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泽新书:让读者感受到了春秋时期的独特魅力。

文化   2024-10-23 10:00   北京  


10月20日下午,一场精彩纷呈的新书分享会在浙江文学馆一楼多功能厅拉开帷幕。本次分享会以“陌上花开,从春秋到空山”为主题,围绕李敬泽的新书《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空山横》展开深入探讨。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浙江省作协主席艾伟,浙江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翟业军,浙江工商大学金收获写作中心副主任萧耳等嘉宾参与对谈,用崭新的思维打开文学的边界,为读者带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






01.

新书亮相,气质清灵引关注






分享会伊始,主持人萧耳介绍了本次活动的分享主题和嘉宾阵容。李敬泽的两本书《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和《空山横》气质清灵,让人印象深刻。

历史随笔集《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收录了五十三篇文章,是李敬泽几十年来精读《左传》《史记》《诗经》《论语》等作品之后,发自内心的感悟。在遥远的春秋时代,李敬泽行走在世间荒野上,“结识”那些庞大的灵魂。那些深情的、智慧的人,愚钝的、荒谬的人,舍生取义、慷慨如长风的人,在苦厄中向着心之所善的人……

讲演集《空山横》的书名则来自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其中收录了《跑步、文学、鹅掌楸》《隔与不隔,如果杜甫有手机》《北京雨燕以及行者》《做一个满怀敬畏的“述者”》等16篇文章,包含他15次真实演讲和1次想象中的演讲。李敬泽的演讲堪称文学圈一景:不备稿子,随机表达,却能勾连万物,金句频出,传播广泛。他在书中谈曹雪芹、杜甫、鲁迅、汪曾祺,也谈跑步、雨燕、鹅掌楸、超级AI,小到日常之物,大到万千星斗。经典的文学、古雅的戏曲、沸腾的“抖音”与人工智能……这一切都共存于李敬泽眼中的烟火人间。

萧耳分享了自己对这两本书的阅读感受,认为李敬泽的文字非常欢脱、活泼,能将人物以生动有趣的语言风貌加以刻画,特别是《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书中的人物非常可爱,仿佛是身边的朋友、邻居甚至亲人,充满了清灵之感。这种从重到轻、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让读者感受到了春秋时期的独特魅力。



02.

钟情春秋,心神畅游二十载






李敬泽分享了《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的创作历程。书名的确定颇为曲折,最后在交稿之前定下了这个稍显绕嘴的名字。对于春秋时期,李敬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认为春秋是中华文明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时期,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也曾指出,公元前500年前后,世界几个地方同时发生了决定文明发展的命运和面貌的思想觉醒,其中就包括中国的春秋时代。

然而,许多人对春秋的实际了解却不多。一方面,春秋历史复杂,周天子之下有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国家,人多、名字乱,历史难以捋清;另一方面,以春秋时期为背景的影视剧也很少,导致我们对这个时期的印象不深。但李敬泽对春秋的热爱并非凭空而来。他回忆起90年代初,自己在《人民文学》杂志当编辑的时光。那时,他除了每天骑自行车去什刹海游泳,还会读《史记》《左传》,并将其翻译成白话文,也正是在那时,种下了对春秋的热爱。

李敬泽表示:“春秋在我们民族精神史上有永恒的魅力,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春秋那个伟大的时代所塑造的。那个时代是中华文明的上游,犹如一个人处于青少年时代。春秋的人们横行于荒野,有一股敞亮的少年气息,也生出了一群高大、纯洁的英雄和圣人。我写这些文章的初衷不是为了教读者历史知识,而是因为我确实觉得春秋时代有趣。看到《史记》《左传》中那么多有趣的人、有趣的事,忍不住要分享出来。”于是,他从零几年开始便断断续续地写关于春秋的文章,一方面写春秋的人和事,一方面读春秋时期的经典之作。他还提到了自己未完成的《春秋传》,表示要在未来一两年内发愤图强,完成这部作品。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读者认识和了解春秋之壮美。

说到演讲,李敬泽坦言,每一次演讲都是“赤手空拳、走投无路、如临深渊”。多年以来,每一次在稠人广众前演说,他都偏执地要求自己不写稿子,认为这是一种与世界建立面对面的连接的考验。“我每次上台之前都很紧张,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常常脑子一片空白,逼迫着自己站在这,在一片荒漠中憋出礼花来。讲得久了,就想着不能为讲而讲,或者为这个场合而讲,总要让讲话变得对我自己有意义。所以我喜欢设置难度,就是说我一定要讲好,要讲得让我自己爽,这个过程我觉得和春秋的精神其实也是相通的。”










03.

嘉宾热议,春秋魅力无穷尽






萧耳提到了两部与春秋、战国时期有关的电影——胡玫导演的《孔子》和陈凯歌导演的《荆轲刺秦王》,引发了嘉宾们对春秋人物的具象化讨论。

艾伟主席在发言中对李敬泽的演讲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李敬泽把演讲变成了一种艺术,如加拿大歌手莱昂纳多・科恩一样,表达不费力气却又盛大、花团锦簇。他还从身体、胃口等方面隐喻了李敬泽的演说世界,认为他有一个驳杂的知识体系,与孔子的“述而不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是在写春秋时期的时候,李敬泽与春秋的思想家们一样,希望引发公众关于一些世界本质问题的思考。

翟业军教授则从春秋时代的特点出发,阐述阅读《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的感受。他认为春秋是中国人文文明的少年时期,那时的人们对世界充满新奇,有命名万物的冲动,也有一批义人和英雄挺身而出,为大家树立榜样。书中的赵盾就是一个兼具“神性”和“人性”的角色,李敬泽把他塑造得非常丰满。对于《空山横》,他认为在处于后现代时代的当下,艺术的可能性被消耗殆尽,纯文学作家与世界之间存在隔阂。而李敬泽所尝试的杂文写作是一种及物的写作方式,能够像罗兰・巴特、本雅明等理论家一样,直面社会,产生洞见。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读者们积极发言,与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有读者问到李敬泽在春秋年代最喜欢的人物或者想成为哪个人,李敬泽幽默地回答说,人们通常默认穿越回春秋可能成为诸子、士大夫或将军,但也可能是农民,春秋时期普通人的生活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我们往往以精神化、遥望的目光看待春秋,只看到孔子等伟大人物,但更多的是困苦的劳动人民。还有的读者问到最触动他的历史事件,李敬泽回忆起书中一篇文章《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说的是孔子被困在路上走投无路,绝粮七日,连得意弟子都开始动摇,怀疑四处宣讲真理的意义。孔子却在精神极端困厄时说了一段话:“是何言也?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孔子认为生命的意义,不以世俗的成功来衡量,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才具有至高的价值。他认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实则是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



本次新书分享在热烈的签售环节中圆满落幕。嘉宾们的精彩探讨为读者开启了通往春秋时期的神秘大门,展现了当下学思的多元与深邃,激发了更多人对文学、历史的热爱。陌上花开,从春秋到空山,文学的光芒永远璀璨。



原鄉書院
高品位的文学家园——重情怀的综合读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