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众多检查项目中,消化系B超是一项常见且重要的检查手段,它能帮助医生直观地了解肝脏、胆囊、胰腺、脾脏等消化器官的健康状况,为多种疾病的诊断提供关键依据。
然而,很多人在预约消化系B超检查时,都会收到医生“空腹”的叮嘱,却不清楚这背后的缘由。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深入探讨消化系B超需要空腹的科学道理。
胃肠道气体干扰:超声检查的“绊脚石”
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传播时,就像一个探索未知世界的“小探险家”,通过反射回来的信号来绘制出人体内部器官的图像。但是,胃肠道内的气体就像是“拦路虎”,严重阻碍了它的“探索”进程。
当我们进食后,食物进入胃肠道,经过一系列消化过程,胃肠道会产生大量气体。这些气体的存在,对超声检查的影响非常大。超声波在遇到气体时,大部分能量会被反射回来,只有极少部分能够继续穿透,就好比光线遇到镜子会发生强烈反射一样。这种强烈的反射会在超声图像上形成一片白茫茫的区域,医学上称为“强回声”,导致超声波无法深入探测后方的消化器官。
以肝脏检查为例,肝脏位于右上腹,紧邻胃肠道。如果在进食后进行B超检查,胃肠道内的气体就会干扰超声波对肝脏的扫描,使肝脏的图像变得模糊不清,原本清晰可见的肝脏轮廓、内部结构以及可能存在的病变,都可能被气体的强回声所掩盖。
医生难以准确判断肝脏的大小、形态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囊肿、肿瘤、脂肪肝等病变,从而影响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同样,对于胆囊、胰腺等位置较深且靠近胃肠道的消化器官,气体的干扰也会使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而在空腹状态下,胃肠道内的气体明显减少,超声检查时超声波能够顺利穿透,清晰地显示出各个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内部回声,为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信息。一般来说,建议在检查前禁食8 - 12小时,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胃肠道气体的产生,保证超声检查的质量。
胆囊的“工作原理”与B超检查的关系
胆囊是一个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器官,它的工作状态与进食密切相关,这也是消化系B超需要空腹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我们进食后,尤其是摄入高脂肪食物时,小肠会分泌一种叫做胆囊收缩素的物质。胆囊收缩素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胆囊,刺激胆囊收缩,将储存的胆汁排入肠道,帮助消化脂肪。胆囊收缩的过程中,胆囊壁会增厚,胆囊腔变小,胆汁被排空。
对于B超检查来说,胆囊处于充盈状态时,才能更好地观察其内部结构和有无病变。在空腹时,胆囊内充满了浓缩的胆汁,胆囊壁舒张,此时进行B超检查,胆囊在超声图像上呈现出一个清晰的囊状结构,医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胆囊的大小、形态是否正常,胆囊壁是否光滑、增厚,以及胆囊内是否有结石、息肉等异常回声。
如果在进食后胆囊收缩的情况下进行检查,胆囊腔变小,内部结构变得模糊不清,原本可能存在的小结石、息肉等病变就容易被忽略。例如,一些较小的胆囊息肉,在胆囊充盈时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来,但在胆囊收缩后,可能会被胆囊壁的回声所掩盖,导致漏诊。而且,胆囊收缩后,胆囊壁增厚,也可能会与胆囊炎等疾病的表现相混淆,给医生的诊断带来困难。
因此,为了能够准确地观察胆囊的情况,及时发现胆囊疾病,在进行消化系B超检查前保持空腹是非常必要的。
胰腺检查:空腹为清晰成像“保驾护航”
胰腺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和内分泌器官,它位于腹膜后,位置相对较深,前方有胃肠道等器官的遮挡。这使得胰腺的超声检查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进食会进一步增加检查的难度。
进食后,胃肠道蠕动加快,内容物增多,胃肠道内的气体和食物残渣会对超声波的传播产生更大的干扰。胰腺前方的胃肠道就像一道“屏障”,阻挡了超声波对胰腺的探测,使胰腺的图像显示不清。医生难以准确判断胰腺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是否正常,是否存在胰腺炎、胰腺肿瘤等病变。
在空腹状态下,胃肠道内的气体和内容物相对较少,对胰腺的遮挡和干扰也会大大减少。超声波能够更容易地穿透胃肠道,清晰地显示出胰腺的轮廓、大小、内部结构以及周围血管的情况。这样,医生就可以更准确地观察胰腺的形态和功能,及时发现潜在的病变。例如,对于急性胰腺炎患者,空腹状态下的B超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胰腺的肿大程度、内部回声的改变以及是否存在胰腺周围的渗出等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其他注意事项
除了空腹之外,在进行消化系B超检查前,还有一些其他的注意事项需要我们了解。
检查前的饮食:在检查前一天,应避免食用过于油腻、产气多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豆类、洋葱等。这些食物容易导致胃肠道内气体增多,影响检查结果。同时,也要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清淡、规律。
穿着舒适:检查时需要暴露腹部,所以应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方便检查操作。
配合医生:在检查过程中,要听从医生的指导,保持正确的体位,如仰卧位、侧卧位等,并根据医生的要求进行呼吸配合。这样可以使检查更加顺利,获得更准确的检查结果。
作者:杨青青
单位: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文无任何商业用途,若有文字、图片、视频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删除。
榜样科普作品
【科普征集】《护理科普微课堂征稿启事》
【科普政策解读】
科普晋升,你发科普了吗?健康科普成为职称晋升“新通道”,政策鼓励!各省市公布要求!
大快人心的改革!医护人员首次能靠“科普”晋升!各省市公布科普晋升细则……
医务人员职称必备!健康科普文章怎么发哪里发?相关政策为您解答!
科普文章约稿:
护理科普平台提供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及大众健康报、医药卫生报等报刊平台科普文章发表。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hlkppt@163.com
投稿微信:hlkppt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