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去过N次新山的新加坡人,告诉你新山可以怎么玩,吃什么。

文摘   2024-08-01 19:21   新加坡  

在新书《我给新加坡写了一本马来西亚》(可以在新加坡各大书店和吉隆坡的季风带、商务书局、槟城的岛读买到这本书),最难写的是新山,虽然这是我最熟悉的马来西亚城市。

这个月,我就去了三次。

如何写新山,这熟悉,但又陌生的城市,应该能称为Singapore Lite吗?中国发展商在新山开发的楼盘,广告用语还加上“新加坡旁”。

新山像是一个熟络的亲人,经常去拜访,自以为很认识它,但你知道的只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事。

站在新加坡人的角度来看新山,它确实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以人口而言,新山是马来西亚第二大城市,原因自然和新加坡的工作机会有关。新山,更像一个照妖镜,经常有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新闻,比如新加坡人各种奇葩的打油方式。

对马来西亚的朋友来说,它或许是最不马来西亚的城市,甚至有点像新加坡,据说当地居民看新加坡电视剧听新加坡广播,对新加坡明星的熟悉度,还胜于马来西亚的国会议员。连它的名字新山,都是因新加坡而起。新山比新加坡更晚开埠,故曰新山,老山指的是兀兰一带。

对一些新加坡人来说,新山就是马来西亚了。它提供各种价廉物美的体验,容许新加坡人吃口香糖,打便宜的油买便宜的药,饱餐一顿后,总用发现新大陆的口吻说:好便宜好便宜好便宜。当然它也容纳了我们对马来西亚的刻板印象。

我必须承认,我对新山的认识和理解,是肤浅的。我对新山的新,不感兴趣,除了它的价格。反而对它的旧,甚至是脏乱,觉得神奇而迷人。我喜欢拍摄它繁华市区的落魄角落。我无法摆脱这种游客的凝视,皆因在我所生活的城市,这些是再也无法体验到的体验。

虽然新山算是去过N次的城市,但每次去新山依旧有新发现。一些新的发现,不是新的,是因为那么多年来,它还固执的存在着,70年代建成,新山火车站对面的美仑大厦,就有家新金都戏院,戏院早谢幕,但建筑立面的戏院招牌还在。高中时期经常和好几个朋友到新山做小旅行,记得这电影院当时还有放映一些活色生香的R(A)片。

美仑大厦在70年代至90年代是新山的最高楼,现在早已经被附近的城市广场等取代,没落了,但(还)没被拆掉。走入大厦,感觉有不少身世可疑的店,多了鬼鬼祟祟的眼神,经过一处,有把沙哑的声音问:帅哥,找什么啊。


我能这样说吗?我正在寻找回忆。在转角,通往另一栋崭新建筑的天桥边上,有家售卖翻版DVD的店,规模还蛮大,悲喜剧一应俱全,但生意惨淡,依旧还在经营,就不知道它是否还有提供到新加坡的送货服务?还有人在看盗版光碟吗?

顺便介绍一些我喜欢的新山的店。(地址可以自己上网搜:-)

(1)椰花酒馆

创建于1920年,这家藏匿于闹市中的酒馆Tody Shop,售卖印度同胞喜欢的椰花酒(Tody)。

这奶白色的低酒精饮料,甜中带点酸涩,喝起来蛮清爽的,其制作过程颇为复杂,工人每天早上爬上椰子树,并收集由椰花茎流出的汁液,再加入酵母发酵而成。

(2)IT ROO Café 西餐 

虽然这家店“王婆卖瓜”般地在点餐牌上写着“新山最佳鸡排”,但不少当地人也认可自1961年就开张的老店出品。

鸡排共有煎和炸两种处理方式,无论是淋上蘑菇酱或黑胡椒酱,都能尝到鸡排的香嫩,记得点加雪糕的Root Beer,这样搭配就更有怀旧感了。

(3)华美茶餐室 

在很有花样年华感的咖啡店里自然能吃到新马人最爱的半生熟蛋、南洋咖啡和烤面包等早餐。这家1946年就开业的老字号咖啡店同时供应受新山人欢迎的鸡排和乡村炒饭。

(4)卫生园

好吃碳烤面包、自制水粿,位于乌鲁地南,而且还要上二楼。这是一家已经有超过半世纪老的咖啡店。我是为了它的烤面包和潮州水粿而来。

面包还是采用古早的方式,以炭火烤出焦香,当我觉得最好的还是他家的水粿。

(5)Awagyu

不少新加坡人会专程到这里吃进口自日本德岛的A5顶级和牛,价格当然比新加坡便宜不少。除了烧烤,也有寿喜烧等各种料理方式,让你品尝到和牛入口即化的口感。

(6)霍有用凉茶

路边的凉茶铺,喜欢喝上一杯,消暑解热。很有历史的老店,卖凉茶的老板娘会问你想要什么疗效,并为你搭配药粉等。

如果你在新山也吃到不少好东西,欢迎你推荐给我们。

关于我们:

  我们经常会举办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的人文导览,主题涵盖历史、文化、艺术、生态及美食等。由本地作家和专家带领你了解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最真实的生活。想参加我们举办的活动,可以关注此公众号。
  关于导游老师:叶孝忠

  • 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讲师、新加坡《联合早报》马来西亚《光明日报》专栏作者,前《孤独星球》指南出版人,并曾在上海和北京生活和工作。
  • 目前从事教书、出版和写作等,已经出版超过20本个人旅游文学作品。他出版的畅销书《食遇》,书写新加坡本地美食,在各大新加坡书局出售。


新加坡的乱旅行
叶孝忠,旅游作家,前《孤独星球》(LP)出版人、《联合早报》专栏作家、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讲师。关注新加坡,也放眼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