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01:有人忽然给你个大好处,声称只要你付出一个小代价,你要不要去

文化   2024-11-11 21:56   浙江  

战国策第一章讲的是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的故事: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故事开篇,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这一事件的背景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秦国国力渐强,已显露出兼并天下的野心。

九鼎,是天子的象征,东周王室到了战国,基本上属于名存实亡,唯一能证明其天子身份的,也就这个九鼎了,所以自然不愿意就这么交出去。就去找颜率想办法。

这个颜率是战国策里第一个出现的谋士,他向周天子提出“东借救于齐”的策略。

当时洛阳周边的诸侯,是魏韩,也就是原先晋国的地盘,距离近,出兵快,但是颜率没找,他去了更遥远的齐国,找的齐王。

颜率想齐王出兵,制衡秦国,逼迫秦王撤兵。

因为秦国在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国力不断增强,到秦武王时,已经跻身强国行业,唯二能对他构成威胁的,只有齐国和楚国。

周王室跟楚国的关系一直不好,关键是楚国面积太大,到洛阳方便,而齐国到洛阳,虽然距离也不远,但是中间有几个强大的诸侯国隔着。

这个距离就是颜率给齐国的设的小陷阱。

颜率见到齐王,给了他两个好处:

第一是存危国的美名,名声好听;

第二个就是把九鼎送给齐国。

齐王听说能得到九鼎,想也不想,就让陈臣思带了五万军队去保洛阳,对抗秦兵。

为什么这个九鼎对于秦王或者齐王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

你知道“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吗?

这是秦始皇传国玉玺上的文字,多少年来无数中华男儿为这八个字疯狂,即使是现在,要我捡到了,高低也得整个仪式,全球直播得那种。

那么在秦始皇之前,天子的象征是什么?

就是九鼎!

相传大禹在治水过程中,走遍了天下各地,对九州的地理、物产、风俗等情况有了深入了解。治水成功后,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功绩,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治理天下,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他下令各州贡献青铜,然后在荆山脚下铸造了九鼎,以象征九州。

每鼎对应一州,鼎上铸有该州的山川地理、物产贡赋、奇禽异兽等图案,以此来展示天下的统一和各地的风貌。

《左传?宣公三年》中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这便是对大禹铸鼎的经典描述。

所以秦王要,齐王也要。

秦国不想与齐国打仗,就撤兵了,齐王很高兴,就派人去要九鼎。

颜率就又去找齐王,跟他说:九鼎已经准备好了,你赶紧来拿,只是齐国距离洛阳有点远,这个九鼎你怎么拿回去呢?

齐王说要么借道梁国,要么借道楚国,反正肯定能带回来。

颜率表现得很惊讶,觉得齐王肯定疯了。

这是九鼎,天子的象征,无论经过梁国,还是经过楚国,他们肯定会抢的啊!

关键是这个鼎重:

“凡一鼎而九万人輓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

齐王想了想,也感觉得到九鼎的机会渺茫,就放弃了。

颜率答应的两个好处,齐王只得到一个存危国的虚名。

西汉王室刘向评价颜率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而南宋宰相洪迈却认为是“此特儿童之见耳”。

颜率用一个假承诺保住了九鼎。

从周王室的立场来看,颜率的一系列行为无疑是在绝境中为周王室争取到了一线生机。

周王室虽已衰微,但仍有像颜率这样的谋士,凭借着智慧与口才,在列强之间周旋。

周王室在失去实际统治力的情况下,九鼎成为其最后的精神寄托与象征资本。

颜率深知九鼎对于周王室的重要性,他通过阻止秦国获取九鼎,暂时保住了周王室的这一象征。

然而,这也只是权宜之计,周王室的衰落已不可逆转,九鼎的命运也依然在风雨飘摇之中。

从更深层次来看,九鼎所代表的天子权威在战国时期已逐渐式微,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各国君主更看重的是实际的领土、人口与军事力量。

颜率以九鼎为诱饵,在各国之间展开的外交博弈,虽然精彩,但也像是一场在夕阳余晖下的挣扎。


历史崔
历史崔,介绍历史人物的原创自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