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玲|美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价值、困境与路径

文摘   2024-10-12 17:18   甘肃  

作者 

  郝 玲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要 

    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建立“五育”并重的教育体系背景下,美育与劳动教育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深入剖析了当前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致力于探讨美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价值内涵与现实挑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两者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的综合育人价值,并提出了设计和开发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凸显美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构建了家校社三方联动的育人策略,为实现“五育”融合的教育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和借鉴经验。



关键词: 美育;劳动教育;融合;价值;困境;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论述,从根本上把全面育人、发展素质教育和促进教育公平作了深度的价值联结,为推动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为完善素质教育、为孩子一生健康发展奠基,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实现的路径。与此同时,新时代教育体系的重构,必然要与时代潮流同向、与时代精神契合。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认识中小学教育体系的时代价值和内涵,重建德育、智育、体育与美育、劳动教育的联系,以高度的时代自觉积极推动教育现代化,以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眼光,构筑适合中国国情、服务于建设教育强国的中小学教育体系。关于在中小学教育中达成“每个孩子都有好未来”的目标,其根本在于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协调发展与深度融合。这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入手,确保每一个学生在这五个维度上都能得到全面培养和提升。

一、美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价值意蕴

美育与劳动教育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在审美和实践能力上均衡发展。通过参与艺术创作和手工艺等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力,还能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美育和劳动教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劳动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劳动可以发掘美、培养美、创造美。美育与劳动教育在培养人的基本目标及意义功能上,各有其侧重点。然而,当两者相互融合时,方能构建出“以美促劳”“以劳育美”和“劳美共生”的优质教育环境,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个性化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1.丰富美育实践,实现以劳育美。美育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在当前以知识和技能为导向的教育体系中,美育能够提供一个重要的平衡点,帮助学生体验、感受和享受美丽的事物。杜威提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意指构成人的身心的各种因素在外部环境和人的主动经验过程中统一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儿童的实践操作技能、创造力与想象力,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为了充分发掘这些潜力,我们需要转变思维,将原先零散、不成体系的动手操作类美育实践及劳动项目,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创新意义,以彰显设计者的智慧和技艺,进而提升这些活动的价值。美育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系统掌握审美理论,塑造其独特的审美感受力,并培育出合理的审美观念。同时,美育还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智慧素质,使其全面发展。美育实践不仅能够润泽学生的心灵、陶冶其情操,更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丰富的美育实践中实现以劳育美、以美育人的重要价值。

2.升华劳动教育,实现以美育劳 。马克思认为:“通过劳动,人类创造了美。”在劳动过程中,人类的审美体验根源自劳动。在特定条件下,劳动过程本身具有创造美感的潜力,从而使劳动者获得审美体验。人们不仅创造出了美的物质产品,还逐渐对美产生了追求,即产生了审美意识。为了满足与物质需求不同的这一精神追求,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指导并创造生产劳动,所以劳动教育和美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包含的。劳动教育是实践性教育,学生在实践中能够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从而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在劳动实践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度思考和创新挑战,在掌握劳动技能、增长劳动知识、发展共通能力的同时,对美和劳动的认识上升了一个新高度。所以,美育与劳动教育融合,以美育劳,真正实现了劳动教育本质的提升。

二、美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现实问题

美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是建立完整育人体系的战略需求,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在当代社会,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地位已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受现实因素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与美育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均衡、针对性较弱和实效性不高等问题。如何融合,什么时候融合,融合效果怎么样,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目前,学校在美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过程中明显出现了多方面的问题。

1.学校对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关注程度不足。部分学校误将美育与美术教育等同,学校通过美术教育和实践课程,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忽视了音乐、舞蹈、戏剧、书法、影视等艺术教育,并忽略了在日常生活中,各类活动对培育学生鉴赏美、呈现美、创造美等素养的重要性。对劳动教育往往只是视为一门课程,而不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理念和实践。许多学校只把劳动教育作为传统技能培养或者灌输式的知识学习,忽视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片面化的发展方式影响了美育和劳动教育之间互通有无的整体育人价值,使学生对劳动创造的美、表现的作用视而不见,对美育中凸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习以为常,不予重视。

2.学校将美育与劳动教育割裂开来,融合度不高。目前,“就美育谈美育”“就劳动教育论劳动教育”的现象十分突出,不管是课程的设计、课程的规划、课程的实施,甚至是课程活动的安排都各自为政,缺乏“协同作战”“同向发力”的意识。两个学科存在明显的割裂现象,导致美育因缺乏实践场景、探究体验,思想意识得不到升华而变成了片面的美术课程;劳动教育也因缺乏愉悦感、审美感,情感价值得不到体现而变成了劳动技术教育。

