“学生工作与学术事务相分离”。老师们一般不太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工作。这就需要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把握各位老师的优势与专长,并适时通过学生会等社团组织加强与老师的联系。比如,学院的副院长、系主任、副主任通常是学者,亦是专任教师,可以带头参与甚至组织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笔者为了带动学院的读书氛围,曾引导学生会学术部组织“心传读书会”,其宗旨是“心传天下,传播中国”。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申请立项,保障读书会有经费支持;另一方面主动邀请老师来参与读书会,带动大家的积极性,这样读书会就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了。此外,在制度上要求每位导师每学期指导两到三次学生读书会,保证读书会可持续地开展下去。同时,还可以设立学院学术活动周、开展学术论文征文、引导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等等。可见,管理就是提供政策、制定机制,如此才能推动管理与教学科研的紧密结合。
(二)院系文化:凝心聚力,协同育人的平台
院系文化是院系的无形资产,也是院系的品牌。好的院系文化,其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学生。院系文化奋发向上,管理者就有情怀,老师就有干劲,学生就有认同感和获得感。这样的文化一届届传承下去,就可以成为院系发展的有力支撑。
在《新闻传播教育导论》中,作者提出建设院系文化的几条路径,非常管用。其一,弘扬历史传统。对于历史悠久的学院来说,其历史就是得天独厚的财富。笔者所在的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便是如此。一批优秀学者在广告、公关、传播、国际新闻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开创新专业,敢为人先地创办了“广告学院奖”等,还有前辈致力于开创传播学中国化研究的历史,这些都是我们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需要通过编撰院史等方式来传承。其二,丰富精神文化。作者认为,“院系的精神文化是在院系的空间平台上形成的具有专业特色的价值、理念、信仰和梦想。”在这点上,院(系)训、院(系)歌、院(系)徽的作用最为直接。其三,引领学习风尚。作者认为,“新闻传播院系应当建立一种机制,引领学生读书,回归学术经典,与圣贤对话。”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读书会,开展各种研习活动……这样既能提升院系服务社会的能力,又能增长学生才干。其四,提升行为文明。00后大学生有其特性,他们是数字原住民,加上家庭构成与上一代大学生相比变化很大,因此往往心理问题突出,也相对比较自我。学院应根据这些新情况,努力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讲座,引导学生在各个场合做到懂礼、守礼、用礼。
(三)院系管理:把方向,出政策,安关系
在《新闻传播教育导论》中,作者认为,“管理者的目标导向、管理原则、管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闻传播院系的运行状态及绩效,决定了新闻传播院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的成果。所以研究、从事新闻传播教育,不能不关注院系管理。”管理也是生产力。决策是院系发展重要的环节。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有效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有效遵循,是决策科学性的重要保证。领导者的胸怀与视野代表着学院的高度,无论是学术型领导,还是业务型领导,莫不如此。在书中,作者提出了院系管理要处理好十大关系。
其一,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是良心活。当前高校老师的考评体系依然不健全,总的来说重科研、轻教学。管理者只能巧借资源,一方面依据教育部和学校的相关规定,引导老师们尽本职,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用激励的方式,让教学突出的老师得到更多的荣誉与奖励。
其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现在的新闻传播教育中,专业课程占比一般不超过50%,其他课程为通识课程和交叉学科课程。研究型大学里的新闻传播教育理论课会多些,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当然,理论教学也要加强研究式探讨,即结合老师的课题研究方向,引导学生写论文或做创意设计,这本身也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习方面,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将学生送往新型主流媒体实习,严格管理相关过程。
其三,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关系。这就要打通本、研两个层级,并通过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促进学院与业界的交流。
其四,大规模生产与精细化生产的关系。在这一方面,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正在探索“新闻+”培养模式,比如“新闻+外语”是指与外国语学院共建、共享各自的优质课程。此外,还可以与其他学院如国际关系学院合作探讨“双学士”的培养模式。
其五,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教学方面,应鼓励老师着重上好一门精品课;在科研方面,也鼓励老师出精品、质量至上。
其六,接轨国际与中国特色的关系。多邀请海外知名学者来学院开讲前沿课程。
其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坚持学生为中心,坚持教学质量为重,严守师德师风。其八,专职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关系。管理人员要树立为教师服务的观念,教师要树立配合管理的观念,共同培育学院文化。其九,稳定队伍与竞争机制的关系。适当引进实务教师,提升实践教学;也适当引进领军人才和国外高水平青年博士,改善师资结构。其十,院与系的关系。作者强调,“在坚持学院集中领导的前提下,如何调动各系(教研室)的积极性、主动性,直接关系到新闻传播学院的健康发展。”学院应一方面鼓励系与系之间开展竞争,另一方面在学科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鼓励跨系合作,打破系与系之间的界限,争取联合申报教改项目和教学成果。
四、余论:改革创新是新闻传播教育的根本出路
新闻传播的学科特性是以变求变,因此新闻传播学是时代的晴雨表。社会越是进步,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就越能体现出来。因为赢得信息,就赢得了未来和财富。张昆教授在《新闻传播教育导论》的第十一章对当下新闻传播教育的错位问题表达了忧虑。他强调,处理好教师、学生和人才市场这三种关系,核心是教师要增加责任心,坚持立德树人,回归本位。此外,还要处理好部校共建、产学研合作、学硕与专硕、教学组织重组、课程体系再造等问题。而书的第十二章则着重探讨了新闻传播教育研究领域的问题,强调中国新闻史学会下设的新闻传播教育史专委会的使命与担当,并通过编撰《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建设全国新闻传播教育学术共同体,呼吁共同开展教材、课程、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综上所述,本文将《新闻传播教育导论》一书的十二章归纳为四个部分:第一二章宏观谈新闻传播教育的本质与院系领导型教育家的定位,第三四五六九章围绕教学科研问题展开,第七八十章则围绕院系管理工作当如何落实展开,第十一和十二章谈对新闻传播教育本身的研究和学术共同体的建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作为普通教师和学院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以学以致用的态度,一方面回应了作者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展开一些不太成熟的思考。
细细品读此书,能够感受到作者力图回归教育本质的思考,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最新的教育政策均被融入相关章节之中。教师读此书,当明白如何经营自己的教学科研生涯;管理者读此书,当明了如何处理好院系的各种关系;学生读此书,当深知如何选择学习方向并做好自己的学业规划。读读此书,您将会开启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载本刊2022年9月号,原标题为《“新闻传播教育之大者”: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构建——《新闻传播教育导论》读后》,注释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
编辑:江潞潞 颜云霞
审核:赵允芳
传媒观察杂志
媒媒与共。新闻人和新闻学人的家园。关注业学前沿,追踪融合发展,透视舆情热点。
本刊投稿网址:https://cmgc.cbpt.cnki.net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