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好久不见呀。随着九月开学季的到来,会社又迎来了一批新的读者,其中也许有一些人是第一次进入社会学专业学习,对于将要接触什么样的知识、拥有什么样的学习体验还处于比较懵懂迷茫的状态中。
因此,本期在看,编辑部邀请了7位小编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想法,用一首歌曲来描述他们对社会学的印象。这首歌,也许是词句最能代表他们在这一学科中的学习体验,也许是旋律陪伴他们度过了田野中最孤独迷茫的时光,又或许是曲调足够打动人心,鼓励他们苦中作乐、重寻自我......希望这些文字和音乐能帮助你进一步具象化对社会学的学科想象,写出属于你的独特经历。
现在,播放器交给你。
——阿蛋
“化名”
《小娟(化名)》
谭维维
2020
@野生:
社会学旁听生,一个关注性别问题的中文边缘人。
我可能无法清楚地锚定到位,自己是在什么意义上被“社会学”的意识锤打过眼睛和心灵。可能算得上存在某种内质的契合,可能又称得上是一种并不算遥远的呼唤——名字,或者没有名字的。
似乎是从荒石打山的磨磨声开始,我与性别的社会学相识于漫无边际的互联网田野。开始于一次并不算有意识的“难搞”,然后逐渐找到一块敲门砖一样地摸着不同的石头试图渡河。形容自己是一条没有连续性的缎带,fluidity,mer,来自无定处的一湍没有名字的水流——是我。而当“我”又站在远处捧起一掬来饮,一时将会意识到,我从来都和它血水与共。
@甲壳虫一号机:歌曲中的鼓点与和声非常有能量感!隐去姓名,却让我们紧密地站在一起。
@山本木子:《3811》,很有力量的一张专辑!
“空帆船”
《猎户星座》
朴树
2017
@水天清:
社会学练习时长3年,本科生活多磨难。
我本科主要是用定性方法来做社会学的,其实主要是访谈和观察。它的好处是要求你进入实际生活的不同场景,这样才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和观察。所以,定性的社会学有点像对生活进行理解和诠释的学问。当我在寝室写下这篇稿子时,我还能想起这些场景:在一个城中村的访谈之后,受访者请我和同学们进门吃饭;在另一个村庄的老年食堂,一个老奶奶向我讲述她对党的信念和她为之的行动;在上海市的一个社区,我作为志愿者参与小区业主维权行动的观察,等等。什么是生活?我觉得这些场景中具体的、行动着的人就是生活。那什么是社会学呢?对这些场景给予一点理解就是社会学的工作。就像这首歌里唱的:“金山银山、繁华云烟、温柔之夜,我什么也不带走”,当我们在做访谈、在观察的时候,我们就在经历不同的生活;但当一切结束,我们什么也带不走,我们不能改变这个结构,也很难(而且往往不能)对他人的生活有什么改变,最后我们能带走的只有对生活的理解。它们最终成为论文上的见解,因此好的论文也必定是真诚的写作。当然,本科生活多磨难。亦如歌词所言:“我爱这艰难又拼尽了全力的每一天,我会怀念所有的这些曲折”,尽量乐观地面对生活,或许也是这个学科的学生应该学会的本领。
@甲壳虫一号机:水天清的叙述让田野经历一下子变得具象了起来,而我也深以为然这句:“尽量乐观地面对生活,或许也是这个学科的学生应该学会的本领”。相信新读者们看到了你的文字,会更加期待走进具体的场景当中~
@晓山云:“那只有我自己知道的快乐”——阅读喜欢领域的文章著作、在田野和文献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思考,我在社会学、人类学的学习中收获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满足感绝不是其他任何事物可以替代的。
“采石”
《冀西南林路行》
万能青年旅店
2020
@阿蛋:
社会学练习时长五年,本硕都是这个专业,但还没学明白。
不论是阅读文献还是做田野,我总是显得相当愚钝。我本科读到的第一本专著是史蒂夫·布鲁斯的《社会学的意识》,书里从社会学的地位、社会的结构,讨论到社会学的研究者与被观察者。
学习社会学五年之于我,是一种“复杂的漫游”。社会对我来说,从一只外形庞大、轮廓清晰的巨兽,溶解成形态各异的关系网络与错综复杂的事件世界,它变得无处不在又无处可寻,犹如千座山峰融化成了混沌难分的水泥与云团,让我深陷于宏观视野的无力感中。生活世界如同险峻起伏的山峦,而理论与思考是开凿磐石之槌,或许就样默默捶打,总有豁然开朗的一天。以此曲送给社会学。
@林猩:还得是万青啊,就是希望社会学可别“山峰化水泥”。
@甲壳虫一号机:唔-唔-唔-呜呜呜——
@胡吉诃德: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第一本专著就这么硬核,应该会对社会学的坚硬有深刻印象吧hhh
@见曜:和蛋蛋心有灵犀选了同一首歌!「冀西南林路行」这张专辑发行的时候正好是我学社会学的第一个学期,那时候就是学些理论,然后快乐地沉浸在话语的编织中,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卑微和困惑”。我是在写本科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才逐渐地发现了自己的生命轨迹如何和我正在做的研究有些许的联系,对我来说这是学下去的重要的动力。现在在选题的时候我总是跟自己说去做些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做些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唉,感觉更难了!默默念“崭新万物,正上升幻灭如明星,我却乌云遮目”十遍。
@阿蛋:回复见曜:能够找到学下去的动力真的很重要~我在探索研究领域的过程中,也总是不断陷入“迷茫-领悟-迷茫”的循环中,但回过头去看自己来时的路,我们已经走得很远啦!
