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东周历史:什么是春秋?什么是战国?

文化   2024-12-10 22:20   浙江  

许多人对朝代歌中的“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耳熟能详。

东周被划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已经成为历史常识。

但究竟什么是春秋时期,什么是战国时期?

两者之间有何具体差异?

让我们深入探讨。

01

“春秋”一词源自鲁国的历史记录《春秋》。

这本书涵盖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共计242年的历史。

尽管该书记录的是鲁国的历史事件,后世的史学家以周王室的衰落为背景,将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作为春秋时期的起点。

并以“三家分晋”事件作为该时期的结束点,即公元前476年。

“战国”一词则来自刘向编纂的《战国策》。

该书描述了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之前的历史,时间跨度为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各国之间战争不断,因此得名“战国”。

02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时代的区别,我们可以从战争的特点入手。

因为战争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在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弱使得各国开始争夺霸权。

然而,这个时期的战争却显得相对“文明”。

各国间的战争并非以消灭对方为目的,而是为了展现自己的威德。

例如,在春秋时期的战争中,如果一方战败并撤退,胜方不能追击超过五十步的距离。

如果敌方有受伤的士兵,交战时不能对其造成二次伤害。

这种战争礼仪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战争的目的并不是血腥屠杀,而是通过较量来削弱对方的力量。

此外,春秋时期的军队主要由贵族组成。

战争时间较短且不频繁,因为各国青铜武器的生产有限,收缴败方的武器就能有效地削弱其再战能力。

因此,战争更多是象征性的力量展示。

相比之下,战国时期的战争则充满了血腥与野蛮。

各国的目标是吞并敌国,争霸天下。

战争不再是展示威德的工具,而是生死存亡的较量。

例如,战国时期的秦国名将白起,曾一次性坑杀敌方降卒三十万人。

这样的行为在春秋时期是不可想象的。

战国时期的战争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全民皆兵。

尤其是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依靠军功封爵,极大激励了普通百姓参军杀敌。

这使得战争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铁器的广泛使用,使农业生产效率提高,释放了更多劳动力投入战争,这与春秋时期有限的青铜武器生产形成了鲜明对比。

春秋时期的战争之所以较为“文明”,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密不可分。

由于青铜的产量有限,战争必须快速解决,以避免长期消耗。

而农业依赖大量人力,也使得战争人员规模受限,战斗主要在贵族之间展开。

战国时期则截然不同。

铁器的普及推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解放了更多劳动力,使得大规模、长期的战争成为可能。

各国不再满足于削弱敌国,而是试图彻底消灭对方以获得土地和资源。

这也解释了为何战国时期的战争更加残酷无情。

03

春秋与战国虽然同属东周时期,但两者的战争特点和社会背景截然不同。

春秋时期是文明竞技的时代,战争是国家间威德的较量。

而战国则是强者争霸的时代,战争变成了生死存亡的残酷斗争。

这两个时期的差异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展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对战争形态的深远影响。


历史崔
历史崔,介绍历史人物的原创自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