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9亿,一批制售假化妆品案被查处

时尚   2024-11-12 20:02   湖北  

伸手必被捉”

在化妆品行业快速发展的当下,“假冒难禁”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并形成了“黑色产业链”。在巨大利益引诱下,总有人铤而走险。

 
昨日(11月11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了一批知识产权刑事典型案例。其中,在卢某某等假冒国际知名化妆品注册商标案中,非法经营数额达1.4亿余元,4名被告由此均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值得关注的是,这是继今年“涉案达2.5亿元的网络化妆品制售假团伙”被端后,又一起被公开查处的制售假化妆品案件。而多起特大案件相继曝光,显示出监管部门对制售假化妆品不法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牟利3700万元,被判8年、罚没8020万元


 
据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官微信息显示,2019年至2021年期间,卢某某、林某某未经商标权人授权,与提供仓库的陈某合作经营,对假冒“ESTEE LAUDER”“LANCOME”“DIOR”注册商标的化妆品进行贴标,并以正品销售价约5折的价格对外销售。直到案发,制造并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价值为1.43亿元,尚未销售的假冒商品价值为207万元,违法所得约3700万元。

 
截自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除此之外,2021年10月,被告人庄某某、陈某还伙同张某某(另案处理),租赁商铺对假冒“LANCOME”“DIOR”“KIEHL’S”“LAMER”“ESTEE LAUDER”等注册商标的化妆品进行贴标后,开设抖音平台网店进行销售,非法经营数额约56万元。

 
对此,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认为,被告人卢某某、林某某、陈某、庄某某未经注册商标权利人许可,在同类商品上使用涉案商标并销售,情节特别严重,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

 
最终,法院判处主犯卢某某有期徒刑8年,并罚款2000万元。同伙林某某、陈某、庄某某分别被判6年、5年、3年徒刑,并罚款1500万元、500万元、320万元。同时,追缴违法所得3700万元,并销毁所有赃物,合计罚没8020万元。卢某某等不服判决,上诉至清远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

 
对于销售假冒商品,我国法律有严格规定。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一大批化妆品制售假案被查处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伴随不法商家制假、售假手段不断升级,使得制售假化妆品的不法行为愈发猖獗,被处罚的制售假案件也屡被曝光。

 
青眼在国家药监局官网检索关键词“假冒化妆品”,显示截至目前共有160条相关信息。其中,今年10月21日,在国家药监局通报的“5·23”安徽宁国假冒化妆品案中,2023年5月,安徽宁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消费者投诉,发现淘宝平台上售卖的化妆品疑似假冒。经宁国市监部门与公安机关的联合调查,该案件被成功侦破,涉案金额高达2.5亿元,涉及品牌包括白云山、润百颜、甄视康、大水滴。最终,13名涉案人员因假冒注册商标罪和销售假冒商品罪被判缓刑三年至五年,并处高额罚金。而这是今年以来,最大的一起网络制售假化妆品案件。

 
另据青眼梳理今年销售假冒化妆品被判刑的案例发现,无论是直播平台主播、网店经营者,还是个体商户,只要涉及销售假冒化妆品,均会受到相应处罚,且处罚力度涵盖销售链条的各环节。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案件涉案货值总金额达8.45亿元。

 

 

如上表所述,直播间和网店等线上渠道由于其便利性和隐蔽性,已成为制假售假的重灾区。就在近日,公安部官网发布10起网上侵权假冒犯罪典型案例,其中即包括2起化妆品案。在其中一个案例中,犯罪嫌疑人陈某钦等人购买原料和假冒包装材料,租用民房和厂房作为生产窝点,大量制造假冒品牌洗发水、发膜等产品,并通过电商和社交平台销售。最终,警方捣毁14处窝点,查获8.3万余瓶(袋)假冒洗护用品及15万余个商标标识,涉案金额超8500万元。

 

在另一个案例中,犯罪嫌疑人王某绮等人大量购入假冒知名品牌化妆品,通过电商和外卖平台注册多家“隔日达”“小时达”店铺进行销售。最终,警方捣毁7处窝点,现场查获假冒品牌化妆品8万余件,涉案金额超1000万元。

 
不仅线上渠道,实体店售假同样面临严格处罚。2022年4月,常熟法院公开了一起案件,苏州某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某、张某在任职期间,从广州购入大量假冒知名品牌的洗发水、沐浴露等日化用品,并加价后销往常熟、江阴等地的多家超市以牟利。两人分别被判处两年十个月和两年三个月的有期徒刑,并被禁业三年。

 
之所以频现这种令人瞠目的制售假化妆品案,确如一位资深化妆品行业人士所言,“只要存在利润和机会,就会有人铤而走险。然而,随着违法成本的提升,不法分子面临着更大的法律威慑力,这对抑制违法行为起到了一定作用。”


多方联手,制假售假成重点打击对象


 
针对美妆产品造假层出不穷,有行业人士向青眼透露,“美妆产品作为快消品,其市场需求非常大。此外,由于缺乏参照,以及短期效果不明显等,很多顾客在使用前后无法分辨出产品真假。”

 
事实上,关于如何识别真假化妆品,国家药监局官网就曾在科普文章《如何从感官和价格上识别假冒进口化妆品?》中指出,消费者在购买进口化妆品时,应仔细观察产品包装,并结合价格、购买渠道进行判断,如果产品在网上或小店的售价与大型商超相差悬殊,就需要提高警惕。

 
不仅限于科普,当前制假售假化妆品问题已然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从国家监管层面到各地两会,以及各大平台、品牌方等都对制售假化妆品表现出了高度重视,并通过多方协作来加强对此问题的治理。

 
在去年上海两会期间,某知名国货品牌相关负责人即指出,国内化妆品行业面临三大突出问题,其中之一是制假售假现象严重。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化妆品扰乱市场,许多劣质产品以“山寨”形式频频侵权。 

 
值得关注的是,不仅问题被公开提出,相应治理措施已取得成效。根据公安部近日发布的消息,今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昆仑2024”和“净风”专项行动,重点打击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的互联网侵权假冒犯罪,利用“直播带货”“网购平台”等渠道制假售假的案件1900余起,摧毁多个犯罪团伙和网络链条。

 
同时,多家电商平台也陆续出台应对策略。例如,淘宝平台于今年8月15日推出了《淘宝内购会“假一赔四”服务规范》,强调严厉打击售卖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小红书则启动了多轮针对“虚假营销”的专项行动,对涉嫌此类行为的多个品牌进行了封禁和限流措施。

 
此外,美妆品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通过法律诉讼、合作打假、提供真假辨别服务等方式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如在法律诉讼方面,广州宝洁、蓝月亮、上海家化等企业纷纷采取措施,以法律武器捍卫品牌声誉和市场秩序。据企查查公开数据,在2020-2023年,宝洁作为原告,一审侵害商标权店铺个数分别为90个、13个、211个、1353个,共计1667个,呈递增趋势。同时,上海家化在2020-2023年,5年间,起诉案件高达10135多起。

 
另据青眼不完全统计,包括可复美、AKF、雪玲妃在内的多个知名品牌今年已发布打假声明,通过线上投诉、平台举报,以及升级产品防伪技术,积极与制假售假行为展开抗衡。

 
显然,监管部门、品牌和平台的多方协作已在多个层面对制假售假行为形成了有力震慑。随着各方持续加大打击力度和完善防护机制,假冒化妆品问题有望得到有效遏制,为行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青眼
向世界讲好中国化妆品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