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特辑】如鲠在喉,难受我也!

学术   2025-02-04 12:06   辽宁  

点击上面文字添加关注!推荐指数★★★★★



欢喜过大年

如鲠在喉

  难受我也!



新春特辑

 春节正是阖家团圆之时,鱼是饭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之一,俗话说“无鱼不成席”,自古以来鱼在人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是健康和营养的代名词。很多人喜欢吃鱼,鱼,我所欲也,然而,鱼刺,非我所欲也。春节期间,杭州的陈女士在用晚餐时,边聊天边吃鱼,第一口鱼肉就囫囵下了肚,不慎被鱼刺卡喉,本能的地用吞饭团、喝醋等“土方法”顺下去,却令鱼刺越陷越深,鱼刺紧挨颈部大血管!那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小编带你来一探究竟。


原来陈女士本能的经验告诉她,用吞饭团、喝醋的办法应该可以搞定,然而屡试不成功,依然如鲠在喉,此时陈女士的表情变得越来越凝固,喉咙越来越痛,吞也不是吐也不是,甚至出现了胸骨后疼痛。赶忙去附近医院就诊,CT报告提示:食管入口异物,刺破了左侧血管壁,紧邻左侧颈内静脉上缘以及左侧颈内动脉內缘。


大家觉得如何?小小鱼刺,竟想要我性命!


那你是否开始疑问为什么不能吞饭团、喝醋呢?从小到大爸爸妈妈都是让这样做的呀!分析一下那些你从小到大使用的方法靠谱吗?



大口吞饭团?

如果鱼刺比较长比较大,本来在较高较浅的位置,到耳鼻喉科取一下就解决了,吞咽食物也许可以将鱼刺吞下去,但更多的可能是将本来扎在咽部表浅粘膜上的鱼刺推入深部的组织内,引起局部粘膜肿胀,甚至出血、感染,增加取鱼刺的难度。

严重的,鱼刺到了比较深的食道的中下段,就和主动脉非常靠近了,到那个时候谁也不知道这个鱼刺是不是刺到主动脉了,医生是不会贸然拔的,如果发生大出血,随时会丢命,此时需要开胸手术取鱼刺。


喝醋软化鱼刺

醋属于酸性食物,大多数人都认为醋可以软化鱼刺,但鱼刺需要在浓醋里浸泡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起到软化的作用。

平时家用的普通食用醋是不能软化鱼刺的,喝下去的醋只能在喉部停留极短的时间,如果醋的浓度太大会灼伤口腔、咽喉和食道粘膜。


立即用手抠

鱼刺多数比较细小,很难徒手取出,用手抠容易引起反胃呕吐或者损伤咽喉部粘膜,形成局部血泡或大的溃疡,甚至将鱼刺推入更深的黏膜组织中。

希望大家能纠正错误的观念,否则因为一个小小的鱼刺开胸,太不值了!


随后陈女士听取值班医生的建议,立即赶往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接诊的孙医生接过她的CT片,发现陈女士的食道口横卡着一根S型的鱼刺,鱼刺一端刺破了左侧食管壁,且离颈部左侧大动脉很近,稍有不慎就有刺破血管引发大出血的风险。孙医生仔细评估了陈女士的病情,经过分析,他告诉陈女士,此鱼刺安全隐患极大,必须立马行急诊手术。





















在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后,凌晨,无影灯下,孙医生在全麻下为其施行了内镜辅助下超声引导下食管异物取出术,一根长约3厘米的S形鱼刺终于被顺利取出,超声探查食管周围组织血管未见明显损伤出血。

大部分人在卡鱼刺后,会立即前往医院求助,并且能在肉眼可见的扁桃体、舌根等咽喉处,用间接喉镜或视频喉镜下能顺利取出鱼刺,但往往有一部分患者选择上诉“土方法”,结果把鱼刺逼向更深的位置,那就自找麻烦了。那不小心卡鱼刺了应该如何处理呐?



首先要确认是否真的卡鱼刺了?

感觉卡了鱼刺后,立即停止进食,保持镇静,不要紧张,可吞咽唾液感受一下,有时进食速度过快,鱼刺会划伤黏膜,也会引起疼痛,造成卡鱼刺的假象。如果真的卡了鱼刺,吞咽时会有明显的刺痛感,并且刺痛持续存在,位置固定;当停止咽喉部活动后,疼痛将不明显。


确定卡鱼刺了如何处理

当确定卡了鱼刺后,尽量放松咽喉,减少吞咽,可试着使劲的咳嗽,将鱼刺咳出;在家人的帮助下用筷子或者勺子柄压住舌头的前半部,拿个手电筒仔细观察鱼刺卡住的部位,检查咽腔,如果发现鱼刺卡在口咽部(看得到的范围),可以尝试用镊子、筷子等工具小心拔出,切勿胡乱戳刺,以免损伤。

如果发现鱼刺卡的位置深、不好拔、看不到等情况不要抱有侥幸心理,鱼刺很难自行脱落,以免耽误时间,延误病情,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尽早前往耳鼻咽喉科就诊,进行检查,使用专用器械将鱼刺取出,必要时可行电子喉镜检查。



温馨提示:

取出鱼刺之后还要注意局部护养,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造成局部炎症,如果出现局部炎症可以遵医嘱服用消炎药物。



作者简介

姜晓凤

审核: 徐   菲

单位:上海长海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文无任何商业用途,若有文字、图片、视频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删除。


榜样科普作品

输液后手背青一块紫一块的,究竟是为什么呢?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

注射胰岛素常见的九个问题,您学会了吗?

小导管解决大问题——迷你中线导管

中医拔罐疗法,你了解多少?



推荐阅读:

【科普征集】护理科普微课堂征稿启事

【科普政策解读】

科普晋升,你发科普了吗?健康科普成为职称晋升“新通道”,政策鼓励!各省市公布要求!

大快人心的改革!医护人员首次能靠“科普”晋升!各省市公布科普晋升细则……

医务人员职称必备!健康科普文章怎么发哪里发?相关政策为您解答!


科普文章约稿:

护理科普平台提供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及大众健康报、医药卫生报等报刊平台科普文章发表。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hlkppt@163.com         

投稿微信:hlkppt2020


护理科普平台
全国数十万护士科普聚居地,专注护理科普,等您来科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