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我一个人来到牛津大学游玩。
谷歌导航提示,从酒店步行过去,大约要十五分钟左右。我准备在校门口拍个照,发到朋友圈装装逼。
可走二十分钟了,我还是不见校门。于是,我忍不住向路过的背着书包的牛津年轻学子打听校门在哪里。
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告诉我,我已经走过校门,进入校园了。
朝着他们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校门,自己刚才真的经过了。
天哪,这哪像大学校门,竟然没有门卫保安,谁都可以自由进出。这样的校门相当于是没有校门。
这让我猛然想起,去年年底,大家被北大官宣戏弄一场的事情。
在关闭校门,不让外人随便进去多年之后,去年年底,北大校领导突然宣布,北大将有序开放校门。
第二天,大家才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单相思地白白高兴了一场。
原来,北大的所谓“开放”,不过是和隔壁的清华“畅行互通”。换句庸俗易懂的比喻,那就是“只有门当户对,才能结为亲家”。不属于自己圈子的外人,想随便进出北大清华,仍然门都没有。
那几天,北大一直高调宣传自己的这项“新政”,彷佛因为关闭校门几年之后,突然对属于自己同一阶层的“贵族”,打开一道缝隙,互攀亲家,北大校领导收获了一项响当当的业绩。
政治学理论认为,权力和优越感的本质是对资源的垄断。当某些部门或某些人手中拥有你渴望得到的资源的时候,这些部门或这些人便对你拥有了权力和优越感。一旦失去资源,这些部门和这些人对你就会失去权力和优越感。
自晚清以来,北大校门对社会开放一百多年了,谁都可以自由进出。因此,长期以来,谁都不把这当一回事。
疫情期间,因为特殊原因关闭校门,让北大清华校领导们突然意识到,原来从关起校门那一刻起,进出校门、参观校园的权利,瞬间便成为校领导手里的资源。一旦盘活了这份资源,一项权力和浓浓的优越感,便从天而降。
当然,某些校领导懂得施行“仁政”,不想独占这份资源,愿意让自己的教职工和在校学生分享一部分突然冒出来的“福利”。于是,某些名校出台进出校门细则。
细则规定,在校门口,本校教职工和学生,只要出示证件,就有权利带一到两个人进入校门。原本无权无势的本校教职工和学生,就这么突然喜获权力和优越感。可以说,大门校门的关闭,真是让校领导、教职工和在校学生皆大欢喜。
千万不要跟我说,大多数北大清华教职工和学生都反对这项门禁制度。那只是你基于善意的想当然而已。
一个加我微信的北大在读学生亲口告诉我:“严查证件是绝大部分的老师、同学都支持的。最起码也是默许。”(严查证件的意思,可不是外人凭证件就可以进去,而是北大其他校区的学生,凭本校学生证,可以自由进出。)
第一,习惯于管制的思维仍然深深烙在国人的头脑里。
习惯于管制的背后,是多数国人对自由的深深误解和恐惧。他们总是倾向于认为,自由便意味着失序和混乱。哪怕是北大校领导和众多教授,认知和见识,也不过如此。
第二,多数国人对自由怀抱深深的误解,并不妨碍他们渴望自己独占自由的特权。
疫情让开放一百多年的北大校门关了起来。然而,一旦校门关上,北大校领导和师生因此而品尝到了特权的滋味,他们便再也舍不得失去它。于是,反对校门重开,个个都振振有词。
可见,多数国人真正痛恨的,从来都只是贪官,而不是特权。没有几个国人不渴望特权,他们偶尔对特权愤怒,那只是因为自己没有机会腐败而已。论心里对特权的向往,大多数国人一点都不逊于那些被捕的贪官。
牛津大学的校门之所以相当于无,除了没有门卫之外,还因为整个大学根本就没有围墙,所以,校门只有象征意义,相当于一个古老的精神符号。
进入校园之后,我一路用手机自拍。路过的英国人看到我不但独自出来旅行,还能给自己拍照,都觉得非常有趣好玩,不时有人竖起拇指,对我说“great”、“funny”。
突然,一个胖乎乎的英国中年女人朝我走来,一脸严肃的样子,让我不免担心,是不是我不小心拍到了她,她生气了。
谁知,她只是觉得,在异国他乡,我一个人给自己拍照,实在太难了,主动问我是否需要她的帮忙。坦率地说,我真的被她那用严肃包裹的热情给感动了。
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谁都可以进,一楼咖啡飘香的大厅满是学生和老师。
登录图书馆无线网络的时候,你只需要提供一个有效电子邮箱,就可以免费在这里使用一年的WiFi。在确认邮箱有效性之前,你可以先使用五分钟左右的WiFi。在五分钟之内,你必须进入你登记的电子邮箱,点击系统发送的链接,激活你的账户。
在这里,我的“敏感病”又发作了:这个“五分钟”的小小细节,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而且真的让我感动,因为它充分说明了管理者的细腻和人性化,竟然考虑到,有些新来者或过路客的手机已经没有流量了,若是不给予五分钟左右的试用时间,他们根本无法上网激活自己邮箱里的链接。文明就是这样藏在细节里。
与牛津对待外来游客的细腻和人性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大、清华、厦大、中大、浙大等等国内名校的一刀切思维。
围绕大学校门该不该对公众开放问题,我曾经和多所国内名校教师和本硕博争论过。可以自由进出的他们,强烈反对开放校门的理由,看起来着实不少。其实,真实的原因,我在上文已经写明了,只是他们不愿承认。
在他们提出的种种理由中,有一条听似合理,实则格外荒唐:开放校门,会让社会上的一些流氓,混入校内,到某些场所偷窥女生......
坏人哪里都有,哪国都有。我不相信英国全是好人,没有流氓。面对有坏人入校做违法的事情,学校管理者要做的,应该是加强安保投入,而不是一刀切地剥夺大多数守法者的权利,把校门一关了事。
原本应该引领社会风尚的国内知名高校及其师生,对权利和自由的理解和尊重,尚且如此不够,这样的高校还能剩下多少人文精神?
这样的高校只敢在自己本国摆出傲慢姿态,离世界一流还差得远,值得大家拉家带口、千里迢迢去参观吗?
对于这样的高校,我毫无参观的兴趣,因为我发自内心看不起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