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哲学与唯物史观”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学术   2024-11-24 21:44   北京  




     由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和清华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的“历史哲学与唯物史观”学术研讨会于2024年11月16-17日在北京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与会,并围绕“历史发展动力的多维理解”“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转变与超越”“历史哲学的主体性与结构性问题”“‘历史终结’论的理论反思”“黑格尔与马克思对世界历史进程的不同解释”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在11月16日的开幕式上,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院长尹志华教授出席并致辞,清华大学韩立新教授做主旨发言。开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党委书记王海锋教授主持。

      尹志华首先介绍了此次学术研讨会的背景和主题。此次研讨会由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与清华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体现了两校长期以来紧密的学术合作关系,会议的主题聚焦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旨在探讨两种哲学思想在历史社会变革中的不同视角和理论贡献。尹志华指出,研讨会形式独具特色,强调深度讨论与学术评议,每位学者发言后都有专门的评议和讨论环节。此外,还特别设立了研究生专场论坛,为两校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提供了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最后,他强调,哲学与宗教学学院一直重视组织和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希望通过这样的学术熏陶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他们掌握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

      韩立新教授作以“‘绝对精神的瓦解’和唯物史观的诞生”为题的主旨发言。他认为,将《德意志意识形态》概括为一部以推翻“思想的统治”为主题的著作,并以“序言”中马克思反抗“思想的统治”的“战斗檄文”为基本切入点,深入分析了从基督教神学经斯宾诺莎并最终以黑格尔哲学为顶峰、以神学二元论为特征的“思想的统治”结构。为了反抗“思想的统治”,青年黑格尔派将异化的观念复归人本身,将神或绝对精神的客观思想还原到人的观念层面(世俗基础Ⅰ),但结果也只是建立起“观念”的抽象统治。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进一步将“思想”与“观念”还原到现实世界层面(世俗基础Ⅱ),实现了思想实体向现实世界的二次复归或颠倒,才真正实现消除“观念的异化”、摆脱“思想的统治”的目的。

      主题发言第一场由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滕藤讲师主持。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猛教授以“论马克思在《提纲》中对费尔巴哈人本学的批判:一个方法论的视角”为题,提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费尔巴哈人本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看似突然从费尔巴哈哲学的辩护者转变为费尔巴哈的批评者,我们不能据此简单地认为马克思在思想立场发生了某种神秘的“认识论断裂”或“思想断裂”,因为从方法论角度而言,这一转变是一系列思想操作过程的结果。我们系统分析这一过程既能够展现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转变过程,又能够揭示新唯物主义的本质性维度是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抽象或“普遍性外观”揭示历史性现实运动的辩证法。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王福生教授以“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位置与方法论实质”为题,认为唯物史观结合了社会主义的哲学理念和共产主义运动得以进行的现实条件的科学分析,因此属于马克思思想的“中层”理论。就理论性质而言,唯物史观的真实所指是研究社会、历史、“世界历史的行动”的方法论原则,理解这一理论性质应注意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方面,唯物史观不能简单地被等同于任何意义的经济决定论,另一方面要明确区分方法论与方法,即应将唯物史观理解为研究社会历史时须遵从的总的方法论原则而不是具体展开研究时能直接采用的方法。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蔺庆春讲师以“人工智能时代的主体追问——基于马克思和黑格尔历史观的比较性考察”为题,提出在由算法和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主体认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马克思与黑格尔独特的历史观和主体理论为我们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主体问题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但又能够相互补充和融合的思想资源。他提出,AI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人机关系,而且改变了人类的认知方式、决策过程和社会关系,这些新的时代变化呼唤着传统人类主体理论的变革与发展。

      主题发言第二场由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蔺庆春讲师主持。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副教授认为,实现“具体的普遍性”是黑格尔与马克思辩证法共同的理论主题。作为“较高的思维方式”,黑格尔辩证法本质上是概念作为“具体的普遍性”的现实展开,揭示的是客观精神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的辩证法作为社会历史辩证运动的必然性表达,关注的是社会历史中具有普遍性力量的经验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凝炼成普遍性概念,因而是“真正具体的普遍性”。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黑格尔辩证法是为形式逻辑奠基的话,马克思的辩证法就是在为辩证逻辑奠基,二者同属于辩证法的高阶形态。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淑娟讲师以“从占有制到所有制与无产阶级概念的形成——以‘林木盗窃法问题’为例”为题,认为马克思竭力为贫民捡拾林木的权利辩护,但无法在既有法律框架下找到充分可靠的法律依据,这是因为“林木盗窃案”折射了莱茵河流域从封建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马克思的辩护无法突破现代土地所有权制度转变的必然趋势。这一历史事件不仅促使马克思转向经济学研究,而且促使他重新审视黑格尔法哲学,促使他根本性地区分历史上的贫困问题和私有制形成后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并把握私有财产权辩证运动的总体过程。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昕雯讲师以“青年恩格斯宗教批判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萌芽”为题,认为宗教批判是马克思恩格斯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介质,以青年恩格斯为例,他的宗教批判理论经历了从感性的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他以宗教和社会现实互为镜像,以对现实的人的关照取代对人本质的抽象规定,阶段性实现了对思辨理性主义的超越;他检视宗教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关系,探究政治权力和宗教权力的物质基础,提出唯有社会革命才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现实道路,这些后续都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

      主题发言第三场由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胡昕雯讲师主持。

      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洪凯源以“在黑格尔和阿多诺之间:论马克思的历史哲学路径”为题,提出阿多诺通过讨论黑格尔历史哲学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历史哲学,这种历史哲学一方面是以个人作为普遍结构的出发点的普遍历史的模型,另一方面将这一普遍结构的必然性消解为“形而上学上的偶然性”以保证历史哲学模型中自由的可能性。这样,阿多诺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到普遍结构和自由之间的二元对立。马克思的历史哲学虽然也是以个人作为普遍结构的出发点,但能将对自由的讨论置于普遍结构的框架之下,这样就开辟了不同于黑格尔与阿多诺的第三种历史哲学。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讲师以“为什么是逻辑学而不是现象学?——科耶夫对黑格尔体系哲学起点问题的哲学人类学解答”为题,分析了黑格尔体系哲学构造及其转变的总体过程,认为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体系到哲学全书体系,精神现象学在黑格尔体系哲学中承担了双重作用,既作为整个体系哲学的开端和基础,也是哲学全书体系中精神哲学部分的过渡环节。从黑格尔体系哲学的结构出发,科耶夫分析了从现象学导向逻辑学和从逻辑学回返现象学的深层理论动机,并为了实现其分析结构的完整性最终走向了对黑格尔哲学的哲学人类学阐释。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爱华授、罗喜讲师、杜敬婷讲师参加了研讨会的学术评议与讨论环节,就各位专家学者的报告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与讨论。中央民族大学本硕博学生近70余人旁听并参与学习。



合影留念







本文转载自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撰稿人 | 滕藤

编辑 | 杨梅

初审 | 刘璇宇

复审 | 杨景仪

终审 | 王海锋

THU马恩文献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