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变法者,国之大器也,非大智大勇不能为。
变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工具。
秦国为什么要变法?
因为秦国太弱,也因为旁边的魏国已经享受到了变法的红利。
在战国初期,魏国凭借第一个变法成功后的强大实力,开始四处征战,对周边的韩、赵、秦等国构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在这种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生存下来,各国不得不通过变法增强自身的军事力量。
像秦国,在战国初期,他的国力相对较弱,在与魏国的战争中屡遭失败。
为了改变这种被欺负的局面,秦国需要变法,需要建立起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
商鞅的变法使百姓拼命的种地,因为地可以是自己的。
商鞅的变法使士兵不要命的冲杀,因为有军功是真的赏赐土地财富和爵位。
商鞅的变法主要包括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徭役制度的调整、货币度量衡的统一以及严格的法律制度建立。
无论是土地还是赐爵,这些原本都是旧贵族才能享受的特权,商鞅的变法让原本处在社会顶层的贵族,忽然什么都没有了。
他们对商鞅怀恨在心,因为改革削弱了他们的权力和利益。
据《史记》记载,商鞅在推行新法时曾对太子驷(即后来的秦惠文王)施以刑罚,这直接导致了商鞅与王室之间的矛盾。
02
商鞅的死:
表面上看是被指控谋反。
在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旧贵族趁机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为了稳定政局和安抚贵族阶层,下令逮捕商鞅,并最终判处其死刑。
但从深层次来看,商鞅之死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改革过于激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不满。
商鞅的法律严苛,实行连坐制度,对犯罪行为施以重刑,动不动就是肉刑、徒刑、笞杖刑、赎刑,
人再小心,总有打盹的时候,这一放松鼻子可能就没了。
老百姓害怕啊。
商鞅曾在渭河边一日处决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变红,号哭之声惊天动地。
这种严酷的法律和刑罚,无疑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使得民怨沸腾。
03
同时,商鞅本人权力过大,威胁到了新兴的官僚阶层和王室的利益。
商鞅通过变法,将军事和政治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他不仅是变法的设计师,也是实施者,这使得他的权力在秦国政治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商鞅变法中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这些官员由君主任免。
这导致了一个新的官僚阶层的形成,他们通过君主的任命获得权力,而商鞅作为变法的主要推行者,其权力过大,对这些新兴官僚构成了威胁。
商鞅的权力过大,也威胁到了王室。
秦孝公时期,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但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继位,商鞅失去了最大的支持者。
商鞅在秦国变法多年,手握军政大权,对秦惠文王来说,他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秦惠文王需要巩固自己的权力,而商鞅的存在可能削弱了他的权威。
04
商鞅的死,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的改革虽然使秦国强大,但也埋下了自身悲剧的种子。在秦惠文王的新政下,商鞅成为了牺牲品,以满足各方面的利益诉求。
商鞅必须死,因为他已经成为了王权与贵族利益冲突的焦点。司马迁也说:“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
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是集权,削弱原来宗室贵族的权力,强化王权。
这种集权符合了秦王的利益,所以才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但却得罪了秦国宗室贵族集团,损害了一大批宗室贵族的利益。
尤其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和实行军功爵制,这使得原本依靠血统和地位享受特权的贵族失去了优势,因此他们对商鞅怀恨在心。
秦孝公在世时,商鞅有其支持,然而秦孝公一死,商鞅便丧失了军政权力,束手待擒。
秦孝公对其后事是作了精心安排与准备的。
从孝公生前行为来看,一方面表现了对商鞅变法与执政的支持,表现了对商鞅的信任,但另一方面又始终把商鞅摆在变法与执法的第一线,使其处于矛盾冲突的中心地位,变法中守旧势力的仇恨与敌意都集中到商鞅一人身上。
05
秦惠文王对商鞅的评价复杂而矛盾:
一方面,他深知商鞅的改革对秦国的强大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对商鞅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商鞅改革带来的社会动荡和贵族的反抗,这使得他对商鞅产生了疑虑和警惕。
最终,秦惠文王选择了维护国家稳定,他认为商鞅的改革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商鞅的存在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社会动荡。
因此,他下令处死了商鞅。这一决定,无疑是对商鞅的一种否定,但也是秦惠文王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选择。
商鞅为什么必须死,原因在于他既是新势力的代表,也是旧势力的终结者。
他的变法使秦国强大,却也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秦惠文王害怕的不仅是商鞅的权力,更是商鞅变法后可能出现的社会动荡和不稳定因素。商鞅自己或许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已经无法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