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对于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其骨髓发育及细胞分裂速度在辐射防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新生儿骨髓含量约占体重的1.3%,且均为红骨髓,随着年龄增长,其骨髓含量逐渐降低,且逐渐转变为黄色,对辐射敏感性下降。
1、辐射风险估算模型
对于低剂量辐射致癌的研究一直是国际上比较关注的问题,首次进行CT 扫描致癌风险研究的是美国Brenner与Elliston 2004年评估了全身CT扫描电离辐射暴露导致的终生癌症风险。之后,在2006年电离辐射生物效应(BEIR Ⅶ报告) 中提供的基于日本原子弹爆炸幸存者及一些医疗照射队列研究的风险预测模型基础上,结合当地肿瘤发病率与人口寿命表,国内外在估算儿童CT 辐射致癌风险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偏差,不同研究的结果差异主要是不同的癌症基线风险和器官剂量差异造成的。
2、回顾性队列研究
截至2019年,共有英国、澳大利亚、中国台湾、德国、法国和荷兰等6个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内容除均包含白血病和脑部肿瘤外,台湾对脑部良性肿瘤、法国和德国对淋巴瘤、澳大利亚和荷兰对所有癌症等均进行了分析。
儿童CT扫描所致癌症风险极低,基于以往研究可能存在很多局限性,如研究样本量不足、检验效能较低、缺乏个人剂量信息、逆因果关联等问题。近期,一项由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和英国等9个国家联合进行的大型儿童CT队列研究(EPI-CT)已发表,该研究包括国家癌症登记中心进行登记的、22 岁以下、有过CT扫描史且照射时及照射后1年内未患癌症的儿童及青少年为暴露人群,旨在估计辐射致癌风险、重建个人剂量、研究生物机制及优化扫描方案等。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揭示了CT辐射暴露与儿童和年轻人血液恶性肿瘤之间的关联,并提供了重要的流行病学证据。实践意义在于加强了对CT辐射的监管和管理,以减少儿童和年轻人接受CT检查时的辐射剂量,从而降低患血液恶性肿瘤的风险。此外,该研究还强调了在CT检查中应该更加重视适应症的选择,确保剂量保持在合理可达到的最低水平(ALARA原则),同时保持适当的图像质量以进行准确诊断,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队列研究中最重要的偏倚是和混杂因素导致的虚假关联。逆因果关联是指研究对象行CT扫描是由于已经出现的癌症症状而非CT扫描导致癌症发生,其解决方法是为每种类型癌症设定一定的停滞期,据查阅文献和专家讨论,一般认为白血病停滞期为2年、脑部肿瘤为5 年可以较好地避免逆因果关联的发生。
队列研究存在的混杂因素则是指对有潜在患癌倾向的儿童的处理,包括既往患有唐氏综合征及其他癌症易感综合征对辐射所致白血病,以及结节性硬化症、视网膜血管瘤等对辐射所致脑部肿瘤的发生等影响。此外,在分析癌前因素在儿童CT辐射风险评估中的影响时,没有癌前因素的研究对象风险估计结果普遍接近或高于未经调整时的风险水平, 这说明癌前因素并非CT扫描的集体器官剂量与癌症风险评估中的混杂因素, 而更可能是一种效应修饰因子。
参考文献:
[1]孙记航,段晓岷,于彤,等.儿童CT扫描辐射剂量现状调查和诊断参考水平的初步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2, 56(10):6.DOI:10.3760/cma.j.cn112149-20220214-00115
[2]牛亚婷,苏垠平,牛延涛,等.儿童CT扫描致癌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0, 40(2):5.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20.02.015.
[3]徐辉,岳保荣,尉可道,et al.我国CT扫描检查中受检者剂量调查结果与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9, 39(3):5.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9.03.010
[4]张博,龚建平.CT检查辐射致癌风险的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3):4.DOI:10.3784/j.issn.1674-1897.2009.03.Z0301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