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华苓对20 世纪华人“漂泊者”的书写

文化   2024-10-22 14:37   北京  


聂华苓的文学世界里,有两个她精心创造的独特人物,那就是苓子和桑青(桃红),她们共同的特点或者说性格基调就是率直执着、大胆叛逆、自由不羁,而这种性格与聂华苓在精神气质上又是相通的。从渊源上讲,这正是桀骜不驯、坚毅顽强、狂放不羁的楚人性格基因的遗传。在世界华文文学界,聂华苓是独特的;在世界华文文学的人物画廊里,苓子和桑青(桃红) 也是独特的。她们个性鲜明、勇敢顽强、野性不驯,是华文文学世界里的“楚人”后裔,是“不服周”的“楚魂”再现。


苓子是聂华苓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的主人公。《失去的金铃子》是聂华苓在文坛产生较大影响的成名作。作为一部“往事追忆型”的诗化小说,它凝聚着作者青少年时代最初的人生体验,是作者于“绝望的寂寞”中对生活意义的追寻与思考,既充满了对楚地淳朴山乡大自然的无限眷念,也是一次灵魂的探险。小说写于《自由中国》事件发生后她“一生中最暗淡的时期”,孤独寂寞中的聂华苓坚韧地完成这部小说的创作,获得了“重新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苓子是一个天真率直、坚韧执着、勇敢叛逆且富有冒险精神的十八岁女孩,她生活在临近屈原故里的长江之滨。作者借苓子的成长经历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对人性的思索、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苓子的成长过程显得“庄严而痛苦”,原因是她来到鄂西山村三星寨不久,就暗暗地爱上了比她年长的表舅杨尹之,而在后方伤兵医院工作、也带着些叛逆性格的这位年轻有为的医生却只把她当作有共同语言的大孩子,而和端庄美丽的山村寡妇巧姨相爱了。这样,发生在苓子、杨尹之和巧姨之间的爱情故事就是小说描写的重点,也是苓子成长道路上的关键事件。


叶维廉很喜欢《失去的金铃子》,因此对聂华苓有很高的评价,称她是“时下第一流的小说家”。但对小说中苓子暗恋尹之舅舅的情节,却表示异议:“在抗日时代的中国,当时社会是一个虽曾受过现代化的洗礼而显然尚非相当开明的时代,一个舅舅对一个侄女显然仍是一个长辈。苓子虽然曾接受过相当多的现代教育,尹之舅舅对她来说仍然是舅舅,他们之间,无论如何应该有一道‘心理的墙’。但我们的女英雄竟毫无迟疑忌讳地就走入了一个舅舅的情感之中,显非令人折服之事。”⑦读到叶维廉的评论,聂华苓立即去信与之讨论,对以上观点表示不能同意。显然,叶维廉当时对聂华苓的了解是不充分的,他将苓子暗恋尹之舅舅的情节作为小说的缺点所作的批评也是没有说服力的。第一,尹之舅舅并不是苓子的亲舅舅,只是算起来和她的舅舅同辈分而已,在传统的乡村社会,这样的称呼是很普遍的。第二,人的心理、情感是微妙的,人性是复杂的,这和时代往往没有太大的关系,人类很多普遍的或类似的心理、情感往往古今相通、中外一致。第三,苓子是“一个狂放、野性的女孩子。”⑧具有大胆叛逆的性格,其言行往往是无所顾忌的,不可以平常的女孩去度量。第四,这是小说情节,小说是以故事为基础的,独特的故事是优秀小说的基本条件,苓子暗恋尹之舅舅的情节就具有这种独特性。聂华苓在给叶维廉的信中写道:“苓子是个自由不羁、不为世俗所拘的女孩子。又受的新式教育;尹之舅舅也是‘新时代’的人物,跑过很多地方。他们之间互相若有特殊感情的话,是不顾及什么的。”聂华苓甚至说,即使尹之是苓子的亲舅舅,“倘若他们之间有何特别感情的话,也并不稀奇。”我们从苓子形象的创造,可以看到聂华苓思想的开放、艺术探索的大胆;我们从她的申辩,更看到了她对人的原始生命力的洞察,以及她作为具有叛逆精神的创作者所蕴藏的巨大的艺术创新的潜能。楚人“不服周”的精神基因从作者以及她创造的人物苓子身上得以充分彰显。


