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真正厉害的人,从不着急

文化   2024-12-17 11:24   浙江  

《资治通鉴》有云:“夫礼,治之根也;法,治之末也。先礼后法,治之大道也。”

司马光在此阐述了一个道理:治国理政需讲究根本,礼仪教化是治国的根基,而法律刑罚只是末端。

01

短视者重法而轻礼,虽可得一时之效,然终不能长久。

人生的道理亦是如此,凡事不可只图眼前之快,应以长远为计。

生活的旅程,需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前行,切勿妄想一步登天,更不可误入歧途。

滴水穿石的力量,胜过一切投机取巧。这个世界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急功近利只会让人迷失方向。

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个人追求中,追求速成的捷径往往难以持久,甚至导致更大的失败。

02

让我们将目光移至战国时期,那个群雄逐鹿、百家争鸣的时代。

贤能之士如同百花齐放,各展风采,天下大势瞬息万变。

要在这样动荡的局势中称雄,速度似乎成了关键。于是,纵横家和法家迅速崛起,成为诸侯们竞相追逐的策略家。

他们的策略见效快,能在短期内为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和权力提升。

相比之下,那些注重长远发展的学说,如道家和儒家,却被认为是见效缓慢,不合时宜。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人信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理念,通过迎合统治者的需求,迅速获取富贵与地位。

他们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价值理念,而是变成时局的顺应者。

03

苏秦和张仪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凭借个人的智慧与策略,在风云变幻的天下大势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成为时代的风云人物。

苏秦,这位提出合纵策略的谋士,并非一开始就坚定支持六国联盟。

他最早向秦国国君提出统一天下的宏图大略,然而因秦王对外国政客的反感,他的建议未被采纳。

苏秦并未因此气馁,他灵活转身,将目光投向燕国,提出了与秦国策略完全相反的六国合纵之术。

这次,他的策略得到了燕国的支持,并最终赢得六国信任,挂六国相印,享尽荣华。

苏秦的成功看似风光无限,但其行为本质上更多是在谋求个人富贵与成就,因此他被后世批评为“有才无德”。

04

同样,商鞅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凭借在秦国的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为日后统一天下打下基础。

然而,商鞅的刻薄寡恩与自私动机同样使他备受诟病。

据《史记》记载,商鞅三次觐见秦孝公,分别提出了帝道、王道和霸道三种治国理念。

最终,他以霸道打动了秦孝公,得以推行变法。然而,商鞅的策略选择并非出于坚定的信仰,而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求,以获取个人荣华。

他就像一个策略库,储备了多种治国方案,只待统治者选取,缺少真正的原则与坚守。

05

在商鞅的策略库中,包含了帝道、王道和霸道。

帝道讲求无为而治,是道家的精髓;王道倡导仁义礼教,源于儒家的思想;而霸道则推崇武力与权势,是法家的核心。

商鞅在面对秦孝公时,放弃了自己最初信仰的理念,选择推行见效最快的霸道。

虽然霸道使秦国迅速强大,但其代价也同样惨痛,秦国历二世而亡,正如历史所警示的那样,急功近利的策略虽能带来短期繁荣,却难以为继。

无论是苏秦的合纵之术,还是商鞅的变法,他们都在短期内获得了显赫的成就和权力。

然而,他们的结局却异常凄惨。苏秦被刺身亡,商鞅惨遭车裂,个人成就如同昙花一现。

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个人的成功如果只是建立在迎合时势、追求短期利益的基础上,往往难以持久。

06

人的光辉,恰恰体现在能否为了更高的精神追求,控制本性和欲望。

苏秦和商鞅虽有才能,却因自私自利而被后世诟病。

与之相对的,是那些能够在长期努力中积淀下来的伟大人物,他们的精神和思想超越了时间,流芳百世。

伟大的精神和思想如星星般永恒闪耀,而眼前的成就如烟花般易逝。


历史崔
历史崔,介绍历史人物的原创自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