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堆中的张凌高

文摘   2024-10-04 09:00   四川  

设置星标,

新鲜内容第一时间推送给您








故纸堆中的张凌高
 
金开泰


张凌高虽然自1949年后到80年代销声匿迹,但说到华西协合大学,无论如何是值得关注的。张凌高1927年任副校长,1931年被托事部任命为校长,华大便进入了张凌高时代。以张凌高为首的一大批中国人担当了办学的主体,学校成功转变为中国私立大学。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肩负重任,在联合办学中发扬了协合包容的精神,受到了各校的称赞,又使华西协合大学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一个文化重镇。廿世纪80年代,学校开始新编校史,与此同时章开沅先生倡导研究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引起了普遍重视。杨振华、张季泽撰写了《华西首任华人校长——张凌高》,秦和平撰写了《张凌高与华西协合大学》,对他有了再认识。在翻检过去的一些报刊中,有关记述不少,尽管不全,汇集起来或许可以看到一个更为详尽的张凌高。








张凌高,1890(光绪15年)2月21日出生于四川璧山县,一个靠卖手艺为生的银匠家庭。1904年由传教士推荐到美以美会鹿依士主办的重庆求精学堂半工半读,并在这里受洗成为一个基督徒。1909年毕业,在永川担任福音堂小学校长,一年后返求精中学任教;1914年考取华大文科就读,1919年毕业.获文学学士。1920年赴美芝加哥西北大学研究院攻读硕士课程,1922年获芝加哥西北大学神学士、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在资中卫理公会任牧师。1927年到华大任副校长,兼社会学、心理学教授。1930年被华西大学理事部推为代理校长。1931年5月被托事部正式任命为校长。1932年3月再次赴美德鲁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1933年以《采纳美国福利方法用于华西》的论文,通过答辩,获德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9月被中国政府教育部批准为校长。在接受国民党主政的政府管理后,国民党也就进了学校,把学校的高中层拉入党内,1940年10月正式建立区党部,张凌高虽笃信基督,大势亦难例外,不过他校务繁重,1941年正式选举和1943年再改选,都没担任执委,只出任监察。(1)
1946年张凌高因病休假一年,期满以病体未恢复,请求辞职,1947年5月23日经董事会再四挽留无效,批准辞职(2)。张原本党派意识不浓,1948年已是年老多病,却被老友多次劝说,难辞其情,加入了张君励(张嘉敖之兄)的民社党,出任四川省党部主任,民社党中央常委,兼管川康党务。正是在学校十分艰难的办学环境中,他与张嘉敖等结下了特殊的关系,使他不情愿地陷入了党派政治之中。1949年末,成都军管之前,他已去信民社党总部,辞去职务,并拟好了《张凌高启事》宣布辞职,解散其党,党员停止一切活动,由该党部总务处长派人分送到各报社,但报社正紧急应对时局急变,未能刊登,直到军管之后的1950年1月2日才由《新新新闻》刊出,为时已晚,终究踏上了国民党崩溃的沉船。1950年主动办理自新登记,1952年2月被关入政训班,1955年3月5日家人接 “因病突然死亡”的通知。在领取遗体时被告之1954年由省高等法院,以反革命罪“判处无期徒刑”(3)家属对原判决不服,几经申诉,所幸经省高等法院复查,合议庭裁决,1986年年3月撤销原判,慰之于九泉。


张凌高被选入华西协合大学的领导层,既基于中国社会发展与基督教“本色化”的客观需要,又基于他与教会有深厚的渊源和具有渊博的知识、强有力的管理协调能力。张凌高长校前为西人长校期,他1927年长校后,可分为两个时期,1936年前为适时图存期;1937年至1946年为艰苦奋斗期。
毫无疑问,华西协合大学是由外国传教士建立起来的,当初曾得到清政府的许可,民国初年也得到各界代表人物的赞许。但是中国向来不是一个宗教国家,对传教士们以宗教立校有强烈的抵制。1915年刚建立的医科就因激烈的冲突而未能招生。尤其在民族觉醒,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非基督化热潮中,冲突更加激烈。1926年万县惨案发生后,学生抗议英军暴行形成了浩大的退学潮,1929年的“示威运动”、1930年的“捣毁围墙”等事件,学校被骂为“帝国主义对中国文化侵略的大本营”,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华西大学为西南三省最高学府,成立将近二十年。其中经过无数波折,种种困难,惨淡经营,始具规模。然以行政宗教问题,外界多生反感,似有流弊继乎其后,至今日使华大深陷于被疑违反之境,群思所以推翻而后止,若不实行改善,难免淘汰之祸患也。以华大十余年之成绩观之,实有存在之可能。然我人不能因此而妄自尊大,尤不能讳忌疾医,掩护其短,以阻进步。行政宗教,受人訾议,有改良的必要。”(4)改革图新已是大势所趋。





文化的冲突对大学而言,集中地表现在收回教育主权,为中国现代化培养人材,在中西融会中维护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三个方面。
面对冲突,1925年11月中国政府公布了《私立学校向政府立案的命令》,规定:凡外国人捐资学校遵照教育部所颁布的各等学校法律规程办理者,得依教育部所分布关于请求认可的各种规则,向教育官厅请求认可;学校名称应冠以“私立”之字样;学校的校长应为中国人,如校长原系外国人者,必须以中国人充任副校长,即为请求认可时之代表人;学校设有董事会者中国人应占董事名额的半数;学校不得以传播宗教为宗旨;学校须遵照部定标准,不得以宗教科目列入必修。(5)其后政府又公布了大学组织法。这就明确规定,学校必须适应中国的发展方能生存。
张凌高自青年时代进入教会学校后,便与教会建立了深厚的关系。在华大读书时,他曾被公推为学生代表与校方交涉,他的才华和能力给校长毕启留下深刻印象。他两度被资助赴美留学。在美期间两次以四川教会代表的身份,出席美以美会召开的世界性会议。第一次回国后任资中美以美会牧师,进德女中校长,兼任中学英文教师,还创办了资中华美男中。尤擅长英文,精于演讲,谈吐风趣,极富文采,乃得到教会的重视,不仅在资中县声望很高,声名远播,在四川地区很有影响。而此时的大学正处万县惨案引起的退学罢工罢教之后,校长毕启同意中国人参加校政管理,急需选用教会信任的中国人时,张凌高被选入领导层,参与增进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以维持学校的生存。


