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星标,
新鲜内容第一时间推送给您
作者:金开泰
“公共卫生是预防为主、治未病,需要拥有更高、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必须努力学习,才能胜任。”——陈志潜
陈志潜,祖籍江苏武进,1903年9月10日出生于成都华阳府。祖父辈早年入川,经营小生意定居于成都城北。父亲陈可大,前清附生,历充山西巡按署文案,直隶都督府秘书,吉林长春暑科长,南皮永川县长,1941-1942年在华大教务处任秘书。
陈志潜幼年时,家中除父亲和舅舅外,都相继被疾病夺去了生命,因此他自小便孕育着寻找一种能为病人解除痛苦的更好的医治方法。1917年陪同继母到成都法国领事馆寻医求治,医生在处置病人中对病情详细询问、检查身体和使用的科学仪器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决心做一名现代医生。后来从大公报上刊登的湘雅医学院的一篇文章的作者那里知道了协和医学院,经过高中三年强化英语的艰苦努力,终于1921年以高中毕业的学历考入了当时全国医学最高学府北京协和医学院。
陈志潜与协和29年毕业同学,左起前钟惠澜,林巧稚,施锡恩;后荣独山、陈志潜,林元英
1929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获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经J.B兰安生(John B. Grant)推荐到南京中央卫生署任技正。到任后受邀到南京晓庄配合陶行知先生农村师范教育,创建南京晓庄农村卫生示范区,任该项目主任。1930年经兰安生推荐到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修公共卫生学,师从著名的公共卫生学家M.罗森(M.Rosenau)教授。同时还在麻省理工学院C.E.端纳(C.E.Turner)教授的指导下,进修健康教育学,1931年获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又到德国德累斯顿市健康教育中心进修健康教育技术和方法,回国后在协和医学院任教。1932年任晏阳初河北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农村建设实验区卫生教育部主任。1939年5月出任四川省卫生实验处处长,同时兼任中央大学医学院和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教授,1946年创建重庆大学医学院任院长兼重庆中央医院院长等职,1952年院系调整时合并到四川医学院任教授。曾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名誉理事、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名誉理事、《中华卫生杂志》编委等。2000年9月27日因病逝世,享年97岁。
早在协和医学院,他认识了兰安生。兰安生既是他的老师,以后也是顾问和同事,称得上“良师益友”。对他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向他“介绍了社区医学的概念”,引导他“认识照搬外国模式的危害”,“从事公共卫生事业能对中国有更大的贡献”。
1926年他与同仁组织了“丙寅医学社”。在学社创办的《丙寅周刊》,任主编,先后取得了《北京世界先驱报》、《大公报》刊发增刊。在中国推广现代医学,主张公平对待传统医学;传播乡村卫生保健;在师范学校中开设了卫生课,翻译出版了第一本健康教育专著《健康教育原理》,被誉为“中国健康教育第一人”。表明了协和已经有陈志潜这一批人早在几十年前就在关心、思考人类健康的总体观念。
经过多年的学习,陈志潜对公共卫生有深刻的见解。他说:1923年兰安生被协和医学院聘为教授,担任公共卫生科主任,教授预防医学课程。这是中国医学教育史上第一次有专为医学院本科学生教授现代公共卫生学的开端。他建立的这门课程有两个被现代公共卫生学者公认之点:一公共卫生是医学与社会学互相交叉的综合性科学,其内容必须与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相结合;二公共卫生的教学方法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一个医学院的公共卫生学科必须有教学基地,犹如临床学科有医院作为教学基地一样。1925年兰安生建立了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实验区北京第一卫生事务所,每个医学生,除在教室内听取公共卫生课外,毕业前必须在第一卫生事务所轮流实习。
