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Case很哇塞! No.93

文摘   健康   2024-11-20 23:47   北京  

01

病历资料

患   者:女,57岁

病   意识障碍半小时,突发意识不清,急诊入院,行头颈部CTA检查

02

扫描及图像重建信息

设备类型:飞利浦光谱CT
扫描参数:120kVp,智能mAs调控
检查方法:头颅平扫+头颈部CTA检查
图像重建:增强图像自动重建1mm薄层SBI数据包

03

常规图像

平扫:

CTA:

平扫+CTA  平扫示右侧基底节区似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影,边界模糊;CTA示:血管未见明确异常改变


常规CT平扫似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影,以下是光谱多参数功能CT图像及分析思路!

04

光谱多参数图像


MonoE 40keV图像: 

MonoE 40keV图像:清晰显示右侧基底节区类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晰

电子密度图:

电子密度图:清晰显示右侧基底节区类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晰


05

MRI图像

T2 flair:

T2 flair示:右侧基底节区类椭圆形高信号。


DWI:

DWI示:右侧基底节区类椭圆形高信号。


ADC:

ADC示:右侧基底节区类圆形低信号。

诊断:右侧基底节区新发脑梗塞。


06

临床价值及亮点

临床概述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等特点,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总数的69.6%~ 70.8%。

正常脑血流量为每分钟50-55ml/100g脑组织,当脑灌注压降低时,大脑通过自动调节机制扩张血管和开放侧支血管来提高脑血容量,由于侧支血流的开放,特定脑组织中血细胞的存留时间增加,使得血流平均通过时间延长,从而获得更高的氧传输,所以早期建立有效侧支循环可对患者缺血半暗带区及梗死灶面积产生直接影响,有助于患者脑血管再通,并对患者再灌注起到促进作用。

脑血管侧支循环是指当脑血管狭窄或者闭塞病变引起其供血区域发生缺血,周围可通过各种方式代偿性供给缺血区域的脑血管。

脑血管侧支循环包括如下三种:

➤ 一级侧支循环:Willis环的前后交通动脉;

➤ 二级侧支循环:大脑前、中、后、小脑动脉颅内软脑膜侧支、颅外血管的解剖分流(面、下颌、脑膜中动脉、枕动脉)、颅内分流(眼动脉)分流;

➤ 三级侧支循环:新生毛细血管。

临床关键问题


早期明确诊断及评估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对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侧支循环在临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进展与疾病预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脑组织局部缺血后若侧支循环未能及时建立或建立情况较差,均会加重脑缺血损伤,导致缺血半暗带不断扩大,造成患者病情持续进展。

因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面评价其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可为临床医师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常规CT特点及痛点


CT因其扫描速度快的优势,且对脑卒中早期诊断准确性高,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脑卒中多模式CT检查包括头颅CT平扫、头颅CT灌注 、头颈部CTA血管成像在内的“一站式”影像检查。

“一站式”CT检查可以精确评估脑卒中的责任血管和梗死周围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为临床医师对受检者精确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保障,提高受检者的疗效及预后。

常规CT平扫的主要作用是准确识别颅内出血。

CT灌注主要是基于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参数,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病变范围,主要是缺血半暗带和核心梗死区的评估,侧支循环、脑灌注等信息。

头颈部CTA提供有关血管形态、闭塞部位及范围、侧支循环等信息,有助于了解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和病因,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多参数功能成像技术亮点


多参数功能CT通过低能级图像、电子密度图等参数,可清晰显示超早期脑梗塞的范围,精准评价脑功能状态,为临床诊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更为重要的是,有研究报道可基于三期增强(动脉早期、动脉晚期、静脉期)的碘密度、有效原子序数等多参数图像,准确评估慢性脑卒中的责任血管、侧支循环和周围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


综上所述:

多参数功能CT低能级图像、电子密度图可发现超早期脑梗塞,减少辐射剂量,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诊疗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参考文献:
[1]中华放射学杂志双层探测器光谱CT临床应用协作组. 双层探测器光谱CT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第一版)[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0, 54(7):9.
[2]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 安徽省影像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能量CT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2, 56(5):12.

[3]郭晓旭,雷丽敏,董书杉,等. 光谱CT多参数功能成像预测磨玻璃密度肺腺癌侵袭性的价值. 中华放射学杂志,2023,57(08):870-877. DOI:10.3760/cma.j.cn112149-20230330-00238

[4]Wen, Qingyun et al. “The application of dual-layer spectral 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in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 identification.” Quantitative imaging in medicine and surgery vol. 11,2 (2021): 521-532. 

[5]Zhang, Zhaotao et al. “A Single Enhanced Dual-Energy CT Scan May Distinguish 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From Adenocarcinoma During the Venous phase.” Academic radiology vol. 27,5 (2020): 624-629.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文献




本期作者:张   丹

问卷调查:曹   盼

技术支持:崔华峰

排版编辑:崔华峰

校      稿:于胜会

韩   群

周一楠

审      稿:关光华


END


CT之窗
CT新技术、新设备分享,精彩临床病例分享与互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