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旧文。
陈丹青曾说过,他第一次去美国时,大吃一惊,因为他看到街上的年轻男女,人人长着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在国内,这样的脸难得一见——所谓的社会制度,说似复杂,无非不过两种:一种是相互欺负的等级制度,另一种是相互尊重的平等制度。
这话说得着实是形象又透彻。
先别急着把崇洋媚外的帽子扣过来,沉下心来想想看,真实的状况是不是这样?不必在社会上行走很久,你就会发现,这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要么耀武扬威,要么低声下气,全看他面对的对象是谁,全看他所处的位置是高还是低。
平等的精神在此地极具稀缺性。本质上来说,这里的大多数人,在精神上依然活在等级社会。这样的教化是无形的。如果人们从小生活在洞穴,不仅会适应黑暗,并且会惧怕阳光。
网上有段视频,在这段视频中,孩子们面对教师的凶恶,神情怯懦,眼神无助。这位教师对待她的学生,简直可以说是痛恨,她凶狠地训斥着镜头里的每一位小朋友,从语气中你可以感受到,那是一种来自根子里的不屑,你甚至可以听到她未说出口的话——“你们怎么那么蠢”?
我愤怒异常,这种傻逼为什么能混进来教小朋友?又无限悲哀,因为从她毫不避讳地“拍视频记录”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她并不觉得这有何问题,或许她认为只有这样,才是一个负责任的教师。
悲哀之处恰在于此——以行善之名作恶,比故意作恶要恶劣得多。因为这是被默许、甚至是被鼓励的恶。
有人安慰说,这应该不是普遍现象。
我当然愿意相信,像视频中这位教师应属个例。但从她的肆无忌惮和毫不避讳中,我看到的是一种互相欺负的等级样态——我要么仰视你,要么俯视你,这是唯二的选项,没有平视这个概念。
我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言论,“这点委屈算什么呀,在我们小时候,老师比现在更凶,动不动就打人”云云。你在这样的言论中不会听到声讨,你甚至能听出几许不知道从哪里来的自豪。
别看这位教师对小朋友们是这个态度,设想一下,当她站在校长面前呢?站在教育局长面前呢?又将会是怎样一幅谄媚的模样?
这就如同传统的婆媳关系——当媳妇时被婆婆欺负,理所当然;等熬成婆,再反过来欺负媳妇,也理所当然。如是代代相传,永无休止。
而这,被认为是正常的。
处于下位时媚上,处于上位时欺下——这种精神上的等级样态遍布设汇的每一个细节。看那些社区保安在封控期间的样子,他们之所以会耀武扬威,是因为他们自认为获得了某种地位和权力,他们获取了耀武扬威的资格;这意味着他们将平日里对业主表现出的低声下气视为理所当然。亦情风控期间,“阶层”在一种魔幻的状态下,完成了互换。而原本处于“下层”的人,当然要抓紧时间享受着短暂的“欢愉”。
业主和保安,只是身份不同,没有等级差异;总统和收银员,只是角色不同,没有等级差异。看过法国总统马克龙被一位老人家大骂吗?看过英国首相约翰逊和路人吵架吗?这样的事在正常的国家被视作正常,在不正常的国家被视作不正常。
又有人说,他们当地的教育情况(师德)还凑合,尊师重教,师德传承得还蛮不错。
我恰恰认为,坏就坏在“尊师重教”这四个字上了。
我们或许以为“尊师重教”是文明的象征——因为“尊师重教”,所以文明。那么请问,这是什么文明的象征?是现代文明还是古代的帝制文明?
现代文明的核心是相互尊重,自由独立;不是尊卑有别,听话乖巧。“尊师重教”提倡的是单方面尊重,是等级社会的象征。在现代文明社会,单方面的尊重不可持续,否则就不会有毕业十几年后的学生拦住其小学老师扇耳光这样的事发生了。
所以,“尊师”只是听起来好听,但其底层是腐朽的观念。“重教”亦如是,听起来好听,但具体怎样,还要看教育在培养什么样的下一代,是听话的小老百姓,还是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公民?
