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肺癌治疗领域取得了跨越性进展,尤其是围术期免疫治疗为代表的新型治疗模式,已经逐渐从临床研究步入临床实践。近期,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杨帆教授担任外科专家组负责人编写的《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的共识与争议(2024版)》1(以下简称“《共识》”)在《中华肿瘤杂志》线上优先发表。《共识》以最新循证研究成果为依据,同时结合中国患者的特点与临床需求,为肺癌围术期治疗的规范化应用给予了实质性支持,这将是迈向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关键一步。为此,医脉通特别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杨帆教授、燕翔教授,一道对《共识》作出解读。
杨帆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美国胸心血管外科学会AATS会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老年肿瘤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CACA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胸外科分会青委主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MDT专委会青委副主委
中国医学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委会委员
北京市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青委会副主委
北京肿瘤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北京市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Lung Cancer副主编
PlosONE编委
燕翔 教授
博士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肺癌中心副主任 日间诊疗区主持工作
中国抗癌协会(CACA)青年理事会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CACA)个案管理专委会常委
中国肿瘤临床学会(CSCO)青年委员会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肺癌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分子肿瘤与免疫治疗专业学会 委员
MDACC访问学者
长期工作于临床一线并致力于肿瘤基础、临床及转化研究,主持国自然面上基金、国自然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30余篇
瓶颈与挑战
最高可达7成以上的复发概率成为患者获得长生存的难题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全部肺癌病例的80%-85%2。杨帆教授表示,NSCLC患者中,有大约2/3的患者初诊时处于早期或局部晚期。对于此类患者,尽管手术切除是根治性治疗的重要手段,但NSCLC术后复发率高,可达到30%-75%,导致患者长期生存效果有限3。传统的围术期化疗虽能为部分患者带来一定生存获益,但总体无法显著降低复发风险,对这一患者群体的长期生存改善非常有限1。
近年来,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应用,以PD-1/PD-L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为NSCLC围术期治疗开辟了新的可能。多项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将免疫治疗纳入围术期治疗不仅提高了手术切除率,还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EFS)和总生存期(OS),患者疾病进展及死亡风险得到显著降低(EFS HR:0.40-0.69;OS HR:0.56-0.89)4-9。杨帆教授还特别提到,NEOTORCH研究显示,在“3+1+13”新治疗模式下,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围手术期治疗为可手术Ⅲ期NSCLC患者带来了显著的生存获益提升,患者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达60%(EFS:NE vs. 15.1个月, HR:0.40, 95%CI:0.277-0.565, P<0.0001),pCR率以及MPR率分别提升了25倍与6倍,达到了24.8%与48.5%。2024年初,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特瑞普利单抗作为首个围术期NSCLC免疫治疗药物,这标志着中国也正式步入了围术期免疫治疗时代,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前沿的治疗选择。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共识》对这一免疫治疗新模式进行了系统总结,结合围术期免疫治疗的主要临床研究成果,提出了围术期免疫治疗的决策路径,力求将NSCLC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提升到新的水平,力求为肺癌患者带来长久的生存获益,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灵活的治疗工具。
守正出奇
驱动中国肺癌围术期治疗的规范与创新
燕翔教授指出,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肺癌患者在疾病分期、基因背景和病理特点上存在显著差异,数据显示,我国肺癌患者以老年患者居多,平均发病年龄为(60.96±10.14)岁,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且不同性别、年龄、地域患者的病理类型分布特点不同,因此我国患者对治疗的需求也更加多样10。《共识》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提出了一系列基于中国患者、中国研究的治疗策略。这种“量体裁衣”式的指导不仅为中国临床医生提供了更贴合实际的诊疗参考,更标志着从“西方标准”向“本土化治疗”模式转变的重要进步。
对于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合理分配围术期治疗资源、保障疗效最大化是一项关键任务。《共识》特别强调了新辅助免疫治疗与术后免疫辅助治疗的有机结合,在患者筛选和疗效评估上严格规范,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并存。《共识》围绕8项围手术期免疫治疗Ⅲ期临床研究结果以及其他具有临床意义的研究和转化成果,针对现有临床问题构建了系统化、标准化的临床路径,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也为围术期治疗的规范化推广奠定了基础。本次《共识》不仅涉及肿瘤内、外科的免疫治疗策略,还综合了病理、影像等多个学科的诊疗指导,确立了围术期治疗的多学科协作标准,并给出了诸多非常具体、有操作性的推荐和建议1。
例如,有效的患者筛选是围术期免疫治疗的重要决策环节,根据既往已公布研究数据的Ⅲ期研究可以看出,可手术Ⅱ~ⅢB期患者通过围手术期免疫联合治疗,EFS均显著获益,其中多数研究提示Ⅲ期患者EFS获益更佳。此外,患者驱动基因突变状态、ctDNA清除率均与患者预后息息相关。基于此,《共识》明确指出驱动基因阴性的Ⅱ~ⅢB期NSCLC患者是围术期免疫治疗的主要获益群体,其中Ⅲ期患者的获益尤其显著,并同时推荐可切除的ⅠB~Ⅲ期NSCLC患者术前进行EGFR、ALK等驱动基因相关检测,并根据情况进行PD-L1表达检测1,燕翔教授表示。
《共识》所推荐的基因检测策略不仅提高了免疫治疗的个体化水平,还显著增强了疗效监测的科学性,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决策支持。同时,《共识》强调了术后病理评估的标准化,提出应结合影像学和病理检测数据,对术后标本进行全方位评估,判断患者对新辅助治疗的反应。这一评估标准不仅确保了患者诊断的准确性,也有助于医生在随访过程中调整治疗方案。《共识》倡导的这种“术前-术后双循环评估”模式为NSCLC围术期免疫治疗的科学管理提供了保障。
《共识》还提出了多种创新性治疗方案,其中以“3+1+13”治疗策略为代表。在Ⅲ期患者中,这一策略在NEOTORCH研究中展现出显著的生存获益,复发、进展与死亡风险下降幅度高达60%,帮助患者有效延长EFS4。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免疫治疗的疗效,也为中国患者的实际需求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指导。针对其它研究如KEYNOTE-671和CheckMate 77T,《共识》也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推荐,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具灵活性的选择1。杨帆教授指出,这种多样化的治疗方案为医生在临床应用中提供了更广泛的操作空间,确保患者获益最大化。
推动肺癌诊疗体系升级
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重要驱动力
《共识》的战略价值不仅体现在围术期免疫治疗的循证指导上,更是“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战略强调降低重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正是这一目标的有力实践。《共识》通过规范化免疫治疗的推广,提高了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显著降低了治疗成本,为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升级奠定了基础。杨帆教授表示,通过系统化的诊疗指导,《共识》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提供了强劲的助力,让更多患者从规范化治疗中获益。
小结
本次发表的《共识》不仅为NSCLC围术期免疫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中国的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通过系统化的诊疗指导,这一《共识》将帮助中国肺癌诊疗体系逐步迈向标准化、精准化和普惠化的新时代,为中国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带来更多实质性获益。同时,《共识》在推动“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实现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为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贡献了更大的“中国智慧”。
编辑:Adipocyte
审校:Robert
排版:Yian
执行:Squid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