张凌高就任后首要的任务就是适时图存,积极推行向中国政府立案。
他上任副校长后,1927年10月31日向省教育厅呈文立案,1928年1月9日取得教育厅“准予先行备案”。1928年教育部颁布了立案条例,1929年在他的主持下,并经毕启及校理事部同意设立临时校董会及制定章程,送交纽约董事部,但遭到反对,他不得不以“办事掣肘,虑牺牲而无结果”,要求辞职,引发了学校再次掀起收回华西教育主权的浪潮,使学生锐减。1930年董事部迫于适时图存,不得不将立案问题交由学校理事部全权处理,并推举他为代理校长,次年5月批准为校长。经过学校申报,教育部派人考察,学校程芝轩又赴南京汇报,1933年张回国时还亲到教育部催办,9月23日终于得到了政府“准予立案”的指令,使学校发生了许多变化,实现了中国化,开启了历史的新篇章。
首先,在立案中坚持按中国政府的规定,在宗旨、学校与宗教分离、组织结构、校政管理等方面适应中国的要求,解决大学的教育主权问题。“内则理事部改组,中国人数占部员之过半数,费宗之君为理事部主席,后由理事部聘张凌高君为副校长,总揽校中各务。所有各科主任,除理、医、牙科外,均由张凌高、方叔轩、费宗之三君分任之。外则力随社会需要,遵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条令,发展准备申请立案,并将从事组织委员会,募集款数,以期达到部令要求”。(6)同时按中国教育部大学组织法,1929年医牙合并为医学院,1931年筹建文学院,1932年将原理科改为理学院,正式建立了3个学院,学科进行了调整充实,发展与完善文、理学院,加强医、牙和基础医学的建设。1933年董事中,中国人占了多数,张凌高亦被教育部任命为校长,毕启为校务长。1935年教育部称:“该校办理,尚具基础,医牙两科成绩特著。”同年6月24日蒋介石、宋美龄来校参加了当年的毕业典礼,并发表了讲话。蒋赞扬华西有很多优点,学生成绩好;毕业典礼,“秩序之良好,典礼之隆重,音乐的高尚,可以说是完善。”告诫“毕业并非一切学问的成功,实为新学问大事业的开始”;强调“劳动即生活,服务即人生。”宋则勉励学生为国家社会服务;提高女子的地位,全靠女子本身的努力。(7)



其次,扭正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学校原虽有让学生可以学到他们想要的任何科学知识,但毕竟把培养宗教人才列在首要任务,所以立案后定为 “以博爱牺牲服务之精神,培养高尚品德,教授高深学术,造就专门人才,适应社会需要”。学校与神道学校分离,宗教列为选修,扭正了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专业设置更注重职业性,课程与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方法上注重联系实际。1936年5月17日张在理科学会上讲道:“现在四川正向新的光明大道迈进,政治纳轨,百废待举,华大为西南最高学府之一,所负使命重大,尤以理科为最。现代化之一切建设皆以科学为基础。如军用之飞机、战舰武器,以及工商各业之于数理化也;农业医学之于生物学与制药学也,皆赖科学之昌明.诸君既研习理科,尤当努力,以求有贡献于国家;再者古有明训,十年读书十年养性,诸生在校,不仅研究学问,尤宜陶养德行,若无良好修养,一味虚骄浮躁,不但无成,且亦偾事,如此既非所谓一般学者的态度,更非科学学者的精神,诸生既有聪明俊伟之资,尤须有沉雄浩瀚之度,然后可以前进。他日置身于社会,担任艰巨,做发扬中华文化与复兴炎黄民族的工作,自可应付裕如。”(8)增设了药学专业和农业专修班。1935年上学期学校开设现代学术总览,由本大学教授14人担任,6月6日张凌高讲:大学教育的意义。在秋季典礼上提出大学教育的三大特色:1.华大是奋斗教育,虽经济支绌,然中西教员,均埋头苦干,不顾经济报酬,各学生亦应以求学为目的,共同奋斗,使学校前途,日增光明。2.华大是负责教育,应国家社会之需要,以造就真才为目的。不以学生多为荣,不以学生少而忧,若学力不足,即到毕业期限,亦不能毕业。3.华大是设计教育,大学学科是为应用设计,有目的有计划的。他认为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服务于社会,不能到华西的各方面的基层和边疆去服务,那么教育就是失败。(9)


第三,在中西融会中发扬中国固有文化。早在1927年3月12日华大举行孙中山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会上,张凌高以三民主义为题发表了演讲,分析了三民主义的历史背景、来源,阐明了三民主义的根本观念及其功用。认为三民主义融会了基督教的积极“博爱”,中国的“大同”,西方的“民主”,三者的融合形成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将基督的教义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使耶酥与孔子相结合。提出“为爱人群社会而奋斗”,“为爱中华民族而革命”,“为爱中国文化而努力”。倡导爱社会、爱中华民族、爱民族文化,传播全球。(10)强调“物质落后,尚不足以为害;如果民族自信力完全消失,即等于精神上的亡国,最是可危。” 确立学校的统一思想是孙中山先生的遗教: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把学校的校训定为:仁智,忠勇,清慎,勤和。1934年第14周周会上他还对校训作了专题演讲。
1934年罗忠恕接任文学院长后组织了一个教授讨论会,经张凌高同意扩展成为本校政策委员会,由每个学院选派二代表参加。文学院罗忠恕、刘之介;理学院徐维理、张孝礼;医牙学院柯理尔、安德胜。每周聚会一次,讨论4、5小时,历时一年半,1936年约请华中大学校长韦卓民来校共同研究,写出整整100页的报告书,强调:“本校系基督教所办大学,对于中西文化的沟通,应有特殊任务。外籍教师可指导学生研究西方文化优点;但中国文化具有足以维持世界和平之因素,如文学、美术及政治思想等,确可贡献于人类。今天学校之教育方针不仅当尽量吸收西洋文化之优点,尤应发扬中国文化之特殊精神。”确立了充实文学院;多聘本国教授,努力弘扬中国文化(11)。


建立了每周一上午8-9点的“总理纪念周”集会及周六的“德育会”,请中外教授,知名人士演讲三民主义、国内外形势、社会处世、做人道德等,自己也经常宣讲。如1935年9月11日开学典礼上作联“与流俗异趣,共花鸟同春”,说:现在国难方殷,凡我国民均当抱救国思想,努力为救国工作。重要问题不外改良政治,革新教育。要不贪图便利;采取工读主义;戒除个人主义。(12)1936年2月12日春季开学典礼上讲话,强调现在我们处此国难严重时期当中,我们救亡的武器是什么?就是国民要有道德。我中国“国民道德”缺乏,这是不可讳言的事实,诸君先要觉悟,1、有刻苦的精神,除去骄奢气习;2、有勤作忍受之精神,除去怠惰气习;3、有真诚的品格,除去虚伪的气习。三者能实行做到,那么我国前途或有光荣的一日,甚盼注意及之。(13) 6月22日第22届毕业典礼上张校长训示四则:1、欣赏读书机会;2、勿忘所处环境;3、努力社会事业;4、准备应付国难。(14)
立案的成功是学校发展的里程碑。那是中国政府在内政稍稳定时,通过立案正确处理了跨文化科技传播中的冲突,化解了大学的危机。成功、平稳地把一所教会学校改造成为中西融会,服务中国的学校。它展现了中国人的包容精神和政府管理的智慧,既维护了国家的教育主权,又吸纳了外国科技人员长期为中国服务,奠定了中西融会,促进国家文明进步的路径,也使学校有了长期存在的基础。