对于小说人物和作者的关系,聂华苓回答说:“苓子是我吗?不是我!她只是我创造的。但是,苓子也是我!因为我曾经年轻过。”⑨苓子的大胆叛逆、勇敢执着无疑是作者所欣赏和肯定的,在苓子身上显然有着作者的精神投影。作者借苓子的口表白:“我就是这么一个执拗的人——执拗地爱,执拗地活着,执拗地追求。”这就是典型的楚人性格和精神的写照,可视为聂华苓的“夫子自道”。


现实生活中的聂华苓正是这样一位执着追求的勇士,她对待爱情与婚姻的态度与表现,就彰显出她顽强执着、特立独行的性格。聂华苓与美国诗人安格尔相识八年之后终成眷属。其间的艰难、曲折、苦恼一言难尽,聂华苓曾被人叫做“安格尔的情人”,但聂华苓说:“我不在乎——任何事,我拿定了主意,天下人骂我,我也不在乎。”⑩由此可见其自由不羁、我行我素、勇敢叛逆的性格特点。当晚年丧妻的梁实秋与年轻的韩菁清的婚事遭到朋友们的普遍反对、被媒体大肆渲染、闹得满城风雨之时,聂华苓写信鼓励和支持梁实秋:“不必为外间闲言闲语所扰。”⑪当代女作家迟子建与年届八十的聂华苓相识之后,留下的印象是:“她爱憎分明,爱会爱得热烈而纯真,恨也恨得鲜明而彻底。”进而感慨:“没有哪个女人,会像她一样,活得这么无畏、透明和光华!”⑫因此,《失去的金铃子》中女主人公苓子实可视为青年聂华苓的精神自画像,作者及其笔下的人物都是典型的楚人后裔,都有一个大胆叛逆、自由不羁的灵魂。


《桑青与桃红》是聂华苓旅居美国之后创作的为她赢得了更高声誉和更广泛影响的作品,被公认为聂华苓的代表作,已成为海外华文文学经典之一。小说的主人公桑青(桃红) 十六岁时和同学史丹逃离家庭、离开湖北恩施,从此踏上人生的漂泊旅程。作为中学生的桑青是出于对父母重男轻女的不满、对“抗战中心”重庆的向往和对未来自由生活的憧憬离家出走的。但灾难深重的时代、坎坷多艰的现实使叛逆豪爽的桑青不断陷入人生的困境,她顽强挣扎、不断奔逃,但总是在突围之后,又陷入新的更大的困境。单纯、叛逆的少女桑青就在反复的逃亡、长期的放逐中终至精神裂变,成为了一名无所畏惧、放荡不羁、四处流浪、随遇而安的荡妇桃红。桑青单纯,桃红世故;桑青谨慎,桃红大胆;桑青有所顾忌,桃红一无所惧;桑青安分守己,桃红放浪形骸。桑青和桃红是主人公性格的两面,但桑青和桃红也有一脉相承之处,那就是性格基因中的率直、叛逆、勇敢、执着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桃红是桑青的演变和发展,性格基因是其演变发展的条件和内因,时代环境、人生困境是其演变发展的外部力量。桑青(桃红) 是一部分20 世纪华人漂泊人生和流浪心灵的缩影和象征,而桑青(桃红) 作为聂华苓笔下的独特人物,从她穿着桃红衬衫三角裤光腿赤脚出场、宣称“我喜欢自由自在”开始,那种自由独立、狂放不羁的楚文化精神就扑面而至。作为一个20 世纪的“漂泊者”,桑青(桃红) 又具有超越时空、超越政治的文化意义。聂华苓对20 世纪华人“漂泊者”的书写与楚文学中的“放逐”母题也是血脉相连的。



聂华苓,生于武汉,湖北应山人,194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外文系,同年以笔名远方发表第一篇文章《变形虫》。1964年旅居美国,应聘至美国华盛顿《作家工作室》工作,在爱荷华大学教书,同时从事写作和绘画,因创办国际作家写作室,被称为“世界绘画组织的建筑师”、“世界文学组织第一”。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翡翠猫》《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千山外、水长流》、《桑青与桃红》,散文集《。梦谷集》《三十年后》,翻译集《百花文集》等。



原鄉書院
高品位的文学家园——重情怀的综合读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