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算法的困境——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性的恶。

文摘   情感   2024-12-25 00:02   四川  

图片均为作者AI作品。


撰文 | 君子宿
编辑 | 君子宿


我先讲一个底层概念,早期的AI被大家吐槽为智障,是因为那时候的AI实际上是一种穷举法,即靠产品经理和程序员去为每一种可能性去写出对应的逻辑,一旦逻辑层级太多,需要的反应时间就越长,智障感就出来了;而现在的AI,虽然还没有人类的空想虚构能力,但却是有了一套纯理性的类人思考计算、语言组织模式,所以只要对应的硬件提供的算力足够强大,其思考效率是远超人类的。
对应到今天的主题,那些有实力的大平台推荐算法,早已晋升为最新的AI级智脑概念。作为商业公司,作为商业平台,他们对这个AI核心要求无非是——提升用户活跃度。如果对活跃度进行定义,无非是停留时长、互动次数等等。那么,AI的思考模式就会变成——哪类内容吸引人留下观看、互动,就增加该内容的流量分配。
前面讲过了,目前的AI是很理性的,它可以按照平台设定的关键条件去过滤掉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内容,比如露点、政治敏感等等;但是在这个标准之上的内容,那就是谁给平台带来更好的数据,谁就是AI的王者之选了。
问题也就在此刻出现了——AI其实并没有做什么善恶相关的道德判断,要的只是活跃;而使用者人类,天然地就具备一个特点——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很简单,当你在马路上扶一个老奶奶过马路时,最多收获路人匆匆一眼的赞赏;而你要是撞倒一个老奶奶,收获的是无数人的驻足无关。在这一点上,互联网与现实社会并无二致,对应的都是人性中最本能的东西,但是互联网有一个天然属性叫放大——现实中,能围观的人也就是地理位置附近的人,规模非常有限;而在网络上,失去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很小很小的事情也可以变成全世界皆知的事情。
从逻辑上来讲,这些大平台并没有刻意去这样选择——人家的逻辑是选择可以让平台活跃的内容,否则就不会有那些正向的、有趣的视频也能爆火出现在大众面前了,更精准的定义是平台偏爱能引发最大群体共鸣的内容;但是作为人类自身具备的天然人性弱点,会把大量的活跃贡献给了争议、坏事,就促成了平台对这些内容的露出、就像是平台更偏爱这些内容一样。
平台可以控制吗?从技术上来说,肯定是可以的,但是,真的这样做了的话,这不等于是自掘坟墓吗?用户一旦在平台不活跃了,就等于流失了,平台的价值就下降了。
其实不用说这些互联网平台,就是上一代的电视台都没办法逃开这个逻辑,除了影视相关的内容,各地方台最火的节目之一就是家庭调解节目,比如浙江那边的老娘舅。如果你去仔细回顾下历史数据,会惊奇地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夫妻之间出轨的事情,而且都是精选出来的奇葩案例——普通出轨都上不了电视台节目了。
但是,互联网平台还是有其优越性的——作为个体的你,是完全可以调教专属于自己的算法模型的,你可以剔除那些绝对不喜欢的内容、屏蔽特定的类型。如果你留下的都是向善的内容,如果有更多的人和你一样了,你会惊奇地发现,这个平台开始挖掘人性的善了。
可惜,这注定只存在于理想之中。乌合之众已经指出了群体的一个困境:群体智商等于群体里智商最低的那个人,当然,前提是决策是需要100%通过;如果决策需要51%,那么第51%的那个人智商就是这个群体的智商。放到道德水准,同样也是成立的。
所以,对于一个包含10亿用户的平台,最终露出的内容一定是更多人最喜欢的内容,这不是算法故意作恶,而是更广泛的人性就是如此。


戏弄
观察社会,以三方视角评论生活琐事,从作者视角出发,给出带主观性质的、相对公允的客观论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