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店文化的时代变迁,似乎也是男女关系变化的一个缩影。
文摘
情感
2024-12-30 15:45
四川
今天朋友分享一条视频,我看到一条热评,然后就引发了这个思考:那时候妹纸是自己去玩的,现在全是去营业的。虽然我去夜店的频率并不高,但奈何我的年龄让我不得不完整经历了整个时代变迁。首先就是大学期间,04~08年,那时候只去过大学城的一些小酒吧,80%以上都是大学城里各个大学的学生、以及部分想来撩大学妹纸的社会人,但基本上可以说是最纯正的社交局,男男女女在这边释放荷尔蒙、寻找自己的目标、渴望一场酣畅淋漓的邂逅。这时候的酒吧,是可以产生爱情的,我有一些同学就是这样找到了自己的恋人,其中不少对都走到了毕业之后、甚至步入了婚姻;当然,也免不了有很多就变成了纯纯的ONS,成为年轻男女向朋友们炫耀的一种谈资——我那天搞定一个帅哥、我搞定一个美女。08年毕业走入社会之后,同学们各自忙碌、分散各地,很多时候就只有自己出去玩了,此时参加最多的局就变成了同城QQ群组织的男300女免,这就有一点商业的影子了,参与的女性中有人是托儿、有人是真的来玩的,但当时的情况是托儿也没多少钱可拿,有点类似赚点小钱、顺便自己可以免费喝酒玩乐。后来,结婚生子,生活的压力一上来,自己就没了所有的娱乐性消费。直到21年前后,前妻开始找我认真谈离婚的事情,我突然就像打开了婚姻、家庭的枷锁,再次找回了自我。再次进入酒吧,又是在夜生活极度丰富的长沙,各种各样的bar都经历后,发现如今的情况是要么自己带妹纸、要么就是在场子里花钱找妹纸了。曾经那种搭讪的情况也还存在,但已经从主流变成少数派的存在;花钱请妹纸陪你喝酒才是主流,哪怕是在梦田、响这种纯粹的live house里。总结来说,酒吧里的气氛,从最早期的平等社交为主,变成了现在的付费陪侍为主,似乎也是整个社会演变的一个缩影——早期的时候男女是平等的,大家都是为了社交、找对象,更加纯粹;现在变成了很多女性会用钱来衡量一切,社交行为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交易的一环,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环。有不少人说,这是女性觉醒的表现,可我总是认为这种思想认知恰恰是与觉醒是相反的,因为她们放弃了作为人类的一个最基本权力——社交。对绝大多数人类来说,还是天然具备着群居动物的属性,是害怕孤独的,而社交活动就是缓解这种孤独感的。当越来越多的女性把社交归为交易、归为赚钱的方式,我们完全可以类比任何工作,有多少人是享受工作的?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都是无奈的,下班时间才是属于自己的生活。更多女性把社交当成一种交易性工作之后,更多的男性也失去了社交的机会,整个社会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孤独场,这就是大城市目前最普遍的问题——明明整个城市人口巨大,自己认识的人也不少,可是孤独感却比任何时候都严重,无法缓解;哪怕是谈个恋爱,大多数情侣之间也缺乏信任、充满猜忌,很难撑过几个月,而这又会进一步强化交易思维的正确性——谈恋爱被定义成了白X。作为男性呢?当一千块就有无数可以选择的18岁少女,又该如何去看待物质和精神成本都更加高昂的恋爱呢?交易思维根本拯救不了底层女性,反而是更大的伤害——当然,交易伤害的是所有底层,不分男女。交易最大的一个特质就是物以稀为贵,如果你只是平平无奇的粮食,你觉得你能喊出什么价码?别人跟你说一个数字,你就认为那个数字会属于自己吗?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昨晚刚好刷到一个博主深挖王慧玲几百万粉丝的大数据:18-30岁占比超过60%;排第一的手机品牌是iPhone;省份占比前五是广东、江苏、河南、山东、浙江,都是经济发达省份;兴趣标签排序是明星、生活记录、情感、时尚、综艺。也就是说,一个号称拯救底层女性的人,其粉丝与底层想去甚远、更多是过得还不错、想要更好生活的中间层;而她们用虚空索敌的方式、共情了底层女性、代表底层到处发声,却把真正的底层给淹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