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现象学》读书会预告: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第1期(总第134期)

学术   2024-09-09 13:43   北京  




《精神现象学》读书会

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第1期

(总第134期)







内容简介


本期内容

刘纪龙导读第231段


指导教师

韩立新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陈浩  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


研讨主持人

王俊博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本期导读人

刘纪龙  清华大学哲学系2023级博士生


时间

2024年9月10日 19:20-21:45


地点

三教1102(课程仅线下进行,如有希望入校旁听的老师和同学请联系刘天语【微信号:tyl3502】)






 本期预告 

本学期从第五章理性的自我意识开始。
第231段是理性章的首段,由此我们开启了与前四章极为不同的局面。报告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初步的导引:1.从自我意识章到理性的过渡;2.理性章的新局面;3.黑格尔对章节的安排;4.理性章概览。
1.从自我意识到理性的过渡
为了寻求自由,斯多葛主义从现实中撤出,利用了思想的能动性。这种自由进而演变为主体对周围世界的否定——世界被看作是现象,斯多葛主义随之过渡到怀疑主义。之后,在苦恼意识中,一个超越现象世界的、不可到达的彼岸世界被确立起来。这个世界变成一个神圣的存在者(天父、上帝),与个体相疏离。为达到与彼岸世界的和解,个体就不能停留于苦恼意识之中,而必须通过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来克服这种异己性。这种观点把世界看作一种合理的地方,在这里,个体就能体会到一种在家(zu Hause)的感觉。这种观点就是理性。
就苦恼自我意识向理性自我意识过渡对应的历史过渡(模糊的历史对应物)来看,黑格尔在理性章中所讨论的便大体上相当于文艺复兴到他那个时代的自然科学发展状况以及与之相应的思想意识形态,这超出了苦恼的意识所标志的中世纪的宗教意识,文艺复兴是理性时代的开始。
2.理性章的新局面
第五章是理性的确定性与真理。这一章开启了与第四章,即自我意识的确定性与真理不同的局面。就关注对象而言,如果说自我意识章的重点在于自我意识的主体间性(人际关系),那么理性章则将目光移向了世界本身。就意识的形态而言,如果说自我意识章的自我意识还是较为自发的状态,那么理性章的自我意识则是“确知自己就是一切实在这个确定性”(¶233)。在前面四章,自我意识对他物(Anderssein)或对方的态度都是否定的,到了理性章则转变为肯定的。在理性章之前,自我意识为了保存自己的独立性与自由,要么牺牲世界,要么牺牲自身的实在性。二者都被它视为自身本质的否定物。而到了理性章,它将一切实在都视为它自己,它的思维就是实在。这种唯心主义态度使得世界“第一次”成为它自己的世界,它与世界达成了内在的同一性。在那之前,它对世界虽然经常有所欲所求,但它总是退出世界,撤回到内心世界。而无论是外在世界还是内心世界,它都感到了否定。但现在不同了,世界成为了可以供它安居的家(意识的苦恼暂时消失了)。进而,它才对世界的持续存在感兴趣,世界的持存现在成为它的真理性与现在性。(¶232)前三章占主导的是客观的实在、外在的对象,在第四章占主导的是为意识的存在,这两个环节是相互分离的,这种分离在第五章合一了。这种合一即意识与自我意识的统一,理性直观到对象的内容即是自己本身。按英伍德的说法,前三章通过摧毁试图独立于意识来给现实提供连贯解释的尝试,表明自我意识就是全部现实,而第四章则展示了它如何意识到这一点。第五章将从理性的角度重新探讨这一内容。(Inwood,412页)以上是就区别而论的。就联系而论,理性章的自我意识“行事的根本方式并未脱离上一章的外在化与个体化”,而只是把相同的行事方式铺展应用到世界上去,从而没有真正适切地进入世界本身(庄振华,373页)。并且,在分析了各种理性主义的不足之后,黑格尔指明,理性的自我意识仍然无法处理好个别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张力。
3.章节安排问题
按照黑格尔自己拟定的标题来看(A.Bewusstsein—  B.Selbstbewusstsein— C.      )《精神现象学》总体划分应为三部分。但是到了第三部分C.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C.下面分设(AA  BB  CC  DD),将理性、精神、宗教、绝对精神并列。那么第三部分的总标题究竟是什么?是理性(Vernunft)吗?如果是这样,后面的几种形态为什么可以与总标题并列?如果不是,那么第三部分的总标题则是空置的。黑格尔这里是存在犹豫和矛盾的(邓晓芒,第2页)。比照后期《哲学百科全书》中的精神哲学部分,我们会发现,意识、自我意识与理性都被归为主观精神,精神现象学的内容被限定到主观精神即理性的范围内。伦理、宗教和绝对知识则被明确划到客观精神与绝对精神那里去了。这里反映了黑格尔体系建构的进展。