3.学校缺乏科学的融合式教学评价体系。评价制度是教学活动的关键,但目前美育和劳动教育融合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评价目标不明确、评价内容不全面,以及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又因为各地区、各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因此美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评价标准难以统一,这不仅影响了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一致性,还难以使学校和教育部门对美育与劳动教育效果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监督,导致二者缺乏必要的联结。

三、美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现实路径

1.彰显兼容并蓄的综合育人价值。美学是研究美的学问,关注艺术、生活、审美及美感等问题。美学从不单独存在,它与人类的劳动活动是交织在一起的。《庖丁解牛》中庖丁宰牛的游刃有余,《卖油翁》中老人倒油的分毫不差,以及《核舟记》中的雕刻者的精湛工艺,这些故事无一不指向一个维度:劳动创造了美,劳动是审美的基础和来源。与此同时,美育对小学生认知爱好、生活情趣、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它直接关系到小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发展。可见,促进“美劳融合”,推进“美劳共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新课题。为确保美育与劳动教育间的紧密联系,进而解决当前存在的“重视一项就增加一项”的教育叠加现象,促进两者相辅相成,并切实发挥整体教育的育人效能,这已然成为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议题,更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亟待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2.构建融会贯通的“美劳共生”课程体系。一是将课程目标整合作为首要任务。劳动教育是美育的载体,能丰富学生的美育实践,深化学生对美的理解,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同样,在劳动教育中获得美的体验反过来能调动起学生劳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其劳动素养的提升。可以说,美育与劳动教育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前者的核心目标是培育、发展、完善人,培养学生懂得美、喜爱美与创造美的技能;而后者以培养学生相应的劳动技能和良好的劳动素养为主要目的。在确定课程目标体系时,学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身心发展特点等因素,设计核心目标时突出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共通之处。

二是将课程内容融合作为重要方式。美育和劳动教育都以培养和塑造人为最终目标,教师应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加强学科教学与劳动价值观和美育内容的渗透融合。以“匠心劳动”特色主题体验式课程为例,让学生学习手工艺品的创作、简易设备的使用等,在劳动实践中把美学理念融入手工艺品,表达自己对于美的认识和理解,把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具体的创作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综合素养教育成效。具体而言,两者内容相互渗透,让劳动过程成为美育实践过程,让美育过程成为劳动实践升华,实现“以劳育美”“以美育劳”“劳美共生互促”的新生态。

三是将教学方法联合作为重要抓手。教学方法决定着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需要提升个人教学智慧,深度把握教学改革需求,认真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情境学习、沉浸式体验、开展主题研究等方式,学习艺术和劳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升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此外,教师要以创意性活动为主,为美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寻找新的契合点,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在美育实践、劳动体验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绘制通力协作的“家校社”育人蓝图。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完美结合需要全社会达成一致,各方面协同形成共育机制,才能使劳动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对劳动的情感和感受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劳动,在劳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受美的熏陶。

一是强化宣传,弘扬融合教育价值观。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在其价值观塑造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这是一个漫长且潜移默化的过程。无论是周围各异的建筑风格,还是路边簇拥的野花,均能在无形中向学生传递美的理念;而无论是繁华喧嚣的城市景象,还是清洁工辛勤劳作的背影,均能为学生带来心灵的触动。抖音、公众号、报纸、节日庆典,以及文艺演出等方式均为弘扬真善美的有效路径,家校社应相互补充、协同作用,通过广泛宣传,共同构建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正确的美育和劳动教育价值观。

二是强化实践,创设多样态的教育情境。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新时代全面发展人才的必要条件。作为学生教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家长首先要支持学生参与各种美育和劳动教育活动,积极配合学校推动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实施。与此同时,学校可在美育课程中挖掘、呈现和表达劳动元素,达到以美育劳的效果,尤其是以音乐、美术作品反映劳动场景、劳动乐趣,歌颂劳动精神和品质,展现劳动之美。此外,社区培训也是我们全面成长的关键路径之一,学校可以借助社区资源,组织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环保活动,为社区提供清洁服务以及为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提供帮助等公益性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是强化保障,重构全方位的资源配置。课程资源是保障,更是美育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支撑。家庭和社会要积极行动,在建设资源环境的过程中,重视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的硬件配置,特别是强调新技术的体验与应用,避免与学校课程同质化,补齐学校教育资源不足的短板。比如尽量做到劳动教育功能教室、美育教育实践场地建设等与学校互通有无。这些资源配置将为学生提供亲身参与美育和劳动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具象可感、操作可行的实践中探究、学习、成长。

总体而言,学校美育与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既顺应了新时代立德树人基本目标的内在要求,也回应了当前教育领域中重点与难点问题的时代呼唤。唯有深入剖析美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内涵与价值,全面审视融合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挑战,并致力于探究其共生共荣的行为逻辑,方能有效确保学生在个性化成长道路上实现全面的素质提升。

(本文刊发于《甘肃教育》2024年第18期,已略去参考文献)

来源:甘肃教育

甘肃教科研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