陈志潜先生的公共卫生的理念在一生的实践中得到不断地深化和完善。1985年在《中国农村的卫生——我的回忆》一书中,他说“这一坚定、持久的信念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强盛有赖于普通人民。“民为邦之本,本固邦宁”;从西方传入的科学的医学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我国传统医学所能提供的好处;只有当现代医学能使普通人民受益,而不仅限于有特权的少数人受益时,对国家的卫生体制才能产生重大的影响。”又说:“社区医学包括流行病学、生命统计和卫生行政,比起单纯的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个体医疗,社区医学体现了更为先进的,针对人群整体的卫生保健方法“。他一生都在践行这些理念,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929年刚毕业,经兰安生推荐接受陶行知先生之邀,与妻子王文瑾在陶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执教卫生学,兼任晓庄乡村卫生实验区主任,自编了《农民卫生知识讲义》,为师范学生编写了《卫生教育讲义》。
1928年兰安生邀请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会长晏阳初到协和讲演,介绍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情况,两人讨论合作建立乡村公共卫生教育基地,得到了院长刘瑞恒的支持。不久,兰安生介绍姚寻源去定县参加农村建设实验,主持卫生部门工作,搭起了一个公共卫生实验的架子,开起了医学院在农村建设公共卫生教学基地的创举。但囿于教会医院和医生坐诊的方式,重在推行以医院为中心的个体医疗,难以实现用科学医学为改善广大农村卫生状况、维护农村居民健康服务的目的,与平教会乡村建设项目的目的关联也有差距。1931年姚去美国进修,兰安生与晏阳初商议要进一步开展定县的农村卫生实验工作,于是介绍陈志潜以协和医学院讲师的身份到定县接替姚寻源的工作,开展农村卫生试验,同时为协和医学院的学生建立农村卫生实践基地。到定县后,他首先向原清华大社会系李景汉教授了解定县的社会、经济基本信息,然后又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农村卫生调查。发现全县427个村庄中有200多个村,完全没有医药条件,人群卫生知识贫乏,婴儿死亡率高,发病多,危害大。从实地调查的情况出发,他认为必须以定县全体人口的需要和社会经济情况为依据,探索一个能长期实行的科学医学服务模式,建立起医疗和预防相结合,由下而上开展农村公共卫生保健的体系,才能解决问题。于是,先在村建立村保健员,亲自选点加以培训;区设立保健所,县设立保健院。设计了保健制度卫生员等有关卫生人员结构,防治结合的方案,编写出农民卫生知识读本。制定了各级分工:村保健员施行种痘、饮水消毒 ,生死报告,简易治疗、急救 ;区乡保健所施行预防接种、每日门诊,保健员督导,大众卫生教育;县保健院负责全县卫生医疗工作,县卫生院设置病床50张、检验室、药房。专人负责流行并预防、卫生教育、环境及学校卫生、各种人员大量的培训工作、包括乡卫生所医生、实习生、进修生、助产士、护士人员的培训等。
1933年,陈志潜在兰安生的指导和时任中央卫生署署长刘瑞恒的支持下,发表了Scientific Medicine As Applied In Ting Hsien(《科学医学在定县的实施》),详细阐述了定县农村社区医学网络形成的经过。这个三级医学卫生保健网,后来被誉为“定县模式”,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向全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推广。
定县的这种医学院和地方合作建立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卫生保健系统,既是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农村建设实验,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它给农村广大的人群带来了现代医学保健的益处,也是协和医学院在农村建立的培养公共卫生人员的实习基地。无论对中国农村卫生保健,还是医学教育,都是切合实际、开创性的里程碑,对未来两方面的建设与发展都具有普遍意义。
这种模式的推行大大提高了农村的防病治病、卫生保健能力,且所用的经费平均每人每年仅一角左右。1935年夏,县医院病床60张,已住满了病人;全县六区都设立了保健所,每个所培养2、30个保健员;全县400个村中保健员由15人发展到100多个,并继续发展新的保健员。1934年霍乱流行被控制,种牛痘预防天花已经开展,白喉预防正在开始,护士、助产士培训正在顺利进行,旧式产婆已在分批受训,生命统计资料显示出普遍死亡率与婴儿死亡率已有较大下降。(余焕文:协和医学院与定县平教会(1987年《话说老协和》)
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的课程安排在三年级,兰安生讲课后学生要到北京第一卫生事务所及定县参观城乡卫生工作三天。三年级秋要回家乡调查,回校交一简要报告。本科第四年,每人有一个月北京第一卫生事务所或定县实习;护士学校亦同样有安排。为此协和在这个实习基地上也投入了许多力量。1932-1937年协和毕业的医生和护士到保健院工作的也较多,除了陈志潜先生外,有李方邕,余焕文、墨树屏、谷韫玉大夫,护士有章斐成、周美玉、余道真、罗桂贞、王惠因、周妙玲、李雪峰等,兰安生一年去一、二次;李宗恩、刘士豪、谢和平教授及北平第一助产学校校长杨崇瑞也都去参观访问过。
