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小学幼儿园特色发展典型案例展播

文摘   2024-11-21 20:01   甘肃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为全面促进甘肃省基础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充分发挥一批办学理念先进、特色鲜明、质量优秀、人民满意的名优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在“甘肃教科研”公众号和网站设立栏目,分期报道甘肃省中小学幼儿园特色发展典型案例,以期大家互鉴互学,携手共进。希望全省中小学幼儿园积极投稿,为建设教育强省贡献力量。

典型案例材料要求:聚焦办学特色与亮点,切忌面面俱到,凝炼做法与成效,总结经验与启示。字数3000字左右,图文并茂。投稿邮箱:(1)小学与初中学校:154992061@qq.com;(2)幼儿园与高中学校:897901541@qq.com。

本期展播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色发展典型案例。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秉承“勤慎诚勇”校训,坚持“和合共生,卓越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思想更新、机制保障、资源整合、课程构建、队伍建设、模式变革、评价推动、成果推广”为建设思路,不断探索符合国家政策、体现时代特色、呼应社会需求、彰显学校传统、满足学生发展的科学教育实践,实现学校以科学教育为特色的融合式发展。


以“和合”思想引领科学教育融合式发展

——西北师大附中特色发展案例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肇始于1901年创建于北平的五城学堂,是甘肃省首批重点高中和首批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历经百余年风雨和数代人积淀,底蕴深厚、文气蔚然。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秉承“勤慎诚勇”校训,以启迪有方、英才辈出而闻名。学校在京育才,业绩斐然;西迁办学,成果丰硕。我们既要赓续学校办学传统,更要适应教育改革潮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拥抱未来,拥抱世界。2024年2月,学校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我们以“和合共生,卓越发展”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以“思想更新、机制保障、资源整合、课程构建、队伍建设、模式变革、评价推动、成果推广”为建设思路,不断探索、着力推动符合国家政策、体现时代特色、呼应社会需求、彰显学校传统、满足学生发展的科学教育实践,实现学校以科学教育为特色的融合式发展。

思想更新,把握科学教育重点任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面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现实目标要求,科学教育已经成为重大的国家教育战略。科学教育是一个跨学科的复杂系统,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性教育,包括科学、技术、社会、工程、环境等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内化为一种理性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科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科学教育的核心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科学教育的重点任务包括实施全覆盖科学教育场所建设、高水平专业队伍建设、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大协同科学实践活动建设以及科技人才梯队培养等。

西北师大附中深刻认识到科学教育已经成为重大的国家教育战略。新时期,学校确立“和合共生,卓越发展”的办学理念,并以此引领学校科学教育生动实践。“和合共生”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哲学概念,强调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和谐共生。“和合共生”作为办学治校的哲学支撑,既是思维方法,也是价值追求,更是实践指南。

机制保障,实现科学教育长效发展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中华和合文化的世界发展观内涵。新阶段,在“和合共生,卓越发展”办学理念引领下,我们努力追求构建“附中人”生命共同体,彰显“附中人”的事业、价值追求。该图构形源于校徽,总共四层,包括“一核”“三区”“六面”。内层,“一核”即“和合共生”,是学校工作深化和总体发展的哲学支持;第二层,“三区”包括教学、管理、教研,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方面,三个方面的叠加,有“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第三层,“六面”,有干群互济、师师互惠、师生互伴、生生互生、生校互成、家校互动六个方面,是“和合共生”思想构建“附中人”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外层体现了学校“卓越发展”的美好愿景。

在学校生命共同体的构建发展中,学校内部办学力量与校外关联延伸资源需同时具备、不可或缺。家庭、学校、社会需要统一思想,形成价值共识和教育合力,汇聚品质教育发展的动力源。同时,学校需要积极主动架构发展平台,强化校际合作和区域合作,共建发展机制、共生发展动能、共享发展成果,让学校在协作中产生新动力;需要争取政策支持,借助社会力量,汇通校友资源;需要完善培养策略,贯通人才培养,补齐发展短板。

基于学校生命共同体的构建,学校形成科学教育实施的九大保障。学校充分发挥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作用,成立科学教育实施领导工作小组,为科学教育有效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对教学楼、图书馆、理化生实验室、通用技术教室、创客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建设提质改造,为科学教育有效实施提供物质保障;打造德业精良的师资队伍,为科学教育有效实施提供人才保障;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为科学教育有效实施提供技术保障;学校通过建立学生成长导师制、学科教学备课组责任制、“教、研、践”一体教研活动制,开展“基于问题”的教学研究,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学生成长档案的系列教育教学举措,为科学教育有效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教学督导,为科学教育有效实施提供过程保障;寄宿制管理和智慧餐饮为科学教育有效实施提供后勤保障;对外交流合作为科学教育有效实施提供资源保障;学科建设经费、教育发展基金为科学教育有效实施提供经费保障。

