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关注 || 秋冬季传染病防控我先行——手足口病

教育   2024-11-12 22:07   黑龙江  
手足口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流行疾病。每年从4月份开始,手足口病的发病数逐渐上升。4-7月和10-12月,都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

手足口是什么?

手足口病由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中以EV71型、Cox A16型感染最常见,CA6逐步成为手足口病主要致病原。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一周左右可自愈。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发生死亡。

传染源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亦可感染。

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

典型的手足口病以手、足部出疹和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为特征性表现,绝大部分患儿在发病后 5~7 天自行缓解,少部分可发展为重症。重症手足口病通常在发病后1~4 天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炎、脊髓炎、脑脊髓炎,以及肺水肿/肺出血和循环衰竭等,重症手足口病进展迅速,需及时诊治。

年龄3岁以下、病程3天以内和EV-A71感染为重症高危因素,下列指标提示患儿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危重型:

1.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2.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

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

4.循环功能障碍心率增快(>160次/分)、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

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6.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8.3mmol/L

7.血乳酸升高出现循环功能障碍时,通常血乳酸≥2.0mmol/L,其升高程度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科学应对手足口

1.注意隔离

患儿尽量不要去人群集中的地方,避免与健康儿童接触,直至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 1 周。

2.要多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内温度与湿度适宜,同一室内的人数不要太多,避免患儿继发感染。

3.注意卫生

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每次餐后宜用温水漱口;注意勤洗手 (尤其是在饭前便后),以避免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

4. 观察病情

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新的症状、体征出现,或原有症状、体征有无加重、恶化,重点注意有无前面所说的危重信号出现。

5. 注意护理

口腔的护理:口腔的疱疹会使患儿疼痛,饮食上要注意尽量食用烹饪软烂或流质、半流质食物,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为主,避免过咸、过酸、辛辣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皮疹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可用温水擦浴,穿宽松、柔软的衣物,并注意保持干爽。

6. 注意消毒

手足口病患儿玩过的玩具、用过的奶具、碗筷或其他衣物等生活用品都应彻底消毒。

7. 药物治疗

目前来说以对症处理为主,患儿发热并有不适感或可考虑服用退热药 (宜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如何预防?

1.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要去人群集中的地方

2.家庭地面和桌、椅、床、柜、门把手等各种物体表面应做好卫生清洁

3.儿童卫生应注意勤洗手、洗澡,勤换洗衣物,勤晾晒被褥,婴儿奶嘴、奶瓶煮沸消毒 20 分钟后使用,儿童玩具定期清洗

4.每天开窗通风至少 2~3 次,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

5.目前已经有肠道病毒 71 型 (EV71) 灭活疫苗,可预防由 EV71 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可有效减少手足口病的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的接种对象为6月龄至5岁儿童,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来源:南岗区中小学卫生保健中心

哈尔滨市闽江小学校
关注闽江公共平台 品读绿色精品教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