随着国家民族的危机,张凌高带领大学进入了艰苦奋斗时期。该期大学面临的形势与应对主要是:

1、接待、协调友校来华西坝联合办学

1931年“9·18”事变后,敌占区或接近战区的大学生,纷纷陆续转到华大借读或转学,学校都给予热情接待。1937年行政会议决定举行新生第二次入学考试,收录医、理学院各10名,文学院20名,已收录的不计外,尚可增加20-30名。“借读学生有沪江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东吴大学、复旦大学、中法大学、北平大学、同济大学、河南大学、南通大学、武汉大学、圣约翰大学、福建协和大学、福州华南大学、河北医学院、北平协和医学院、上海国立医学院、南通医学院、同德医学院、杭州省立医学院、女子医学院、北平财政专科学校、东京女子医学院专门学校等20余所院校”(15)。香港、澳门亦有前来借读。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济南齐鲁大学、中大医学院来函来人相商联合办学,校行政会议多次讨论,表决均表热烈欢迎,并由相关部门做好各种准备。“有中大医学院学生七八十人,租用外南小天竺街前东方实用补习学校地址为宿舍,在本校医学院教室行课;金陵大学220余人,在本校医学院附近赶筑房屋一所,作为寄宿之用,仍在本校各教室行课;又金陵女子大学学生20余人,齐鲁大学40余人,均分别在本校女生院及华美宿舍住宿,各肄业院系上课。与本校旧有学生同样作息”(16)


随后精心排课,最大限度地解决教室、实验室的使用,使各校继续上课。各校都有悠久历史、独特风格、传统习惯,加之国难当头,经费不足,物资匮乏,要协调一致很难。但经过不断的讨论,采取了每周各校长例会一次,每月各校教务协会、训导协会一次,基本上做到协调一致而又各抒所长。各大学共有的系科,则统一安排,分别开课,允许各校学生自由选课,学校承认所读学分。医学院除联合办学外,又建立联合医院,不仅教学卓有成效,医疗质量亦有提高。1944年最困难之际,五大学校长会议及其他行政负责当局共同负责,做数度研讨,制定了五项原则,又经各系主任讨论,对五校各系课程都进行了整合,成效特别显著。(17)1945年11月张凌高接受燕京新闻采访时称:对于五大学在蓉期的观感,张称一切均好。最初华西似乎成为竞争的对象,但此种现象未尝不有良好的效果呢?彼此有竞争,工作才有进步,合作才能密切。(18)1946年四大学东归之际特撰《纪念碑》铭记,赞张氏“卓识宏图已超出寻常使人感激而景仰之矣”。