资源整合,延展科学教育实施空间

学校根据国家课程开设需要,配套建设与科学教育相关的学科功能教室、探究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创客空间等,较好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学校将系统设计新建教学楼,进行前瞻研究、充分听证与合理规划,力争打造一栋多功能、多用途、现代化的教学楼,为师生提供专业化的学习、活动场所,并充分考虑学科课程间的融合关系,建设共用的融合实施资源——综合实验室。

学校制订并实施“数字附中153”发展规划。其中,“1”为“数字附中”总目标;“5”为信息化基础设施、智慧化教学过程、网络化资源支持、智能化管理服务、数字化精准评价等五个平台建设;“3”即三大主体的发展,通过“数字附中”的建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高质量发展。

学校数据中心现有企业级防火墙、上网行为管理、入侵防御系统、态势感知系统、实名认证、服务器终端威胁防御等安全防范系统,全校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互联网出口带宽1G、教育网带宽100M。学校基础信息化设施不断完善,为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学校建成了“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研资源库电子信息平台”,包括试题库、教学设计库、教学视频库、课程规划库、校刊资料库等,为学校教研提供了丰富、可靠的教研资源保障。

2021年7月,学校获批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劳动教育共同体基地”,学校发掘社会资源,与甘肃科技馆、中国电信兰州分公司、兰州飞行控制有限责任公司、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等20多家单位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旨在为我校学生的生涯、职业规划搭建平台,同时部分实践基地有助于学校科学教育的开展与实践。

西北师大附中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60多所国内“双一流”及高水平知名大学的优质生源基地。学校注重科技教育工作,不断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提升学校科技教育能力。2013年,学校参加“英才计划”培养项目。10年以来,先后有172名同学入选“英才计划”培养项目。项目依托兰州大学,使学生跟随兰大的长江学者、优秀导师近距离感受科学研究和发现的魅力,为培养创新拔尖人才铺路奠基。

课程构建,完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

西北师大附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使命和担当,主动适应教育发展潮流,着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设置,构建实施并不断完善了符合时代发展、彰显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成长的“一体两翼四引擎”学校课程体系。“一体两翼四引擎”课程体系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国家课程、国际课程相融合。其中,“一体”是课程目标,即以“培养有道德力,有生活力,有学习力,有合作力,有领导力的杰出中国人”为主体;“两翼”指国内课程体系和国际课程体系,互为补充,两翼齐飞,目标指向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四引擎”立足学校实际,凸显了学校丰富的课程积淀,包含四个系列八大类。(见下图)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体两翼四引擎”学生发展课程体系框架)


该课程体系中,科学教育基础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地理)同学科竞赛、大学先修、社会实践、通用技术、社团课程、STEM课程、工程基础、科技创新、校本选修、英才计划等其他类课程相辅相成,共同涵育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成为学校科学教育亮点。

在此基础上,学校因地制宜,探索开发了“基础型——拓展型——创新型”三级四类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基础型课程群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为主,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保证学科课程教学质量,为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科学观念的形成、科学能力的提升和科学素养的积淀打好基础;拓展型课程群是为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而开设的分层分类课程,主要包括学科竞赛、校本选修、“英才计划”、大学先修、工程通识、专家讲座、研学课程等;创新型课程群主要将信息技术数字应用与校本课程建设有机融合,开发以STEM教育、人工智能、结构设计等为鲜明特色的科技创新类课程。所有课程以活动式、体验式、项目式为主要学习方式展开,旨在促进学生学科融合思维和提升学生深度学习探究能力。

(“三层四类”科学教育课程体系)

队伍建设,提高科学教育教学水平

西北师大附中先后开设了“鸿宇”科学实验班、“北辰”人文实验班、“英才”国际实验班、“昌绪”工程实验班、“永蒸”创新实验班、“剑桥”国际特色班等多种培养拔尖人才的特色实验班,并形成了西北师大附中“中西融合,两翼齐飞”特色办学框架(见下图)。实践证明,特色办学成效显著,学生在高考录取、海外大学申请、强基计划、学科竞赛、科技创新、英才计划、“博雅”计划、领军人才等多个方面成绩斐然。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西融合,两翼齐飞”特色办学框架)

在特色化办学中,西北师大附中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了一支德业精良的科学教育师资队伍。目前已形成一个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科学教师团队。同时,学校聘请柴天佑院士、刘维民院士、涂永强院士为昌绪工程班、鸿宇理科实验班、永蒸创新实验班首席导师,聘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学者兼教,聘请海归博士助力附中科学教育。

