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译文:当初,智宣子打算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为好。智瑶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而他不如人的地方只有一点。他的胡须漂亮,身材高大,这是他的贤能之处;擅长射箭、驾车,体力充沛,这是他的贤能之处;各种技艺都很精通,这是他的贤能之处;能写善辩,聪慧过人,这是他的贤能之处;刚毅果敢,这是他的贤能之处。虽然有这五项贤能,但他非常不仁厚。他凭借这五项贤能去欺压他人,而且以不仁厚的手段行事,谁能容忍他呢?如果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氏宗族必定会灭亡。”智宣子不听从他的劝告,智果便向太史请求从智氏家族分出,另立一族为辅氏。
智瑶的故事为什么要单独搬出来,史书上一而再再而三的说这个事,主要是智宣子立智瑶为继承人有几个非常典型的特点:
1、智瑶不是嫡长子,至少不是长子,智宣子生的大儿子是智果推荐的智宵。
周朝是明确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翻开西周两百多年的历史,只有一个周孝王在特殊时期作为天子的弟弟,继承大统,但是到了东周一切都变了,诸侯轮流替天子做主,天子也失去了往日的霸气,伦理道德的破坏,大家族之间选择继承人不再只挑选嫡长子。
2、选择继承人到底是看重才华还是看重德行。
不能因为智瑶输了最后的战争,被赵魏韩三家给灭了,就否定他的能力。
其实智瑶这个人他很会打仗,军事天赋满分。
《左传》记载,智瑶数次出战,没输过:
这足以证明他在军事指挥和作战方面有着卓越的能力。
例如,他曾经率领军队与齐国作战,作战前,智瑶带着卫士去看齐国的大营时,马惊了,竟拉着战车向齐军大营奔去。御者手足无措,想要强行拉马,智瑶非常镇定,告诉他不用害怕,让马自己跑。结果智瑶的战车沿着齐军大营跑了一圈,齐国人以为这是智瑶的计策,竟不敢出营。
第二天再战,智瑶身先士卒,大胜齐军。
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智瑶的临危不惧和勇猛果敢,以及在战场上能够把握战机取得胜利的能力。
而且智瑶政治手腕强硬。
当时晋国实行六卿制度,六大家族共同执掌朝政。智瑶上台后,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取代赵氏(赵简子死后其子赵勿恤继位)成为执政。
这表明智瑶在政治斗争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掌控力,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脱颖而出,带领智氏家族在晋国的政治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使智氏家族的势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地盘扩大、财力增厚、人才增多,对其他三大家族形成压制,俨然晋国的无冕之王。
最重要的是,智瑶这个人非常符合当时的主流审美。
即“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
也就是说智瑶长得帅,精通骑射,才能和技艺双全,能言善辩,坚毅果敢。
这些个人优点使他在当时的贵族阶层中脱颖而出,具备成为家族领导者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养,也为他在政治、军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所以你是家主智宣子,要你选继承人,会不会优先考虑智瑶?
还是选智瑶?
看看结果。
在智瑶执政期间,智氏曾向赵氏索要土地,有说法称智宵曾代表智氏参与其中,但最终没有成功,这导致智瑶对赵氏发动战争。在晋阳之战中,智瑶率领韩氏、魏氏攻打赵氏,但后来韩、魏两家临阵反水,与赵氏联合反过来攻打智瑶,最终智瑶惨败,智氏家族被灭。
所以,选择能力强的做继承人错了吗?
比如秦孝公,比如李二李世民,比如明成祖朱棣。
这些都很成功,那智瑶和他们相比,差在哪里呢,怎么就把自己的家族也给坑了呢?
比他能力强一点,梦想大一点,还和他像一点的,就只有隋炀帝杨广。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最初立长子杨勇为太子,但杨广通过各种手段,表现出自己的“贤能”,最终使杨坚废杨勇而立杨广。杨广即位后,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导致民不聊生,各地起义不断,最终隋朝灭亡。
智果认为是智瑶不仁。
在我看来,是因为他太成功了,缺少挫折教育,盲目自信,导致的失败。
智瑶从出生起就处于优越的环境中,一路顺风顺水,几乎没有经历过重大的挫折和失败。
这种缺乏挫折的经历使得他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也不懂得在遇到困难和反对时应该如何调整策略。
智瑶有帅气的外表、高明的骑术、多才多艺、能文善辩、坚毅果敢等优点,其所在的智氏家族也是晋国最强大的家族。这些优势让智瑶自视甚高,认为其他家族都不如自己,从而产生了自大的心理。
他在晋国的政治舞台上,屡屡以强大的武力欺负韩、魏、赵三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再加上智氏家族长期处于晋国的统治核心,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和资源。
这种家族地位的优越感也传递给了智瑶,让他认为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掌控一切,而忽视了其他家族的感受和潜在的威胁。
他向韩、魏、赵三家索要土地,这种霸道的行为引起了其他家族的不满和反抗,但智瑶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仍然我行我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