2、不断强化和宣教民族国家观念,公民意识、服务社会
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张凌高一以贯之坚持家国情怀,以博爱和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挽危救亡,抗战建国,珍惜机会,担当重任,反腐革新,公而忘私,敦品力学,患难共扶等宣导全体教职工与学生,形成了学校教育的主旋律。
1938年9月15日在本年开学典礼上指出:当前国难严重,于今为烈,日本帝国主义以其淫威,处心积虑,在在并吞我国,灭我种族。在此非常时期,本校安居后防,各学生尚能安心求学,真属难能可贵,莫大幸福。反之,既有此宝贵求学之机会,即肩负莫大的复兴责任,同使命。须知学子为国家积干,今日在校所习,即将来用于改建工具,领导群众,立国奠基。务愿各学生认清目前大难,与自身责任,护守校规,勤苦攻读,将来贡献国家社会,是所厚望。(19)
1941年2月10日在开学典礼上对新生说:前方有军士抗战,后方有学生抗战,胜利在望。学生要体会教师的茹苦含辛,敦品力学抗战到底。敦品应从截除贪污做起;校长曾自作一联云“休夸厚禄高官,宦海终成孽海;还是勤耕苦读,花香更有书香”,当即念出,给予学生印象极深。(20)
1941年6月向毕业生致词:当此全世界烽火连天,我国茹苦抗战之时,诸生得在安全的后防大学卒业,真所谓诸生修得。今后立身处世,当如何自奋自勉,以酬谢国人。想说几句话,用作临别赠言。
希望你们今后凡问不过心的事不要做。——请听听老百姓对士大夫阶级人们这怨声,曰:“前方吃紧”,“后方尽吃”;“前方有啥吃啥”,“后方吃啥有啥”,诸生试一问心,能无愧乎。故望诸生学会曾子三省,杨震四知,纵盼千金于草芥,遇美人于幽室,亦应一本至诚。一介不取,一介不予。
希望诸生今后凡损人利已之事不要做。——请看前方在毁家纾难,浴血抗战,而后方竟营私舞弊,升官发财,甚至损人利已,防害抗战前途,诸生纵不学孔子之周游,席不暇暖,墨子之兼爱,竈突不黔。亦当效大禹治水,过其门而不入。杨子为我,杀一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希望诸生今后凡危害国家民族利益之事不要做。——可怜前方饥寒交迫的士卒,为国家民族利益抗战,而后方名利双收的贪污土劣,竟乘城狐社鼠之危,而骄纵丧心,此等人何曾读古书,何曾知岳武穆之尽忠报国,文天祥之视死如归。何必妄欲效汪精卫之卖国求荣,郑孝胥之北面称圣耶。人生修短有数,哀乐无常,究不必孳孳为利,以至身败名裂。又况广厦千间,夜眠七尺,良田千顷,日食一升,生活枯荣,实不足计也。诸生在校,求学尚知,文章首贵经纶。立身要有大志。况天下兴亡,匹夫亦有职责。当此国难垒卵之时,民生水火之际,诸生各当尽其所学,尽其所能,以贡献国家社会,庶几能达到抗战必胜,建国必成之目的,此为母校的光荣,国家之幸福。诸生前途成功,可为预卜。(21)
1941年9月20日开学典礼上:对教职员强调,相互间都是帮手;为新同学入室庆幸,诸生是天之骄子,来日的责任愈重,今日之求学亦当愈为艰苦。校今后的方针:1、提高学术风气以挽回教育颓风,学生在校只知学问,升官发财之梦完全拒诸千里之外;2、提倡自治(管)精神,以培养国家社会的领导人才,在学校能管理自身团体事务,将来跨入社会,自可有条不紊替大家办事;3、实行家庭团契,师长为父兄,学生为子弟。大家在师生友谊之外,再加上骨肉亲情;有问题共同解决,有困难共同扶持,形相爱慕,互相欣赏。校内如是校外亦如是,我国来日的精诚团结当以此始。(22)
1944年9月18日纪念周作了“青年的成功与失败”的长篇专题演讲
首先强调“学英雄,学圣贤”,学英雄为国家建立功业,大处着眼,继往开来;学圣贤首先健全自己,小处着手,谨言慎行,端品立学,矢志创立。换句说说立功、立德、立言为古圣先哲所不断倡导的人生三不朽。立什么?如何立?我以为这是一个学生,尤其是在座的学生,应该有反省。
他说:理想的人生,有三个阶段第一:幼而的学业:第二:知好色则慕少艾;第三:事业的成败。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1)目标,知道你自己是什么样的材料,酒好不怕巷子深,有了真货还愁顾主不上门吗?凭行赶市,没有目标的人,常常弄到中途来,气息奄奄地无声无息了。(2)明白,明白你自己是到学校来受教育,教育你自己。关于事业的,要认识清楚的,就是做事和做官不同。自己成功,社会成功,反之是社会失败,也是自己失败。应该把自己摆在社会里面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能与社会脱节,尤其是对事业要爱护,要有定力,要有耐心,在社会上无论对上对下,要明是非,不阿谀,公而忘私,不要以私害公。你们既入华大,今后华大的前途,就是你们的前途,你们的荣誉,就是华大的荣誉。(23)
3、维持和增设了相应的机构,努力推行社会实用性教育
本着前期确定的办学的方向,继续坚持“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服务于社会,不能到华西的各方面的基层和边疆去服务,那么教育就是失败”,更加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理学院在立案前后学校新设了药学系,农业讲习班;农业由生物系之农业组脱离而为农业专修班,二十九年遵部章将专修班改为专修科,并呈准立案,招收高中毕业生,训练两年完成,于是大学程度之农业始于本校学术之场地;1945年创办农艺系,短短数年中农业已跃为健全之科系;1941年秋设立家政系(设有食堂营养、儿童发育与管理、机关膳食、应用艺术等),45年春将有第一班毕业学生,并由蓝文彬先生慨捐基金50万,该系已立于健全学系之林。此外并附设机械实习工场,业余无线电报研究,制革实习厂,天然染料研究,乳牛场,种鸡场、园艺实验场,农艺实验场,生物材料处,自然历史博物馆,制革厂及配方部……等各事业。1944年春创设先修班,既可全各方的情面,使莘莘学子得实习机会,又可保全原来名额,不妨碍学校声誉。(24)文学院原有中文、外文、哲学教育系,历史社会系,经过改组,中文、外文、美术组照旧。1940年建立了经济系,1941年成立社会系、哲学历史系,代替历史社会系,停办政治组;成立乡村教育系,代替哲学教育系,1944年改乡村建设系。医学院早在1928年即建立了医学检验技师专修科,1930年始有毕业生;1938年建成结核病疗养院;1941年张代表学校接收了齿轮状的麻风病医院;1942年新医院部分建成,即投入使用;1942年与成都市合办精神病医院。除老的医牙药检护专业外,农业、家政、经济、社会、乡建等都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特色专业。实验实习药厂、农艺实验场等及社会系的石羊场社会研习站都实行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25)
1945年10月,在南下各大学正计划北迁时,对今后的华大他明确表示:暂时拟维持现状。但教育部如果感到我国医牙和制药等方面应该多加发展的话,那么华大极愿意在有关院系上加强与扩充。因为华大的医牙药在中国是有自己的历史和地位的。对于托事部拟调整大学的意见,张表示已遭各大学否决,要求重新计划。(26)
4、抓住机遇,扩大学校规模,提升学校的水平
联合办学之际,各大学内迁,全国学术界的许多专家荟萃于华西,也给华大创造了最好的发展机遇。此间,华大形成了四个学院,10多个系科的综合大学;学生由260余人,1940年达633人,加上寄居的学生1880人,中学在校生1000余人,全校接近4000人。1946年,本校已到2000人(含进修班);理学院1937年仅有教师23人,学生29人,1945年分别达到98人和484人;
首先是延聘内迁各大学的专家、教授兼任本校课程,或聘请他们为专任教授,如文科的顾颉则、钱穆、张东荪、何鲁之,蒙文通、徐中舒、肖公权、郑德坤、闻在宥、吕叔湘、韩儒林、刘朝阳等;理科的刘承钊、周如松、张  铨、汤腾汉、薛  愚、陈之霖、周太玄;医科的戚寿南、董秉奇、程玉麟、张查理、蔡  翘、郑  集、陈耀真、侯宝璋等。还从毕业生优秀生中不断补充师资队伍。校刊每年都公布了新聘人员。1939年增加39人,(27),1944年57人(28)派出国留学的李晓舫、何文俊、彭莹华等期满后也不就他校高聘,仍回到母校任教。据1944年有教授 81 位,副教授 44 位,讲师 65 位,助教 27 位,总计 217 位,专任及兼任职员 111 位。教授中得博士学位者 53 位,得硕士学位者 33 位。(29)
其次是增设科研机构,在保护大学学术自由的功能下,以研究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1940年春成立中国文化研究所,由哈佛燕京学社提供资助,研究中国文化,所长闻在宥,吸收了韩儒林、吕叔湘、刘朝阳等人,特聘陈寅恪、刘  咸、李方桂、滕固、董作宾等为特约研究员。研究所的集刊,发表的文章被称为是独一无二的。1941年成立农业研究所,何文俊教授任所长,从事乳牛羊及果树、蔬菜、稻麦等之改良及推广;1942年成立华西边疆研究所,张凌高兼任所长,李安宅任副所长主持工作,聘请了郑象铣、任乃强、于式玉、玉文华等,两年后都有建树。(30)同年成立经济研究所,历史研究部;次年成立教育研究所、国学研究部,1944年成立中国社会史研究室等。各研究机构还相应出版刊物,刊载研究成果。1942年陈耀真、邱焕扬创办的《中国医学杂志》及汤腾汉主编的《中国药学会杂志》两个全国性杂志在国内亦有重要影响。
1941年在张公权先生的推动,西北公路管理处长兼天成铁路局长凌竹铭先生的委托下,华西大学组织了西北考察团,由校长张凌高任团长,刘之介任副团长,但张校务繁忙,未能亲赴,实际由刘率团分社会教育、医药卫生、畜牧兽医、农业经济、森林及护路树木五组到西北考察。考察组历时48日,跨陕甘青三省,行程4000公里。考察后在刘的主持下,写出了《华西协合大学西北考察团报告》,校刊亦作了介绍,概述了实际所见及其建议,为边疆服务作出重要贡献。(31)
再次是充分利用自身的特殊条件,积极开展国际交往,国际学术交流,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和各大学校长、社会知名人士为顾问或名誉社员的“东西文化学社”的建立及与牛津、剑桥大学相应学会的联系,广泛组织的学术活动,影响尤为深远;内外学者云集,开展国际交往,使华西坝成为战乱中的一个对外交流窗口。(32)


