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鹭》
一、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1.下面的词语概括画线部分的意思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恰到好处 B.美中不足 C.配合精巧 D.不长不短
2.这句话从白鹭的( )和( )两个方面写出了白鹭的外形之美,突出了作者对白鹭的( )。
二、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且具有生命了。
1.这些段落描绘了哪三幅优美的画面?( )( )( )
2.下列对选文第3自然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白鹭低飞是在乡居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的情景。
B.“恩惠”指的是白鹭低飞给乡居生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C.白鹭低飞在作者眼里是清澄的形象化,画面清纯美丽,这是作者情感的流露。
D.从这个自然段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白鹭带给人们这种美的享受的感激之情。
三、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2.《落花生》
一、本文作者是( ),课文围绕( )依次写了( )、( )、( )、( )等内容,其中重点写的是( )的情景。作者姐落花生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 。这种写法叫作( )
二、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1.用小标题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
2.选文中,父亲把花生和( )、( )、( )作对比,揭示了花生( )填序号,多选)的可贵品质。A.朴实无华B.渺小卑微C.默默无闻D.不计名利
3.读画划线句子,完成练习。
(1)联系上下文可知,“体面”一词在句中的意思是( )。
(2)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有( )(多选)
A.人不能讲体面,只能做对他人有用的人。
B.人不能一味追求体面,而更应该注重自己对社会的贡献。
C.这句话体现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请你从下列事物中任选一个,照样子,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写这个事物的优秀品质。
竹子 梅花 蜜蜂 路灯
例:梅花没有牡丹之堂皇,没有荷花之耀眼,也没有昙花之珍贵,但却拥有坚韧不拔的傲然品质。它让我想起了---------
3.《桂花雨》
一、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②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①句中,最能体现桂花香气四溢的四字词语( ),这里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2.对这两句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句强调香气蔓延的范围广,②句强调香气持续的时间长。
B.两个“浸”字把无形的花香写得可感可触,对桂花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蕴于其中。
C.这两句话说明桂花的香已不受四季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D.故乡全年都有桂花开放,花香无时无处不在,已沁入人们的生活。
二、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给这个文段拟个小标题: ( )
2.文段中的“缠”字写出了“我”想摇桂花时( )的心情,“喊”字写出了“我”摇桂花时( )的心情。
3.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这样说的原因是( )
A.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香气的确胜过了杭州小山上的桂花的香气。
B.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充盈母亲生活的全部空间,这香气里有亲情,有乡情,有回忆。
C.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是自家栽的,是供自家用的;杭州小山上的桂花是供大家观赏的。
4.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下列关于这句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这句话中的“又”字说明经过母亲的提醒,“我”才想起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桂花茶、桂花糕以及故乡的每一个乡亲。
B.这句话传递出“我”对故乡及故乡桂花的深深怀念。
5.《搭石》
一、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这几句话描写的是( )的情景,写出了( )美和( )美。
2.画线的句子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 )”这个词让人似乎听到了轻快的节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让人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 )
3.选文列举了( )、( )这两个事例,突出了山里人( )、( )的美好品质。
二、“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它们”指的是( ),“美好的情感”指的是( )。
2.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
三、说说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哪里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6.《将相和》
一、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壁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1.“这情形”指的是( )
2.“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是蔺相如故意( )的,其实是为了巧妙地( )
3.读了画横线的句子,我想到了一个八字成语“( )”。
4.从选文描写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 )的人。
二、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面。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①秦王很生气,拒绝了。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②秦王左右的卫士想杀了蔺相如,但蔺相如怒目圆睁,厉声呵斥,卫士竟不敢上前。秦王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1.快速读完选文后,我知道选文主要写了( )的故事。
2.下面阅读语段的方法对提高阅读速度没有帮助的一项是( )
A.阅读时要尽可能扩大视域。如读句②时,可以忽略逗号,眼睛直接扫过一整句话。
B.在阅读时,要边读边思考,概括句段主要内容。如读句①时,就可以概括为“秦王两次拒绝为赵王击缶”。
C.对“渑池、缶、瑟”等词不理解,但不影响理解选文内容,就不用管它们,继续读下去。
D.读到“怒目圆睁”一词时,觉得它对理解蔺相如的形象非常有帮助,就先停下来,联系上下文反复品读。
3.画线的句子是对蔺相如的( )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要求秦王击缶的态度( )。
4.蔺相如为什么要逼秦王击缶?
