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和管仲:一场关乎齐国命运的对话,什么样的人才老板会喜欢

文化   2024-11-06 22:47   浙江  

如果你是老板,想要找个下属帮你守住江山,你会找怎么样的?

这是齐桓公见管仲的最后一面时,问管仲的问题。

当时管仲70来岁,感觉自己快不行了,齐桓公就连夜去他家聊聊国家大事,咨询谁可以在管仲之后担任国相的问题。

齐桓公就问:老兄弟,你说下一任国相谁来当啊?

管仲是谁,那是辅佐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主的大功臣,他的经济政治军事改革都非常成功,帮助齐桓公解决了很多国家发展的大问题。

管仲就让齐桓公说说,自己有没有中意的,毕竟你才是老大,得听你的。

齐桓公就想,管仲和鲍叔牙关系最好,就问管仲:鲍叔牙怎么样?

没想到管仲第一时间就反对,认为“鲍叔牙爱憎过于分明”。

他向齐桓公解释,鲍叔牙是个君子,道德高尚,能力出众。但他把善恶分得太清楚,见到别人的缺点会终身不忘,这样的性格不太适合担任统筹管理性的岗位,除非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否则不能让他为相。

这种性格用于律己,固然是长处,可若用于责人,就会成为问题。

宰相,是要管理整个国家的人,需要中正平和,要能团结各方力量,为国家大事谋篇布局。

《史记》中有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相国之位,责任重大,不是仅凭一腔热血和鲜明的爱憎就能胜任的。

鲍叔牙不容瑕疵,若他上台,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将那些他看不惯的人彻底从朝堂清除。

这样一来,朝堂之上必然会形成明显的对立。

《左传》里记载了无数因朝堂党争而导致国家衰败的例子,如晋国的骊姬之乱,因晋献公宠信骊姬,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上位,陷害太子申生等其他公子,导致晋国朝堂大乱,国力衰退。

齐国若也因新相国的极端行事而陷入党争,那后果不堪设想。

鲍叔牙不行,齐桓公又问:大将隰朋能不能胜任?

管仲觉得这个人不错,非常适合。

隰朋有远大眼光且能虚心下问。

他既能记识上世贤人并效法,又能不耻下问,还会自愧其德行不如黄帝,且怜惜不如自己的人。

他对于国政、事务和别人,都能做到该打听的才打听,需要了解的才了解,应该关注的才关注。

唯一的问题是啥,管仲看出来隰朋这个人身上有暗疾,估计也没几年活头了。

这好像也不行,总不能找个国相,天天请病假吧。

鲍叔牙、隰朋都不行,那就再换一个。

这次齐桓公直接讲了仨,问竖刁、开方和易牙,这三个怎么样,能不能胜任国相?

这三人在齐桓公身边多年,任劳任怨,也出过一些看似不错的主意,在齐桓公看来,他们或许有成为相国的潜力。

管仲却把这三人,都给否了。

他觉得开方这个人,原本是卫国公子,有机会继承国君之位,却放弃了,就愿意来到齐国为臣,他有什么目的?

更关键的是,开方的父母去世的时候,他都不回去奔丧。

古往今来,人情之亲莫过于父母,《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管仲给他的总结就是:一个连父母都不亲的人,怎么可能真心亲附国君呢?这样的人若掌握大权,谁能保证他会为齐国利益着想?

再看下一个易牙。

当年齐桓公不过是开了个玩笑,说想尝尝人肉的滋味,易牙竟回去把自己3岁的儿子杀掉,做成蒸肉献给齐桓公。

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是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而易牙却能做出如此残忍之事,他连最基本的人性都丧失了,连儿女都不亲,又怎么会真正亲附国君呢?

管仲认为,易牙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正常的道德范畴,这种人若是成为相国,齐国必将陷入道德沦丧的深渊。

最后只剩下竖刁了。

当年竖刁为了能够进宫,竟然亲手把自己阉割成太监。人情之重莫过于自身,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还能爱谁呢?

管仲认为,竖刁这样极端的行为背后,隐藏的是对权力的极度渴望,这种欲望一旦失控,齐国朝堂必将大乱。

如果你是齐桓公,你是大老板,你选他们中的哪一个。

一个呢爱恨分明不懂变通,一个呢身体不好随时会请假,另外三个呢没什么真本事,似乎更擅长拍马屁。

怎么选?

齐桓公先选了能胜任的隰朋,只是旧疾发作,不出一月就病死在国相任上。

隰朋去世后,齐桓公再选鲍叔牙担任国相。

鲍叔牙在任期间,由于精力和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未能使齐国国政有明显的好转。而且他与齐桓公在用人等方面存在分歧,在治理国家上受到诸多阻碍。

因为劝谏齐桓公不要重新召回易牙、竖刁、开方三人不成,心中忧郁无法排解,抑郁发病而死。他的任期可能也就几个月到一年左右。

前二名都没了,齐桓公就把国政大权交给了易牙、竖刁、开方三人。

靠拍马屁上位的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担心有真本事的人来抢走他们的位置。

所以这三人得势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对于不顺从他们或者可能威胁到他们地位的大臣,毫不留情地进行打压。

凡是与他们意见相悖、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不是被罢官免职,就是惨遭杀害。

这使得齐国朝堂之上人心惶惶,正直之士不敢发声,而那些趋炎附势之徒则纷纷依附于他们,导致朝廷内部乌烟瘴气,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例如,在齐桓公病重时,竖刁在宫中命人斩杀了上百名反对立公子诡为继承人的官员,使得朝廷的正常秩序被打乱,国家的治理体系无法正常运转。

他们在朝中广结党羽,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通过给予好处、封官许愿等手段,拉拢了一批官员为他们效力。

齐桓公病重后,易牙、竖刁、开方与长卫姬串通一气,密谋立公子诡为继承人。但其他公子并不甘心,纷纷起兵争夺国君之位。

于是,诸公子和公子诡、竖刁等人在王宫僵持对峙了60多天,宫殿沦为战场。这种权力争夺使得齐国陷入了长期的内乱和动荡之中,国家的实力和凝聚力被大大削弱。

其实回过头来看,竖刁、开方和易牙三人,他们的行为在道德层面是极其恶劣的,但他们却能在齐桓公身边多年,这反映出了什么?

是齐桓公的失察,还是他们善于伪装?

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那些奸佞之臣往往善于迎合君主,获取信任,然后在背后为非作歹。

比如唐朝的李林甫,他口蜜腹剑,表面上对唐玄宗忠心耿耿,实际上却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导致唐朝政治日益腐败,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

齐国在管仲之后的这段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的复杂交织。

它提醒我们,在研究历史时,不能简单地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评判,而要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同时,它也让我们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在选拔人才、管理团队等方面,应该如何避免类似的问题,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稳定和繁荣。

齐国朝堂上的这场关于相国之选的风波,远不止是几个人的故事,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需要细细品味,从中找到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智慧。


历史崔
历史崔,介绍历史人物的原创自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