还注重利用各大学聚集一堂的共生效应,组织广泛的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大小型学术演讲会、讨论会、座谈会,经常举行。文学院的文化讲座,理学院、医学院的专题讲座,常请知名学者演讲。全国性、地区性的学术活动在华西坝举行的也很多。虽国难深重,华西坝上依然充满着民族复兴的勃勃生机。

5、多方筹措经费,保持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学校规模虽然扩大,教会经费却未增加,且所占比例日益下降,入不敷出的状况极为严重。张凌高1940年9月9日在开学典礼上以“读书的机会难得”讲道“入学试验投考者约千余人,虽尽量录取也不过150人,”今日读书的机会,是国家和学校从千辛万苦中为他们挣扎得来的。批评了试验作假者日益增多,太不知读书机会的难得。又说道:本校每年开支约90万,学生大约600人,每人每年本校总得贴补1500元,本校职员工资低劣。却都具有十足的牺牲心,每一个教职员都具有为国家、为民族造就抗战建国必须的人才的热望。最近某某大学学费已增至120元,在我则有所不忍,固持原定数目,又学校本可以假借食粮问题延期开学。但个人以为无论时局何等艰苦,必须把握着抗战的决心,能开学就开学,多上一节课,就多上一节课,这都是学校上所以报效国家,下所以成全学生。切望诸生引以自勉,努力在品学上奋进。(33)1944.4.25唐波澂在成都电台上的演讲,1944年学校的经费。教育部补助31.2万元,省政府补助11万元,托事部及各教会担负317.5万元,哈佛燕京学社补助163万元,学生缴费52万元。争取的捐款585.4万元,受各机关团体请求帮忙计划研究实验得补助费91.2万元,其他收入41.2万元,共计收入1600余万元,但支出需要1790余万元,不敷100余万元。(34)筹措经费便是学校头等大事。
首先,保持原有的经费来源。一方面依靠毕启的联络,保持教会经费的渠道;一方面继续取得了哈佛-燕京学社的长年资助,经费达学校常年经费的11%;校行政会议在接到哈燕社的修正章程后,讨论表决:批准研究中国文化之兴味并改进教法,工作分三部,一中国文学系,二图书部,三调查考考古学美术人种之博物馆。各项工作之预算用款交行政会议审查;本校学术委员会文化股派戴谦和、方叔轩、郑德坤、葛维汉充任;图书委员会派二小委员会,一负责购买中文图书,一负责购买西文图书;中文派杜丛林、庞石帚,西文启真道、葛维汉充任;考古学美术人种学博物馆以戴谦和、方叔轩、郑德坤、葛维汉组成之。(35)维系了哈燕学社的支持资金。
其次是争取国民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为此他聘请了冯玉祥、孔祥熙、朱家骅等国民政府的头面人物担任名誉校董,省主席张群、交通部长张嘉敖、副部长卢作孚、省建设厅长何北衡等都任了校董, 1937年4月借参加美以美亚洲和会之机,拜会了名誉校董朱家骅、吕汉群、孔祥熙、张岳军、翁文灏、贺元靖、张伯苓等,希望争取支持(36)。1940年获中英庚款补助本校讨论新教授二万元,许季弗;李晓舫,周如松,汤腾汉,陈之霖等五位。(37)1941-41年获庚款及部颁教席16位。华西边疆研究所成立之时,赖各方捐款,三年来总计入款:西北公路局补助3万;中印公路补助3万;张董事长补助5万,教育部补助3万;社会部补助2万;杨森将军捐赠1万。前后15万元。(38)刘文辉1946年赞助40万支持国学研究所,夫人捐10万奖学金。
再次,发动全校争取各种奖学金,1941年取得了各种奖学金100余名,到1947年增至450余名,中国人设立的达4/5以上。理学院数年间先后设立者,有药学系奖学金十余名,药友奖学金数名,苏道璞奖学金两名,郑石均助贷学金七名,吕明才夫人奖学金一名,冰如奖学金一名,翰琴奖学金一名,数学奖学金二名,微积分奖学金二名,孙德操物理奖学金四名,致钦奖学金数名,建国科学奖学金数名。(39)
广泛发动捐赠。川军师长、企业家蓝文彬1943年向华大修建青年馆捐10万元;1944年蒋总统题“爱国育才”嘉奖蓝文彬夫妇捐赠本校基金(40)1945年农艺系创办之时,张校长、何主任找到蓝文彬,慨然承诺,以国币百万元为基金。闻蓝氏先后捐助本校已达500万以上(41)1943年华大毕业同学会为母校募集百万资金捐款。于44年5月20日举行“闭幕献金”大典,募集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肖露嘉向学校陈送了所募集的资金2734357.4元。44.10月校董会开会时正式接收,议决该款,除蓝文彬先生捐款100万元,仍存宝元公司外,余数以息金凑足200万元,仍存重庆农工银行生息,以补助本校下列各项费用:(1)幸本校教职员福利;(2)补助学术研究;(3)奖励清寒学子。最近已将存行之200万元,悉数购买黄金储蓄100两。(42)
正是在这些苦心经营的开拓性工作下,抗战胜利之时,学校已被拓展为一座西南的知名学府,在全国也有相当的影响。如果毕启是奠基人,张凌高当属建设者。开创不易,发展更难。在长校廿周年时得到了舆论好评:华西大学的荣誉中称:华西大学在四川已有悠久的历史,然而真正奠定稳固基础,建立优良成绩,却是近二十年来的事,其间最不能忘怀的,自然是张凌高先生长校二十年来渗淡经营之功。从民国十五年到今年民国三十五年,这二十年来之中国,由北伐而至统一,由抗战而至胜利,是物质条件最缺乏,客观环境最困难之时,然而张先生独力支撑,坚守岗位达二十年之久,虽经困苦艰难,而校务校誉能日趋发展,这确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
中央日报三月二十五日有短评:张氏籍棣四川璧山,性礼悌端懿,俊爽敏慧,颖司过人,毕业华大后,曾两次留学美国,获美国西北、祖儒两大学博士学位,于哲学社会学研讨甚深,在长校二十年中,凡该校向部立案,经费筹措,课程充实,教授增聘,及添置仪器图书等事,咸竭尽心力,使校务日臻发展,该校能由学生二百余人,增至一千二百余人,教职员亦增到三百余位,皆张氏备尝辛苦所获之成果也。(43)