4.理性确定性的实现历程概览
理性作为个体意识发展的高阶形态,实现了对主观与客观同一性的确信。这一确信之提升为真理性经历了以下几种意识形态。一、观察的理性。观察的理性分为对自然的观察与对自我意识即主体自身的观察。通过对外界事物(自在方面)和主体(自为方面)的观察,感性存在物变为“我的”概念。“它认识事物,这就是它将事物的感性改变为概念,就是恰恰将它们改变为同时又即是我的一种存在,从而将思维改变为一种存在着的思维,或将存在改变为一种被思维的存在,并且事实上它肯定事物只作为概念才具有真理性。”(¶241)。二、行动的理性。行动的理性由观察的理性过渡而来。观察理性首先考察自然,但它发现单是观察自然不能真正实现主客同一,于是它转向考察个体自身。它先是考察个体的面相与颅骨,随后这被斥之为无法洞悉人的本质的伪科学。于是,它开始考察人的言辞与行动,因为“人的真正的存在是他的行为”。这就过渡到行动理性的形态了。行动的理性是“理性的自我意识通过其自身的活动而实现”,主体通过行动将自身现实化为客体。相较于前一种形态对科学与知识的关注(客观对象——前三章),行动的理性关注的是人的社会行动(自我意识——第四章)。历经了享乐主义、自大狂和夸夸其谈的道德哲学这三种将个体性与普遍性、主体目的和实体性存在对立,偏重“自为”一面的形态之后,作为“自在自为地实在的个体性”的理性出现了。三、作为“自在自为地实在的个体性”的理性。这里,“自我意识已经把握到了它自己的概念,即把握到了当初只是我们对它所有的那种概念;它现在确信它自身即是一切实在,而它的目的与本质则是普遍(天赋与才能)与个体性的一种运动着的渗透或统一”。首先个体表现的像精神的动物一样,相互欺骗,只为求得自己的利益,而没有人关注“事情本身”(die Sache selbst)。而后理性的自我意识在进一步的发展中超出个人的小圈子,以社会的“伦理实体”作为自己的存在,并从中寻找普遍法则。作为单独个体(“精神本质的简单存在”)去制定道德法则(“每个人都应该说真话”、“爱邻如己”)的就是“立法的理性”。最后则是“审核的理性”,它试图将主体意识与客观法则统一起来。它作为个体性,将法现成地包含在它的意识中,它是有权审核法律的仲裁者。这里,达到了主体自我即是一切实在的主观确信。





 推荐读本 


中文版


  [德]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上、下卷)

  贺麟、王玖兴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年版



[德]黑格尔

《黑格尔著作集》第3卷

先刚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年版



 [德]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邓晓芒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年版



德文版


 G. W. F. Hegel,

Werke 3,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rlag, 1970.



G. W. F. Hegel: 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 

In: Gesammelte Werke,hrsg.

von Wolfgang Bonsiepen und Reinhard Heede, Band 9, 

Felix Meiner Verlag Hamburg, Rheinsch-Westfäl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Düsseldorf, 1980.


英文版


G. W. F. Hegel, Hegel's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translated by A. V. Miller with analysis of the text and foreword by J. N. Findla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G. W. F. Hegel, The Phenomenology of Spirit,Transla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by Michael Inwood,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G. W. F. Hegel, The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Terry Pinkard (ed.)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撰稿:刘纪龙

编辑:刘天语


THU马恩文献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