5.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课文通过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 )”、“( )”、“( )”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 )的可贵品质 ,也赞扬了廉颇( )的精神。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一、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人在奋力奔跑的时候,最大速度能够达到速度慢得多。结合所给的资料,选取一种44千米每小时。这个速度跟鸵鸟比起来差远了-- --鸵鸟奔跑的最大速度约72千米每小时。
1.这两句话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
2.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3.概括语句的意思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面的句子的意思。( )
二、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看!前面呼啸而过的东西是什么?跟它的速度一比,火箭就好像是静止的一样。那是流星体!流星体是太空中一种较小的天体。有的流星体运动的最大速度能达到25万千米每小时,是火箭运动最大速度的6倍多。
现在,你一定会认为流星体是人们所能见到的速度最快的物体。不过,还有比流星体运动速度快得多的东西,而且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按下手电筒的开关,立刻会出现一束光柱。光的速度是惊人的,大约是30万千米每秒,比流星体的速度要快几千倍!( )按照光速运动,我们一秒钟( )可以沿着地球赤道转7圈多,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1.这是一篇( )(文章体裁)。全文紧紧围绕“ (
) ”这一问题展开阐述。
2.请根据课文内容给下列事物的速度排序。(填序号)( )
①光 ②游隼 ③火箭 ④猎豹 ⑤人⑥流星体 ⑦鸵鸟 ⑧喷气式飞机
3.画波浪线的句子中,“难以置信”的意思是( ),句中的“多”字能去掉吗?为什么?
4.借助关键句能较快地理解文章内容,请找出这段话的关键句,画上横线。
5.填入选文中括号里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使······也······B.如果······就······
C.无论······都······D.不仅······还······
6.用“_”分别画出这两个自然段的关键句。
7.及时概括语句的意思,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阅读速度。选文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
8.选文第2自然段中加点词语“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9.画“~”的句子与下面的句子相比,哪一个的表达效果更好?说说你的看法。
看!前面呼啸而过的东西是流星体。它的速度比火箭快多了!
8.《冀中的地道战》
一、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 )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作厕所。( )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 )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1.下面对选文提出的问题中,对提高阅读速度帮助不大的一项是()
A.地道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特点?B.纺车长什么样子?
C.人藏在地道里为什么既不气闷,又不嫌暗呢?D.人们在地道里是怎样生活的?
2.读了选文,借助“( )、( )、( )”等关键词,我知道了地道里面的构造。
3.我们可以通过概括语句的主要意思来理解地道的特点。读选文中画“_”的三个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分别体现了地道怎样的特点?选一选,把序号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A.功能齐全B.较为舒适C.隐蔽性强
4.结合选文内容可知,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地道中有用木料撑住洞顶的大洞,大洞既牢靠又能直接隔成许多小洞。
B.地道里最大的洞可以容纳二百多人。
C.从地道巧妙的设计中可以感受到冀中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二、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1. 抓住关键词句能帮助我们提高阅读速度。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 ),意思是( ),从关键词可以看出这句话主要是说( ).
4.“横”“竖”“直”“弯”表明地道( ),“家家相连,村村相通”表明地道的( )。A.式样多 B.范围广 C.数量多
三、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作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1.片段借助( )、( )、( )等关键词介绍了地道里面的构造。看到这样的构造,我不由得想说:( )
2、我们可以通过概括语句主要意思,了解地道的特点,从画横线的三个句子,可以看出地道具有( )的特点。
A.功能齐全 B.较为舒适 C.隐蔽性强
(3)这段话在介绍地道舒适、功能齐全时采用了( )、( )
等说明方法。
四、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9.《猎人海力布》
一、填空
课文写了海力布( )和( )这两件事。
二、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①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他急忙跑回家对大家说:“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大家听了感到很奇怪,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搬家呢?尽管海力布焦急地催促大家,可是谁也不相信他。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说:“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有个老人对海力布说:“海力布,你是我们的好邻居,我们知道你从来不说谎话。可是今天你让我们搬家,你总得说清楚哇。咱们在这山下住了好几代啦,老老小小这么多人,搬家可不容易呀!”