对于张凌高的为人处事,故纸中亦多有记载。1946年3月26日学校为他掌校20年举行庆祝大会,由毕业同学总会理事长彭荣华女士主持,历述张校长二十年来困苦经营校务之事实。与此同时校刊出了专刊。华大全体教职员、毕业同学会均有撰贺。该刊还刊载了理学院长张孝礼“华大理学院近20年来概况”;训导长唐波徴“我所认识的张校长”, 学生陈光宗“一个学生心目中的张校长”等。概而言之为:
首先,极富正义感,有主持正义,敢说敢做的精神。 唐波澂在“我所认识的张校长”说:他在资中作牧师,又做进德女校的校长,当时四川军人的势力很大,女生中有认识不清而贪慕虚荣的,有被家庭亲属所威逼者,他必多方开导,尽力护持,以求保全。因此他每每开罪于权贵,认他有意从中阻扰,对他有所不利,但他却处之泰然,屹立不动,认为这是为师长者所应尽之责任。(44)受过他护持的人对他终生难忘。身为校长,不仅前面引述他在讲话中对于政治的腐败,社会的弊端,经常大声抨击。1944年10月在知识青年从军高潮中,他接受燕京新闻的采访中除支持知识青年从军,也不忘抨击时政:中国军队待遇太坏,知识太差,唯一的办法是让知识青年到队伍中去;官员贪污腐败,军事失利,无从革新,只有知识青年从军,才能重建国基;(45)对政府不仅没有阿谀奉承,经常挂在口头的赞颂,而是发现“政策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也毫不含默,做善意的指责而无所忌讳。比方政府执行黄金政策,劝人民购买黄金储蓄卷后又来一个四成献金,失信于民。他急致函行政院宋院长,力陈得失利弊”。又如成都各界举行护权大会,校长被邀出席演说,他说:“苏联不应该在中苏友好条约以外,更有所要求,要不是顾念政府办外交的困难,连中苏条约我们也是要反对的。”语至沉痛感人,这是蕴藏在很多人心底想说而未说出或不敢说的话,代人们说出来了。(46)1945年10月28日接受燕京新闻采访时称:对今后我国教育的发展,张表示:我国教育的大弊病,就是教育的官僚化。好比一个学校换一个校长,一定有大批教员和职员跟着换,这是“裙带关系”种下的祸根,实在弄坏了中国的一切。今后的改革,一是凡事要切合实际,二是要慎重学校负责人的选择。假如中国教育能进到这一步,前途是有着无限光明的。(47)
其次,深谙并努力发扬华大协合包容的精神。1949年他应邀在校庆39周年会上发表演讲,提示建校精神的“三大要点”:1.基督教徒爱人如已精神之表现;2.学校当局与学生尊师重道之风尚;3.各方通力协作,精诚无间之精神。(48)他妥善地处理了与中西人士的通力合作。尽管立案后,张凌高主要依靠中国人办学,但对各教会西人在学校的奉献都给了高度的赞扬。
1930年副校长英国公谊会的苏道璞遇害后,张凌高怀着深情地感慨说:“苏道璞博士是一个热爱中国的英国人。在我与他共事期间,我俩在处理学校事务上意见基本是一致的。无论办什么事他都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考虑中国人的利益。即使意见不同,也促使我俩之间更深的了解,增加了我俩之间的友谊。”(49)
1939年11月21日在莫尔思追悼礼拜上对莫尔思做了很高的评价。莫尔思医生是华西医学布道士的一位先进者,是成立华西医学院的一位创始人,他有精谌的学识,高尚的人格,猛进的精神,坚强的意志,他的事业的基础与人格的感化都可以传继永久,古人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他都占有了,他已成功了不朽的事业了。他的伟大人格是:诚恳的态度,持已甚严,待学生亦甚严;刻苦的工作,他不只是教书用力,自修亦是用力,他平素的工作标准是极高的;多方面的兴味,最显著的是他对于中医的研究与边民考察,曾经发表过几种著作;牺牲的精神,他的美国朋友曾劝他不到中国来,每月愿送他美金一千元的薪水,他却毅然辞去仍回到中国来,他将他的毕生精力完全奉献于教会与教育事业,厚薪高位不足以夺其志。(50)
1940年毕启告老回乡之时,张凌高在向四川省政府及教育部申报褒奖赞扬:“梯航来蜀,辛苦迄今,已将三十载。所植产业建筑,约值四五百万,造就学生已达数千人,……赤手而起万间之广厦,匹夫而赞百年之大计,其劳绩可称述者一也”“上纾政府交涉之劳,下为学校根本之计,务持大体,用协群情,故能使本校培养成长,以有今日,此其劳绩可称述者二也。又自毕君居蜀以还,岁月既往,经历日广,……毕君身在其间,无不竭智尽虑,调停区处,或遭嫌怨,或冒艰险,卒能使主客相安,众情悦服,此其可称述者三也。”向四川省政府及教育部申报褒奖,谨恳 鈞府鉴察,烦予分呈院部,应否查照各省外籍特殊勋绩人士成例,持准转呈国府明令,破格褒奖,授予勋章。” (51)

经教育部申报,中国政府1940年3月30日在重庆给他授勋,比照美国杜威博士、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勃兰克博士的先例,授予他外籍特殊勋绩人士:红蓝镶绶四等采玉勋章。(52)蒋介石为其书写了“乐育英才”的匾额,授勋后受到蒋的接见,蒋还发表了书面褒扬。
1946年1月19日,医学院组织了欢迎启真道返回学校的盛大聚会,张凌高应邀参加并讲了话。对启家高度赞扬:原来医院的创办人之一有启院长的父亲,他是一位谨严而有学问道德修养的人,以他的毅力,荜路蓝缕,以启山林,才有今天,所以对启家是非常之敬佩。……最近又在医科图书馆,看见有两百左右不同的世界各国医学杂志而感到惊异。启院长出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又在中国多年,他说中国是他的第二祖国,他是中国人,不但满口流利华语,就是他那翩翩风致,雍雍态度,温和性情,也酷似诚朴而有修养的华人,“他早已中国化了”,这是多少人多年公认的事。希望现在的学生学启院长的学术道德及他伟大的精神以发扬医学。(53)
但对个别不讲理的西人,他也不会原谅。唐波澂说,在他当学生的时候,那时校中有一西人,因小故而痛打工人,其为无理,他立刻挺身出来,仗义声援,要某西人道歉了事。(54)


