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元双:月圆瓦灯情|中秋乡愁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未至七时,老家群聊便已热闹非凡,满载“烧瓦灯”的视频与图片。我虽身处于遥远的西藏,但那高耸的瓦炉、炽热的火焰、以及村民们洋溢的兴奋之情,却如一股暖流,穿越千山万水,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亲切与熟悉,将我的思绪带回了那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烧瓦灯,这一江南中秋的传统习俗,承载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与节日的喜庆。瓦灯的制作,往往需提前半天精心筹备。选址于村中的晒谷场,那里空旷开阔,便于烧火与观赏。红石堆砌成基座,预留火口,便于添柴加薪。随后,一片片瓦片被巧妙地垒叠起来,逐渐收缩,最终形成一个高约一米五至两米的圆锥形瓦灯。
夕阳西下,村里的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聚集在一起,分工合作,忙得不亦乐乎。大一些的孩子负责捡拾柴火,小一些的则去邻里间借取煤油。那时,物质虽匮乏,但村民们却格外慷慨,一见孩子们前来讨要,便主动拿出家中紧缺的煤油与柴火。孩子们满载而归,心中充满了喜悦与期待,纷纷奔向那即将点燃的瓦灯。
夜幕降临,烧火开始了。一把把柴火被投入瓦灶之中,火焰熊熊燃烧,约莫半小时后,瓦片被烧得通红。此时,晒谷场上已聚集了众多村民,等候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只见一人高声喊道:“泼油了,请大家往后退!”随即,他一手提着油桶,一手握着大勺子,将满满的煤油泼向那烧红的瓦灯。顿时,火焰腾空而起,熊熊燃烧,窜出两三米高,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人们纷纷后退,同时惊呼连连。孩子们更是兴奋得大喊大叫,火光映照在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与喜悦。
火焰越高,寓意越美好,象征着家家户户风调雨顺、日子红红火火。烧瓦灯一直持续到深夜十一点,柴火烧尽,煤油泼完,人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去。次日清晨,我们仍会返回现场,只见余烟袅袅,仿佛还在回味着昨晚的欢乐。
如今,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已今非昔比。瓦房已被水泥楼房所取代,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小洋楼。然而,烧瓦灯的习俗却一直延续至今。只是瓦灯的材料已由瓦片变成了红砖,煤油换成了汽油,瓦灯也越来越高大,高达三米。孩子们也“失业”了,因为柴火和煤油也不再需要孩子们去借了,而是由村里统一采购。除此之外,还会燃放烟花,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大人和孩子们观看瓦灯的热情却从未消退。晒谷场上依然热闹非凡,像过年一样,大家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共度这美好的时光。
“月圆人团圆,瓦灯映乡愁。岁月虽流转,习俗永传流。”烧瓦灯,不仅仅是一项活动、一种传统文化习俗,更是村民们的一种精神寄托。那时物质虽简单匮乏,但快乐却如此纯粹。如今虽然物质丰富、快乐依旧,但那份童年的纯真与欢愉却再难寻觅。愿烧瓦灯这一传统习俗能够一直延续下去,让我们的后代也能感受到这份浓厚的乡土气息与节日的喜悦。
(写于2024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