“都市背包客”
《午夜列车上的告别》
Lu1/Cee
2016
@山本木子:
社会学旁观者,在城乡中努力寻找自己的支点。
不知道有多少农村籍的大学生,读大学是他们第一次走进城市。《都市背包客》这首歌意外地很契合我在还没读大学时对于都市工作生活的想象,也很契合我毕业时在高校这个愈加内卷的小社会中感受到的迷茫和难堪。初看费孝通先生《文字下乡》中写的城里人和乡下人的互不理解,觉得字字珠玑。但落到自身,作为从乡村中走出来的大学生,发现周围是融不进的都市,也是回不去的乡村。在这样的困顿之中,社会学给予了我观察自身环境的视角,脱离开个人的感性情绪,试图更理性地从理论书本、田野观察或社会实践中寻找到社会的运行规则,以及不同的人的应对策略和动机意图,企图能让自己也找到一条路活得更从容坦荡。我觉得不管是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还是对社会学感兴趣的学生,肯定都是喜欢观察人、观察社会,甚至不少是对各种社会边缘群体都有自己想表达、想理解的东西的。
关于研究方法,我想说下自己的经历。我在马院和传播系上过两次社会学概论课,本硕加起来上了3次社会学研究方法课程,学了不少于4次SPSS。质性还是量化,可能是每个社会学学生都会面临的抉择。大二时做课程作业,我曾在一个城乡结合部的社区访谈已婚女性的生育意愿,访谈对象在说她的故事,我在一旁背过身哭得泪流不止,最后完全是队友在推进访谈。那次经历让我感受到自己其实不适合做家庭、性别、婚姻、城乡相关的方向,也不适合做这个方向的田野。把自己作为方法,有利有弊。
@甲壳虫一号机:这个世界上有这样好的倾听者,也是一种幸福呀!
“电梯”
专辑名:《00:00》
乐队名/歌手名:郁可唯
发行时间:2016
@niliac:
社会学练习时长四年,刚离开新手村开始打副本的小兵
刚刚开启研究生生活,感觉到走出新手村之后的广阔地图,即将踏上追求财宝的道路,但是却发现正站在无数的分岔口上。本科的调研过程中,能够实际看到一个个数据和星号背后的人们,但最终的调研报告却不是传记或小说,广泛的体验和经历从具体的问题出发,又回到最终问题的分析,就像这首歌的歌词描绘的那样,我们在电梯上,乘电梯的人来来往往,我们感受、观察、思考着人生百态,但最终还是独自一人抵达自己的楼层。
当电梯带我进入新的楼层,我不禁开始回想选择并继续学习社会学的初心,实际上目标并不是电梯最终抵达的位置,而是坐电梯过程中看到的风景。是的,这当然是个观光电梯,无论是窗外的景色还是来来往往的人们,都是我所经历和体验到的风景。而继续学习的过程,这样的景色和路过的人只会越来越多,也许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面临许多的岔路口,也会陷入许多次迷茫,但没关系,无论怎样行走,都会有更多的新际遇,希望大家都能欣赏到自己沿途的风景!