在与迁到坝上合作办学的友校相处也极为得体,他对五大学在蓉期的观感,一切均好。四大学离蓉前写下的碑文称:华西协合大之的校舍、图书馆及一切设备,亦无不与四大学共之。甚至事无大小均由五大学会议公决,而不以主客悬殊,强人就我,即学术研究亦公诸于同人,而不以自秘。此尤人所难能,若持之以恒,八年如一日,则难之又难者也。(55)
第三,科学化,民主化、自治化的管理风格。他身为校长,却说:“学校不是衙门,校长不是做官,何必装腔作势,令人望而生畏嘞。”1937、38年校刊上有许多校告,摘要刊载了校务会议和校行政委员会记录。如1937年9月6日的校务会议, 出席者:刘延龄,安得胜夫妇,杨济灵,张孝礼,张明俊,德乐尔教士,邓光禄,张凌高,杜奉符,戴谦和,冯大然,胡正德教士,方叔轩,葛维汉,华显达,高毓灵,启真道,李兴隆,林则,刘黎仙,孟克明,吉士道 庞石帚,徐维理,沈嗣庄,司马烈,陈普仪,唐波澂,郑德坤 旁听:甘如醴,柯理尔,戴谦和夫人,全民乐夫妇,吴国璋 主席:张凌高 记录:郑德坤


讨论事项为:



(1) 选举教职员 表决:选派郑德坤为中文书记,孟克明为西文书记。
(2) 文学院院长案:文学院院务会议及行政会议推举司马烈为文学院院长。表决:选派司马烈为文学院院长。
(3) 教育学系案:读行政会议记录,刘之介请假一年,在教育厅服务照准案并通过。
(4) 寄读生及转学生案:表决:将此案交行政委员会全权处理。
(5) 组织救护队案:校长报告奉 中央政府命令将医学院全体学生及中国教职员组成救护队以便在本省服务或往任何地方工作。
(6) 欢迎金陵大学案  1、读行政会议记录关于在此非常时期金陵大学拟移成都开课,并请求与本大学合作的议决案;2、产业委员会报告关于校舍预备问题。表决:1、以十分诚意欢迎金陵大学,并对陈校长八月二十八日电,表示欢迎合作;2、金陵大学师生住宿及其他问题,交由行政委员会全权处理。
(7)基金案:各舍长提议征收基金问题。表决:根据董事会执行委员会议决案,“关于基金之设施,应在本届简章公布。” (56)



1938年校刊上行政委员会讨论的四十项摘要。在教育部补助款之分配案中 接读医学院及理学院关于补助款分配的最后报告。表决请医学院将营养研究所需的1000元预备一较详细的预算交本会审定,并将该项归入生物化学类名下。表决通过各学院所预备的预算。文学院4000元,理学院8000元,医牙学院18000元。在奖学金案中 通过了本年度承受各奖学金的学生姓名。(57)
可见在张凌高的领导下,包括人员安排,校中要办的事项,皆拿出集体讨论,以表决做出决定,并借校刊公之于众,没有什么隐秘,也没有重要指示或重要讲话,以确立校长的地位或权威。
对任用的干部能充分授权,张孝礼称:“善战者在将将而不在将兵,二十年来理学院有如此进展,皆校长领导有方,关于将将之力也”。理学院数年的大发展中,无不得力于张孝礼等的任职,且有不少独创,如实行科学化运动之理学院周,每年于四月第一周举行,次年,中央政府始提倡科学化之运动,本院于无形中居先锋地位。又在物价暴涨之际,他校教授底薪已达三百四百元,本校不过二百四十元,不但少而又有不平现象,因此发生事故,薪金急待调整,1942年春,校长始命张孝礼草拟方案,提交铨叙委员会讨论,方案经多次,达数月之久遂行,且与友校暗合,推行于华西及金陵两神学院及各友校。(58)罗忠恕任文学院长,他提出并组织的东西文化学社,在张校长的支持下也风生水起,影响深远。
校中的各类组织,如学生自治会,系会、级会,毕业同学会,科学会、宿舍管理委员会、伙食管理委员等一经成立,都可以按章程独立开展自己的工作,尤其对学生最切身的伙食工作,完全由学生自己管理与监督。
第四,平易近人,豁达随和,言行一致,深受师生敬重。他出身平民,又深受到基督教博爱平等及中文化的影响,认为大家在人格上是一律的平等。他能够与工人杂坐,与田夫野老并立。记得有一次,他从成都到资中,途中与诸同行者齐立路旁就食,适当时的省主席某公从那里经过,声势显赫,主席看见了他,趋与为礼,他从容答礼,言笑自若,而毫无愧色。因之在他的校长办公室内,任何人都可以进去会他。对于学生,有如家人父子,敬同事有如弟兄手足。(59)要求别人的事自己亦身体力行,1939年赴香港参加全国基督教大学会议,返重庆后,恰到宽仁医院,寇机又袭重庆,掷下若干燃烧弹,全城大火四起。宽仁医院的病人,一时惶恐万分,奔驰逃生,他便多方设法镇静及安慰病人,亲身代理护士工作,扶病人到防空洞避难。(60)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也非常好,学生陈光宗写道:在华大已经四年,对教职员印象好的颇多,校长却算是其中最好的一个。和一般同学一样,没有和校长有多少单独谈话的机会,只是常常在纪念周会上,听到他的严肃、正直,有时亦带诙谐口吻训话,却也够使人感到无限的尊敬与景仰。他的演讲总是像磁石一般地能吸引青年的心理,很多的疑虑,就会在他的谈话中冲散了,很多的困难犹豫,也会在他的谈话中解决,这不是说他仅富有谈话的艺术,而实际是他的那种富于正义,大公,决断的精神,实在使人感动。(61)
1937年毕业从军罗盛昭,从前线写信称“昨在桂林阅画报,见校长精神如昔,及母校毕业大典情形,不禁神驰左右,欲再试学校生活也。又祈校长赠母校毕业同学纪念章一枚以资纪念,并恳校长赐近时玉照一祯,不胜切盼之至。”(62)可见其人格魅力在学生中的影响。
第五,生活清苦,不慕时尚。学生陈光宗写道:校长的私生活很清苦,终年穿的西服,都还是二十多年前留学的时候做的,一辆私包车,他都不愿意坐,几次想卖掉,但是为了当校长的面子问题,好多人劝他才保留下来,虽然如此,但是他仍足以自豪的是他作了二十年的校长,没有贪污,没有徇私,永久都是那样公正、廉洁、果敢。他自己为自己做过一副对子,却够玩味,那就是:“天生一个穷光蛋,却有几根傲骨头”!这句子虽然通俗平淡,然而却是他自己的写照,也确有他不可磨灭的价值。(63)唐波澂也说:尤其近八年来,因为国家抗战的关系,与在校诸同事共同甘苦,一同忍受生活的压迫,学校所给他的报酬,并不较众人为优,因之他经济之窘迫,也不亚于校中任何同事,虽非衣不蔽体,而破旧犹着;虽非无以为炊,居食乏兼味。为了要渡过这一难关,他早已把永川从前所置的一点产业都变卖了;因为校务的劳累,而同时又不能得着充分的休息和营养,弄得自己身体也衰弱多病了。(64)
当然,校长也不是没有缺点的人,学校在物价的飞涨,薪酬低下,也曾发持好几次事故,有人对校长也有不同的意见。但学校在面对时局的艰难,经费筹措、中西、教会的矛盾,人事的纠结等各种困难,有如此进步,也是难能可贵,也与他的努力分不开。
在纪念长校二十年之际,张凌高自己写了《服务母校二十年有感》:“卄载驹光似隙过,文章事业两蹉跎。诗书有用翻嫌少,愁病无方感恨多。漫世烽烟未扫尽,阋墙祸乱又风波。胡儿处处窥中土,长使英雄泪婆娑。” 对于校内外形势,自己的身体状况显然并不如意,有萌生退意之感。姜蕴刚乃和诗劝慰:“半世辛勤云雁过,声声应勿叹蹉跎。宫墙万仞室家美,衣钵千秋种植多。懋绩崇勋传汗简,清规素惪老风波。精神龙马鹤姿矫,皓月春花意闪娑。” (65)后来果然从病休到辞去职务,结束了廿年长校的历史。
从他淡淡忧伤的眼神里也许可以反映出他所处的最困难之客观环境和本人的不幸。但在回溯华大历史之际,相信华西人,依然会对他充满炽热的尊敬与深沉的怀念。

