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失败让“成王败寇”成为中国人内心的一种深刻认知,也使人们在追逐成功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了“不择手段”和无尊严的生活方式。
项羽的性格和心理反映出典型的“英雄人格”。
英雄们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特质:他们重视道义,珍视尊严,充满自信,不愿恃强凌弱,乐于保护弱小,性格直率坦荡。
项羽出身于楚国名将世家,代表了一种贵族精神。真正的贵族精神并不在于炫耀财富和地位,而在于珍视自身高贵的人格。
这种精神并非功利的生活态度,而是一种对高尚人格的信仰。
虽然今天“高尚”一词逐渐演变为财富的象征,但在本文中,我使用的是其本意。
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精神依然得以保留。
孔子赞美“君子”,贬斥“小人”。他认为,成为君子不应出于功利目的,否则只会造就伪君子。
君子本质上是贵族,而“小人”则指下层民众。
因此,君子精神实际上就是贵族精神的体现,而英雄人格则是贵族精神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秦朝的暴政引发了各地义军的反抗。作为楚军大将,项羽在赵军被秦军围困时,面对楚军统帅宋义的不救决策表示愤怒。
宋义希望通过不干涉让赵秦互斗,自己坐收渔翁之利,并且在送儿子赴齐国担任大使时大摆宴席。
项羽对此极为不满,他认为宋义缺乏仁爱之心,最终斩杀宋义,亲自率军援赵。
从战略角度看,宋义的策略或许有其道理,但在精神层面上,宋义的决策缺乏贵族精神。项羽的不满主要源自宋义“不体恤士兵而殉其私”的态度,即在仁爱方面的缺失。
在战争中,仁爱未必有利于胜利,但项羽视其为不可或缺的原则,这是更人性的原则,是对仁爱和正义的坚持。
在援赵之战中,其他盟军作壁上观,希望坐享其成,而项羽率领楚军勇敢参战,以一当十击败秦军。
在军事上,这或许并非最佳策略,但在心理层面,这种贵族精神和勇敢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鸿门宴上,项羽不愿杀死示弱的潜在对手刘邦,放其生路。在他看来,如果没有道义上的正当理由,仅为铲除对手而杀人是不可取的。
这与法治社会中的法律原则相似:没有法律证据,即使明知某人有罪,也不能将其投入监狱,这是原则。
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项羽怜悯百姓的疾苦,提议两人单挑决胜,以避免继续让天下百姓受苦。
因此,即便是刘邦的部下也承认“项羽仁而爱人”。
项羽最终选择自杀而非逃亡,这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尊严和骄傲。
相比之下,中国历史后续朝代中,所谓的“谦虚”取代了骄傲,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弃尊严以求生存。
项羽的战争方式遵循了传统的“费厄泼赖”原则,而刘邦则不择手段。在这样的较量中,刘邦获胜。
这让我联想到欧洲殖民者初次踏上美洲大陆时发生的一场战斗:
一个白人在危急时刻被印第安人逼近,印第安人本可轻易杀死他,却仅用木棍轻点其头后离去。然而,白人并不遵循这种规则,转身开枪击毙了印第安人。
项羽就像这个印第安人,遵循传统的战争规则。
在一个更健康的社会中,战争通常是有规则的。现代社会也有战争规则,如不可使用生物或化学武器,不可杀害平民,不可虐待战俘等。
这些规则有助于防止战争变得更加堕落,也有助于保持人性。
转向现代“商战”,我们可以看到无规则商战的后果。
曾经的无规则商战导致商家互相欺骗、拖欠账款、不讲信用。
虽然某些商人从中获利,但整体商业环境却因此恶化。
如今,许多商家正面临“信用危机”,呼唤商界的“游戏规则”,因为他们意识到无规则的战争从长远来看是有害的。
刘邦的胜利对中国人格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刘邦成为崇拜的对象,人们学会了抛弃道德,放弃尊严。
这种在成功路上暂时放弃尊严的人,成功后往往会通过侮辱他人来获得补偿,这是一种心理病态表现。
项羽所代表的贵族精神逐渐消亡,这是中华民族刚勇血性失落的开始。
秦始皇统一中国,代表了功利主义的时代精神,而项羽的分封制度则是旧文化的回光返照。
项羽的失败意味着功利主义的胜利,而他所代表的精神的逝去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项羽之死由一位女子写下最美的挽歌。
在男人们嘲笑项羽不懂政治时,词人李清照却理解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尊严与骄傲。
或许,这并非偶然,因为在精神上久已被阉割的中国男性中,如项羽般具有男儿豪气者已寥寥无几。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