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的虚伪

文摘   社会   2024-08-11 13:30   河北  

一篇旧文。

1/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但这人情不纯粹由情谊构成,面子和利益各占1/3,剩下的是交情。交情的前提是交往,而交往是需要契机的,所以远亲不如近邻,说的就是交情。

但如果是一位有实力且大方的远亲则另当别论。所谓实力,要么是权要么是钱,哪怕暂时用不上,说出去也有面子,心里也更笃定——万一遇到事儿,准能用得着。这样的远亲指定是比近邻要更亲切的,不只是面对面时溢于言表的部分,即便想起来也觉得亲切。所以,富在深山有远亲。

中国人喜欢未雨绸缪,提前规划,对于大户人家叫规划,对于小门小户则没什么可规划的,因此叫算计。算计什么?算计如何与人交往。所以在民间社会有很多虚礼,众多称谓,大街上碰见要如何表现热情,分别的时候要如何表现依依不舍——中国人天生是演员。

在中国,人情比道理大,或者说,人情即是最大的道理。有个词叫人情味,说的就是邻里街坊之间的恩怨纠葛,羡慕嫉妒有之,帮衬关照有之,几十年下来,知根知底,各种情绪和信息搅和在一起,就变成了人情味。

你很难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它很热闹,当然,也不可能有边界;它有非常势利的一面,也有非常温情的一面。中国人大多数都喜欢人情味,很多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也喜欢和中国人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有人情味的圈子。一代移民很难适应欧美社会那种分明的边界感,国人认为那是一种隔阂,欧美人认为那是一种尊重。
2/

人情味这东西,本质上来讲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最多能在工业文明适应一阵子,而与商业文明是格格不入的。比如现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对门邻居是谁根本不清楚,同乘一部电梯也不见得会打招呼,完全是冷漠的,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这显得很没有人情味,但这就是商业文明的特征。商业文明的关系主要是靠一些特定的活动为纽带的,不是以距离和血缘。比如玩伴、同事或一起健身的朋友。我们不太会保持那种有距离的热情,而纽带则是一种天然的工具,某项活动或某件事把人与人连接起来,确定了恰到好处的距离。这种距离不会给人压迫感,因此是吸引人的。

但上了年纪的人不会喜欢这种距离,他们不喜欢距离,因此很难坚守边界。他们从观念层面就不认同边界。有了边界,就没了人情味儿。所以年纪大的人很难跟年轻人达成共识,他们只能跟年纪相仿的人在一起搞人情味,直至老死。

这给我们带来的直接启示是,养老这件事必将走向产业化,因为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的关系将会越来越无法调和,这无关理解和尊重,而是两种文明下不同的思想观念所导致的一种割裂。比如尊重,在两代人之间,对这个词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而“理解”这个词呢?同样如此。

所以且不论养老的专业化如何,单单只看观念上越来越大的冲突,两代人就没办法生活在一起。强行扭在一起倒是也行,而矛盾是不会因此而消弭的。关于这件事,农村地区尚可以将就,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就非常困难了。
3/

认知演化论
不接广告。专注于认知升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