2023.2.7

〖参见及引述资料〗

(1)(华大校刊1941年11月六期和1943年11月复刊号);
(2)1947年8月华大募集资金专号;
(3)杨光曦供的张君儒的申诉;
(4)(6)华大校刊1927年4月一期《华西大学自办之先声》;
(5)黄思礼:华西协合大学 附录:中国政府颁发的关于私立学校向政府立案的命令;
(7)新新新闻1935年6月26日;
(8)华大校刊1935年六月第11-12;
(9)华大校刊1936年11月一期 秋季开学典礼记要;
(10)华大校刊1927年4月一期5页;
(11)(32)参见华西朋友的天空《华西坝中西文化交融重要推手的罗忠恕》;
(12)华大校刊1935年10月第十三期;
(13)华大校刊1936年4月四期;
(14)华大校刊1936年6月六期;
(15)(16)华大校刊1938年四期;
(17华大校刊复刊二卷四、五期1944.12.30“本校与友校合作情况”);
(18)燕京新闻1945.11.1;
(19)华大校刊1938年10月一期;
(20)华大校刊1941年3月一期;
(21)(22)华大校刊1941年7月四期;
(23)华大校刊1944.9.30复二卷一期;
(24)(39)(58)张孝礼:华大理学院近二十年来的概况(华大校刊1946年4月复刊三卷六、七期合刊);
(25)参见华西朋友的天空所载《从石羊社会研习站看老华大的乡村研究与服务》);
(26)(46)燕京新闻1945年11月1日;
(27)华大校刊1939年10月一期);
(28)华大校外刊1944年9月二卷一期);
(29)华大校刊1944年4月复二卷13,14期“华大的近况”);
(30)华大校刊1944年6月复刊一卷十六期“华西边疆研究所简讯”);
(31)华大校刊1941年10月五期“本校西北考察志要”);
(33)华大校刊1940年10月五期;
(34)华大校刊1944年4月复刊二卷13,14期;
(35)华大校刊1938年1月三期;
(36)华大校刊1937年4月四期;
(37)校刊1940年3月二期;
(38)华大校刊1944.6.30复一卷16期;
(40)校刊1944.3复一卷10-11期;
(41)华大校刊1945年复刊三卷三期;
(42)华大校刊1945年5月复刊二卷八期华西大学校董事会启事;
(43)华大校刊1946年4月复刊三卷六、七期合刊);
(44)(46)(55)(59)(64)唐波徴“我所认识的张校长” (华大校刊1946年4月复刊三卷六、七期);
(45)(47)燕京新闻1944.11.5;
(48)华大校刊1949年建校纪念;
(49)(杨振华:永恒的博爱 不朽的精神)
(50)华大校刊1940年3月第二期;
(51)华大校刊1940年3月第二期;
(52)重庆新蜀报,重庆商务日报1940年3月31日;
(53)华大校刊1946年五月复刊后第8期;
(54)四大学东归之际撰写《纪念碑》;
(56)华大校刊1937年一期;
(57)华大校刊1938年1月第三期;
(60)华大校刊1939年6月四期;
(61)(62)陈光宗:一个学生心目中的张校长(华大校刊1946年4月复刊三卷六、七期合刊);
(63)罗盛昭前线来信;
(65)凌高校长主华大二十周年诸公于其览揆之辰热烈庆祝时出其自寿诗以寄其慨余乃依韵和之以代奉贺(华大校刊1946年4月复刊三卷六、七期合刊)。




【作者简介】金开泰,1938年出生,四川省冕宁县人,1960年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1963年到四川医学院,先后在医学系、学校人事处,组织部、就业服务管理处工作。热心于高等医药院校管理改革的探索,1997年聘任医学教育研究员





稿

启事

亲爱的朋友, 我们很荣幸有您成为了我们的读者。我们更诚邀您投稿,成为我们的作者! 


“永远的华西”一直致力于医学及其他科学的宣教以提升公众科学水准;刊登人文作品以提升公众文化道德素养以及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您的作品一定会在此构织更美的盎然盛景。


具体投稿要求见链接:征稿启事




推荐阅读
1.紫云华西坝
2.记忆雨打风吹过
3.生命之远
4.成都往事
5.寻西觅东
6.老成都请回答
7.十万个怎样

寻宽觅窄
专注生活,阅读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