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到欧洲旅行,我被一个同龄右派拉黑

文化   2024-11-26 14:01   贵州  


我相信,我的多数学生不会妒忌我,因为彼此年龄差距太大,失去了可比性。他们只会妒忌自己的同龄人。

我相信,我的多数读者不会妒忌我,因为彼此素昧平生,不再一个心理坐标上,一般情况下,攀比不起来。他们只会妒忌自己身边的熟人。

然而,我们身边的其他熟人,可就很难说了。

几年前的某年某月,一个年龄接近的老乡主动加我微信。

我喜欢发朋友圈,他也很喜欢发朋友圈。我们相互之间经常点赞和留言。

然而,那一年年初,从我出国旅行那一天开始,他从此和我不再有任何互动。

我每天都把旅游照片发几张到朋友圈,他就跟什么都没有看到一个样,甚至我在他朋友圈下面发的评论,他一概不回复。

隔着屏幕,我都能闻到一股浓浓的嫉恨。

对此,我个人的猜想是,他在上海上班,虽然工作属于白领性质,而且收入不低,每个月却要还上万元的房贷,经济压力比较大,平时经常加班。所以,我悠闲自得出国旅行,让他心理失去了平衡。

这难道是我太敏感吗?我不认为是这样!

我相信,这是大多数中国人“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尿性在暗中作祟。

与此紧密相关的中国人的另一大尿性是,很难坦然承认自己的错,更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或心戏被人发现和指出的事实。

你若戳穿他们的内心戏,和他们当面对质,他们肯定不会承认,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内心的想法,唯有自己清楚,别人看不见、摸不着,为什么要承认?

为了掩盖内心戏暴露的事实,中国人最喜欢用的方式就是,指责发现自己内心戏的人“你太敏感了”,哪怕摆在他们眼前的,明明是确凿的证据及其构成的完整的逻辑链条。

道理非常简单:只要说你敏感,那就是你的错了。若说你敏锐,那就相当于承认自己的问题确实被你发现了。他们普遍是在意面子,远甚于在意是非。

正是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承认自己的错误实在是太过困难,在中国社会,勾心斗角和恩怨情仇,才会特别的多。

西方人坦然一句“我确实错了,实在是抱歉”,就能轻松化解矛盾,中国人却是宁愿在酱缸里继续窝里斗,也绝对不肯承认自己有错。

这一次,到欧洲旅行,我再次领教了国人“只要你过得没我好”的劣根性。

在我的微信里,有一个加了好友差不多一年的、和我同龄的右派精神同道。他是开网络书店的,卖的主要是学术类的书。

无论是认知层次,还是价值认同,我们都非常接近,所以,平时经常给彼此的朋友圈点赞评论,尽管彼此生活在不同的城市。

然而,从欧洲回来没几天,我突然发现,自己被他拉黑了。

这几年,书店的生意非常艰难,他每天都要发很多条朋友圈,推销各类图书。

尽管我的微信有数千人,很多人的朋友圈我根本不会留意,甚至看都看不到,然而,对于早已习惯了每天看到他发十几条朋友圈,而且经常给他点赞的我来说,一旦连续几天,没看到他发的朋友圈,自然很快就能发现。

看到一条横杆的那一刻,我便意识到,大概发生了什么。

我不甘心地试着给他发了一条信息,反馈是“你们不是好友”......

在欧洲旅行期间,我每天都发几条配上照片和文字的朋友圈。回溯这些朋友圈,我实在想不出,其中任何一条朋友圈的内容,可能冒犯到他。

我不怕大家笑我敏感,我认为,唯一的可能是,他生意艰难,每天卖书,却销量有限,我却优哉游哉地出国到处旅行。估计是我的幸福生活刺激到他了......

从这件事,我再次验证了我一条一以贯之的观点:中国的左派和右派,尽管彼此相互指责和嘲笑,其实却共享着一套劣根性。很多的人,并不会因为信奉了民主、自由、平等,而让自己的人性更加光明一点。

我属于铁帽右派,有时候我也心胸狭窄,却敢作、敢当、敢承认。

这一次,在欧洲旅行期间,有一天早上,我一口气删除拉黑了12个微信好友。

原因十分简单:微信里的长辈和女人除外,但凡经常看我的朋友圈,却连续超过四个月没有点赞的男人,我一律视为“暗中窥视我”。

在私人微信的朋友圈,我每天都会分享内心的碎碎念和私生活,我丝毫不介意别人透过我的朋友圈,看到我的内心世界和个人生活,但是,我不能容忍别人长期窥视,却假装什么都不知道。

在我看来,偶尔点点赞的意义在于,光明磊落地告诉对方“我在看你“。你不光明,我就拉黑。当然,他们不会承认偷窥,只会说我矫情。


人到中年,退出熟人群,远离牲口圈

虞乐仲
独行天下的性少数派;50岁高校辞职的浙大博士。面向精英,小众写作。超越左右,独立思考。直抵核心的洞察力,于细微处捕捉时代精神症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