@胡吉诃德:让人想到乌尔里希·贝克把20世纪80年代狂欢中的德国社会概括为“电梯社会”,看来电梯是一个现代社会里很容易引发“社会学之思”的场景呢~
@甲壳虫一号机:过去所理解的事物,随着观察视角的变化,也会逐渐呈现出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样貌~
“This is me”
《The Greatest Showman 》
Keala Settle
2017
@一闪一闪两斤斤:
社会学练习时长五年+理论看不明白研究做不出来的研究牲一枚
我从小就是一个相当执拗的人,很多事都是需要“消化”很久才能接受并做出一些改变。初入社会学我便遇到了很多shock:艰涩难懂但是进一步思考又有些道理的理论;在科学和人文中摇摆不定的研究方法;力求改变社会却发现真实社会的复杂和变幻莫测,这些常常让我感觉力不从心。大二时听从同系一个同学的点拨,开始学习量化、进入社区开始访谈,从理论课剥离出来让我感受到一阵短暂的轻松。后续的经验研究课程学习将社会一层层剥开展现在我面前,我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原来我就是“小镇做题家”、是父权社会下的“受害者”、是宏大叙事下被忽略的个体……
读研后我开始厌倦新学校老师照本宣科早就听过的课程,我几乎快忘记社会学曾带给我的那一瞬间的惊喜,在社会学“护佑”下的人也要习惯出发去外面看看。开始实习才发现,我已习惯于带着社会学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做人处事:遇到不能处理的工作难题仍能保持处事不惊的态度,跑不出**(统计学里的**显著)依然能淡定地寻求解决方案,在寻求实习顺利和学业进步的平衡中依旧能够坚持柏拉图的“认识你自己”。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社会也不是一直在进步,保持初心也不是易事,接纳全部完美or不完美的自己是社会学教会我最重要的人生一课。
@甲壳虫一号机:真正的知识是我们面对生活的能力。或许社会学不能直接告诉我们怎么与社会相处,但也正是它帮助我们培育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只有当文本与具体的情境碰撞,一切的反思才有它应产生的效果。
“临暗”
《临暗》
瓦窑坑乐队
2004
@胡吉诃德:
在社会学与人类学之间寻找/消解身份认同逡巡八年
社会学对我来说是一场返乡之旅。第一代大学生选专业全凭命运,我进入大学一开始学外语,后来参加一些新闻学朋友组织的读书会之后,对社会学萌发兴趣,转到社会学系求学。在社会学的结构视角中找到了重新定位自己的一种方式,也渐渐接受自己与周遭世界是如此这般的关联。
“今捱都市打拚/爱学开基祖/暮麻,一个人/行中山路/輐中正路/论万盏火照毋光/脚下介路/人来人去算毋利/冇人好问/食饱喂冇”
在我老家,人们见面第一句都是问候“吃冇?”起初我不太能理解为什么形成这样的问候对方吃饭没的打招呼方式,学习社会学和人类学之后,渐渐意识到,一个地方社会的诸多“地方性”都藏在这些日常互动的细节里。传统农业时代,家乡人耕田打谷,一日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劳作,所以人们相互见面时,也基本是在吃饭前后。所以询问对方“食冇”成为一种取代“好不好”“你好”之类的问候方式。
听到林生祥在这首《临暗》中把自己称作“爱学开基祖”,并且描述一位在每一临暗时刻在都市寂寞的街道上想到再无人问起“食饱喂冇”的孤独漫游者,总让我代入自己的身份,我在何时拥抱它,又在不断拆解的过程,就是社会学和人类学给我重寻自我最宝贵的机遇。
@山本木子:哇!同好啊!个人超喜欢《临暗》这张专辑,很市井气!原来问候对方吃饭没这样的招呼方式可以这样解释溯源。很喜欢这张专辑中的《头路》(普通话应该是“工作”的意思?),歌词中“天光吭床本本磨豆腐”,让人联想到川渝这边家长骂自家孩子写作业慢是在“磨洋工”哈哈哈哈。歌词虽然是在讲工作的艰辛,但是曲调却很跳跃活泼,颇有苦中作乐、游戏人间的画面感,总能在单调的生活中透过这首歌感受到生活的烟火气不总在生活的环境还在人的心气。
@甲壳虫一号机:点开这首歌,结合胡老师的投稿,就好像在黄昏时分回到家里,看着窗前的尘埃在泼洒进屋的阳光里飞舞,而玻璃窗外是街边的商户,用熟悉的乡音叫卖晚市熟食,让形色匆匆的路人停下脚步。
〇封面图为动画电影《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剧照,导演汤浅政明,2017年上映。
〇编辑:阿蛋
〇排版:nili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