②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他想到这里,就镇定地对大家说:“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你们看,鸟都飞走了。”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议论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海力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1.抓住故事要点是复述故事的前提,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第①段:
第②段:
2.默读画线的三处对海力布的语言描写,了解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品质。
(1)从这三处描写可以看出海力布的心情变化:( )→( )→( )。
(2)复述时可发挥想象,适当丰富故事的细节,请想象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时的心理活动:( )
(3)海力布这么着急,说明了他( );后来,海力布明知说出实情自己会变成石头,但他还是这样做了,可以看出他具有( )的精神。
3.作者为什么不让海力布直接把真相告诉乡亲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间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更能吸引人。
B.用乡亲们的顽固、不听劝告,衬托海力布的品质高尚。
C.这样写更能展现海力布内心的挣扎,且矛盾的心理斗争后作出的选择更能打动人。
三、试着以海力布和乡亲的口吻,讲一讲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
四、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个简历。
10.《牛郎织女》
一、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一来是牛跟他亲密;二来呢,他想,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①他总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嫩嫩的青草;家里吃的干草,筛得一点儿土也没有。②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干净的水。③夏天天气热,就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就在山坡上晒太阳。④他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不沾一点儿草叶、土粒。⑤夏天,一把蒲扇不离手,把成群乱转的牛虻都赶跑了。⑥牛棚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干干净净的地方住,牛舒服,自己也舒服。
牛郎随口哼几支小曲儿,没人听他的,可是牛摇摇耳朵闭闭眼,好像听得挺有味儿。牛郎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出来,没人听他的,可是牛咧开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他的意思。他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牛,有时候跟它商量一些事。牛好像全了解,虽然没说话,可是眉开眼笑的,他也就满意了。自然,有时候他还觉得美中不足,要是牛能说话,把了解的和想说的都一五一十地说出来,那该多好呢。
1.选文第1自然段是围绕中心词“( )”来写的。
2.用简洁的文字依次概括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的意思。
①给牛吃最好的草 ② ③
④ ⑤ ⑥
3.选文为什么要具体写牛郎和老牛相处的情景?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表现牛郎的善良和质朴。
B.突出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的亲密与默契。
C.反衬牛郎的孤苦无依。
D.反衬哥哥嫂子对老牛的冷漠无情。
4.复述故事可以把一些简略的情节说得更具体。画线的句子描述得较简略,照样子,发挥想象写一写:牛郎会和老牛分享些什么?老牛又会有哪些表现呢?
13.《少年中国说》
一、1.《少年中国说》是( )朝末年( )所写的散文。
2.“少年中国”是指一个( )的国家,“中国少年”是指( )的青少年。
3.课文首先提出了“( )”的观点,然后用( )的手法,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最后用“美哉,( ),( )!壮哉,( ),( )!”直抒胸臆。
二、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1.结合资料可知,选文中的“乳虎”指的是( ),“百兽”指的是( )。
2.第1自然段用了一系列事物来描绘少年中国的前景,请补全思维导图。
①巨大声威②美好未来③冲天气势④突然崛起⑤发展无可限量⑥奋发有为⑦灿烂前程
事物:红日 ( ) ( ) 乳虎 ( ) ( ) 干将
象征: ⑦ ( ) ( ) ( ) ③ ( ) ( )
3.结合选文及背景资料,说说作者想要表达( )的思想感情。
5.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
6.课文诉说了中国人的强国梦想。百年来,在强国梦想的激励下,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人物,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请查阅资料,选择一位你最敬佩的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简单写一写他的贡献。
14.《圆明园的毁灭》
一、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圆明园的和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1.不可估量”的意思是( ),两个“不可估量”说明( )
3.这句话与( )相呼应,表达了作者( )之情。
二、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把描写游览圆明园感受的句子画上横线。
2.结合第三自然段,梳理圆明园景观的特点是:
(1)( ) (2)( )
3.作者花大量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目的是( )(多选)
A.展现圆明园丰富的景观,赞扬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B.运用反衬手法,将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侵略者的深重罪行。
C.表达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愤怒。
D.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在下面句子中填入合适的动词,并谈谈自己读后的体会。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 )北京,( )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 );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 )、( )。
我的体会:
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读句子,用横线画出句中表示时间的字词,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五、回顾课文2--4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圆明园的和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