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大会于7月16日在青岛海尔学校成功举行。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海尔教育发展基金会携手DLC中国深度学习中心、青岛市教育学会、青岛海尔学校联合举办本次大会。本次活动汇聚了国内外众多教育专家,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挑战与机遇以及如何利用AI进行课程创新和个性化教学等。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崭新时代,人工智能正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面貌。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教育十字路口,ChatGPT等前沿技术的出现,无疑加速了教育模式的转型。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既要看到机遇,也要应对挑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张志勇在近日的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大会上直言。
未来教育的重点:
在机器智能高度发展的AI时代
注重建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
在AI带来的全社会行业产业深层次变革面前,教育如何改变?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既要看到机遇,也要应对挑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张志勇谈到,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能提振教师教学与课堂管理效率,也赋予了学生更加个性化的课程和学习场景;但作为AI驱动教育改革的另一面,我们也要看到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面临的风险、困难和挑战。
张志勇表示,我国的教育面临“钱学森之问”“吕型伟之忧”“加德纳之问”“钱颖一之忧”这四个挑战。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教育使命的变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基于个体差异的、更加公平的个性化教育时代正逢其时。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教育,追求的一个梦想,就是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越是个体的,越是差异的,越是公平的。”
“在人工智能时代,AI技术越发达,社会对人文精神的渴求就越强烈。在机器智能高度发展的社会,人文伦理体系必须要回应AI时代提出的最新挑战。”张志勇认为,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是非判断能力、创造力和情感教育,重视建构机器智能高度发展后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这些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并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他进一步阐述称,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更加需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个体;智能的虚拟性,相应的更需要培养人类在真实世界中交际和社会情感的能力;未来社会的非组织化和数字化,则对人的自主规划其自主管理能力和数字生存能力要求更高。
会议期间多位学者都提及,人工智能不断应用于教育领域过程中,可能面临一系列技术风险和伦理挑战。为此,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将不断凸显。什么是幸福的生活?什么是正义的社会?如何认识感情的复杂性?这些命题都是教育需要持续接近并回答的人类社会本源性问题,并不会因为一个社会技术的高度发达而失去其价值。
“未来,社会更加需要培养具备幸福生活能力和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人。”张志勇说。
AI重塑未来教与学形态:
教师、机器与学生三元结构或成主流
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教育的面貌,在学习方式和管理评价方面,AI赋能将创造许多新的教育场景,带来沉浸式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实现如游戏化学习、社交化学习、问题驱动式学习与项目探究型学习等在内的多种新自主学习形态。
此外,张志勇提到,人与机器智能的对话,亦将重塑未来教育的形态。“传统的二元结构——教师与学生,将转变为三元结构——教师、机器与学生。"他认为,AI对教育的赋能下,机器将成为智能助教、学伴或导师,与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张志勇谈到,过去教师的劳动是个体化劳动,是在应试教育下的竞争性劳动。因为有这样一个网络世界的支持,未来教师专业生活呈现出新形态,同处在一个专业共同体里,教师的教学方式将转为团队劳动和协同教学。教师劳动出现新特征,智能技术在令工作更加智能化创新化的同时,也更考验教师的创新能力。
此外,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数据研究者。过去教师们研究的是教材、课程标准,而如今,需要不断研究的样本,已然变成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学生学习数据,教师需以此来迭代教和学,以支撑研究学生身心、智力发展的规律。
来源:全国教育局长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