学校拥有一支高质量的专家团队支持、引领科学教育的科学发展。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刘维民院士担任科学教育副校长,以学校数学、化学学科省级基地,省级、市级名师工作室为辐射中心,以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为学术支撑,以“中国高中六校联盟”“全国部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合作体”等平台为研究共同体,通过专家教师丰富的科学教育经验和深厚的学术背景的指导和支持,推动学校科学教育的不断创新发展。

模式变革,满足科学教育实践要求

学校通过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实现“10683”学生发展愿景目标。通过激情跑操课程和“无体艺学校尝试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科学教育跨学科融合教育,开展科学类主题式、启发式、探究式、项目式学习,以提升学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通过科学主题研学活动、参与实验项目、参加科技比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等方式展开学习。同时,学校积极整合地区科学教育资源,构建具有附中特色、地方特色的科学教育校本课程,并采用选课走班的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学校实行学生社团活动“学堂制”管理模式,构建学生“全面发展在课堂、个性发展在学堂”的“课堂+学堂”育人新模式。“学堂”主要以学生社团建设、专题读书沙龙、科技创新项目团队、人文与科技系列讲座、素质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规划辅导等形式开展活动。

西北师大附中入选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学校设立创客实验中心(MEC),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初步形成了基于“体验与感知”“探究与认知”“创新与创造”三级课程体系。利用创新实验室、智慧学习体验中心,开展探究实验、智能机器人、3D打印、VR/AR/MR等STEM学习活动。学校成功举办西北师大附中中学生科学体验营,搭建了我省中学生科技教育科普平台,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引领西部创客教育研究。

评价推动,监测科学教育实施效果

多元评价是中小学科学教育融合实施的重要保障。西北师大附中立足于相关学科课程标准,不断探索、持续完善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机制,整体设计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的指标,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学科评价与综合评价、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自我反思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有效过程保证高质量的结果。2003年学校成立了西北师大附中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并形成了附中教育教学督导“134模式”。

“1”,即一个部门,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3”,即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和专题督导三大督导形式;“4”,即“督教、督学、督研、督管”四大方面。西北师大附中督导工作科学严谨、全面立体,覆盖了日常教学、常规管理、教师选拔、师资提升、青年培训、智慧课堂、校本教研、教学评价、赛课评优、职称评定等教育、教学、管理全域,并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经验。西北师大附中教育教学督导为学校科学教育多元评价的体系构建和具体实施提供了监测和保障。

成果推广,拓宽科学教育融合路径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智慧课堂作为智慧教育理念映照课堂的时代产物,已经成为智能时代课堂变革图景的一种有效载体。西北师大附中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思路,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西北师大附中智慧课堂“1235”模式。

智慧课堂“1235”模式中,“1”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所有的课堂教学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2”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3”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相结合,形成教有所依、学有条理、导有所据、测有效率、管有标准的一个完整学习生态闭环;“5”是要做到教育教学精准化、自主学习个性化、互动交流立体化、过程评价数据化、协同管理一体化。

智慧课堂应用以来,学校教学管理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育人质量提升路径不断加固拓宽,关注素养、因材施教、减负增效正在西北师大附中校园里生动实施。西北师大附中以人工智能助力师生减负,实现了因材施教和立德树人的深度融合。 

融合发展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理念,只有在融合中才会有更好的创新,创新又进一步推动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018年,西北师大附中承担“省级同享大城市示范项目同步课堂教学”的网络直播工作,以“一校带多校”“中心校带教学点”模式,将部分智慧课堂课程直播同步推送至甘肃省内相对偏远的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所属区县学校。2021年,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西北师大附中网校成立,将课堂教学直播到省内边远地区高中学校,并定期开展跨区域、跨学校线上同步教研系列活动。2024年,西北师大附中根据《关于组建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等五个教育集团的通知》和《兰州市优质高中扩容提质工作方案》,利用“云端附中”平台,建成由西北师大附中牵头负责的一体化网络联合教育集团,将优质课堂教学、教研及教学资源推送到远端学校,实现课堂教学同步、教师研修同步、教学资源同步。

自2001年以来,西北师大附中在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等活动中累计超过1600项成果获省级、国家级和国际性奖励,学校多次获优秀组织奖。学校先后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甘肃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全省STEM教育示范校”“甘肃省智慧教育标杆校”,202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教育创新学校”,2020年、2021年连续被评为“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面向未来,学校将理解深化国家对未来科技人才的发展需求,通过践行“136”特色发展模式,围绕1个愿景(科技教育特色高中),聚焦3个目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色教师专业成长、教育质量提质增效),实施6项行动(思想转型支撑行动、育人方式变革行动、课程体系构建行动、科技素养提升行动、学习空间重构行动、个性评价发展行动),不断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底蕴、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

 

  编辑:周   琳 

  责编:杨军峰

  审核:俞雪山

  审签:郝   玲   

  供稿: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甘肃教科研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