孔夫子一心想恢复周礼,以为周礼可以救天下。可是如果周礼真的管用,周王朝怎么会分裂到春秋这个地步?人人都说孔夫子是牛逼的人物,这么牛逼的人物怎么就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同理,所谓“师德传承”如果真的好使,怎么就衰败了呢?
这是21世纪,不是大清大明。“师德传承”那一套在今天的现代文明之下,不好使。现代文明只有职业道德,没有什么单独的师德。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不比其他职业高尚或卑劣,不必把教师这个职业特殊化。
教师都是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但是,就职业规范来说,尊重学生是顶顶重要的,因为他们还是孩子,他们的样子就是未来的样子。既然拿的是教师工资,就要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自己——尊重自己的学生,这是第一位的。如果嫌学生难教,或者嫌钱少,完全可以拍屁股走人,而不要哔哔。
真话从来不好听,事实往往很残酷。我知道这么写会让许多身为教师的读者不高兴,但没办法,事实就是事实。
有时候我反省自身,羞得不得了。我身上有诸多缺陷,我常常批判的虚荣和奴性,我自己就有,但这不影响我批判。我批判的时候只会扫射,不会点射。
这两天我看了一部电影,《美国草根:库尔特·华纳的故事》,听起来像一部纪录片,确实讲了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库尔特·华纳是美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橄榄球运动员。
我要谈的不是这部影片的整体剧情,而是这部影片中的两个细节:
第一个细节,库尔特·华纳喜欢上一位单亲妈妈布伦达。布伦达带了两个孩子,其中那位男孩名叫扎克,大约六七岁,眼睛有问题。库尔特第一次去拜访布伦达时,小男孩扎克请求库尔特帮忙修收音机,库尔特帮他修好后,扎克邀请他一起躺在卫生间的地上,一块听乡村音乐。库尔特就跟这位小朋友一起躺下了,没有“地上凉”、“地上脏”、“不要躺在这里”等说教,只是一起躺在了地上。
第二个细节,扎克从小的梦想就是开卡车。库尔特和布伦达结婚之后,住的房子有一个小花园,花园里有一块草坪。布伦达从外面回到家时,发现扎克正在开除草机(有点像拖拉机的机头),而库尔特就坐在一边看。布伦达很慌(扎克眼睛有问题),正要发作,库尔特示意她稍安勿躁。
库尔特答:他说他准备好了,而我选择相信他。
然后布伦达就跟库尔特坐在旁边为正在开除草机的小男孩扎克鼓掌。
教育问题和法治问题,永远是我最关注的两个问题。这一代人无论如何不堪,都没关系,因为最终都会死去。只要能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一个全新的社会是由下一代人创造的。
想想那位视频中的教师,她从一开始就是这么当老师的吗?如果不是,那么她是在什么样的工作环境下才变成现在这样?关键是,她变成这样后,为什么还能继续在这个环境中存在?如果这个环境是干净的,何以能容忍这样的教师存在?而如果这个环境大多都如她这般,那……就他妈的没辙!
如果为了适应环境,她必须这样。那么从根本上来说,主要问题不在她。
国人喜欢讲黑白分明,白色被寄予厚望,象征光明和荣耀;黑色不受待见,象征丑恶和黑暗。所以,有时候我们追剧,剧中人物从正面走向反面,我们会说这个人“黑化”了。
然而,近年来我感受到的最深的绝望,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地方,黑色竟然成了保护色。
黑色一方面能让你更好的融入黑色,另一方面鼓励你去欺负别人,这样就能避免被别人欺负。或者在被“地位”高的人欺负时,心里能舒服些。
但黑色绝非此地唯一的保护色,也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那种颜色,是说不得的。
在这一点上我可以保持沉默,我只期望在百年后的未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能人人长出一张不受欺负的脸。
选自老莫日记之《无所谓集》
认知进化2024▼像老莫一样思考问题
/□
高品质社交▼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