他的试验很快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许多卫生专家如国际联盟卫生处负责人、南斯拉夫的卫生部长斯丹巴、美国麻省工学院卫生专家特纳教授、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坦德勒教授、美国罗氏基金会公共卫生专家岗恩、著名记者斯诺夫妇等都来参观考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作为公共卫生的实习基地,对医学院学生也很有意义。1934年民国政府卫生署召开全国卫生会议,决定在全国推广定县经验。各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去定县实习的人数亦有增加,相应提高了学生对农村卫生建设的信心,在农村的卫生工作依然大有可为。可惜在1937年日本的全面侵略战争下,被廹停止,陈志潜经过了六年的教学晋升为副教授。
1939年陈志潜在任四川省首任卫生实验处处长兼任华西协合大学公共卫生教授及战时救援工作负责人期间,在四川省大部分市、县建立起市、县公共卫生机构80余处,传染病院等数所公立医院及卫生人员培训学校,在温江建立了实验区。1941.3.19日-22日他主持召开了全省第一次卫生行政会议,到会52县,区域遍布全省。省长张群强调个人健康,攸关民族健康;全川卫生人员聚集一堂,要负起强健川民体质的重大使命。卫生署长金宝善在会上以数字比例提示要切实注意国人健康,要以大多数人的普遍疾病为对象,设计可行的卫生方法。陈志潜报告会议的安排:听取各县工作报告,相互观摩;讨论今后最重要的工作,期得合理解决。会上收到的提案上百件讨论后,都需要由卫生实验处实施。卫生实验处呈请省府转各县卫生经费要求达预算的4-7%,卫生人员待遇应略予提高,组织机构要力求充实。22日他报告了省卫生处对全川卫生工作的趋向,从技术上指示各县应努力的方针,饬对空袭救济、防疫、卫生教育、卫生宣传等项基础,切实努力,至医疗、学校卫生及妇婴卫生亦应集中精神,作有步骤的发展。最后勉励各县卫生人员,注意个人行为,破除陈旧观念,努力技术合作。会后他分三天召集各院、所长及卫生特约代表个别谈话,具体交流与指导。(新新新闻1941.3.19-22报导)
1941年7月,成都的中央大学医学院,为解决医学院学生的实习基地问题,加上当时成都亟需加强战时后方医疗救护工作,经他与时任中大医学院院长的戚寿南商量,报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决定由中央大学医学院与四川省政府共同筹办一所医院作为中大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定名为公立医院,这便是现成都第三人民医院的前身。医院设董事会,由时任省长张群任董事长,戚寿南和陈志潜任副董事长,并由戚寿南任医院院长。院址在成都市正府街122号,将原天府中学的教室改为病房,内设门诊部及内科、小儿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等,侧旁还有一个小院落作为精神病房;另在老西门外花牌坊南熏巷设立分院,设外科和妇产科病房。全院共设有病床200张。在中央医院还设立了“大学牙症医院”,开了中央医院的口腔专业。1941年8月15日开放门诊。1941年10月10日开始收容住院病人,所有各科医务皆由中央大学医学院各科教授主持。充分利用中大医学院的资源为四川民众服务。
1944年陈志潜先生被选为洛氏基金会北平协和医学院董事会董事。
此间他除在华大医学院兼任公共卫生课外,也应邀到大学演讲,金陵大学校刊载有他“做事的教训”演讲稿,他首先从“西化”说起, 这两个字实际上讲起来是不通的,因为文化无所谓中西,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文化,不受别人的影响,也不能没有影响别人。中国近代化,可以为三个阶段:对外一切表示怀疑,最初全取高傲的态度;对外战争的恐惧,养成自卑自贱的心理;不能自傲,也不能自卑,而是要自知,知道自己的优劣,也知道外人的长短,取长补短。学医,保护人类的健康,也是经过三个阶段。最初以为自己所有的已经完备,不必依靠外人,以后学到了别人的东西,又忘记了自己的医术,最近才知道中西医术的并重,必须相辅而行。健康是整个人体生活的表现。国民的健康,代表整个国家的政治教育等各方面的建设。健康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它与其他社会政治种种的原因是相关联的。随后介绍了四川省卫生处成立以来的一些教训如: 学医的人必须具有健全的科学基础,充分的生物和理化知识,才能学医; 要注意理论和方法,打成一片,训练成科学的头脑;要慬得做人的道理,善与人交往;一个人为了社会,而牺牲了性命,也是值得;为了要求国家的富强,必须保护人民的健康。(1942.1.15金陵大学校刊第三零零期)
1943年5月1日下午以中国科学社成都分会会员的身份,应中大医学院邀请到会演讲“科学与医学之关系”,称:研究医学者应运用科学之智识,以改善人类之幸福,换言之,医学应科学化。(燕京新闻1943.5.8)。
1947年奉命在重庆大学创办医学院。他租一幢楼做教学场地,建立预科,选拔任用了许多专业人才,如以后到华西的黄克维、徐福均、王正仪、林志靖、王永贵、诸相尧、刘宗定、林廉卿、李清潭、张健孚、傅世椿、瞿定亚、李望霓、彭恕生、丁嶙山等,任用年青有为的医科毕业生,如高贤华、杨世若、戴保民、杭振镳等,在北碚建立了培训基地。6年制的医学毕业生1952年毕业。新政建立后继续任重大医学院院长兼重庆中央医院院长,1951年招收了第一批预防医学生,1952年亲自带领公卫专业的学生到云南芒市防治恶性痢疾和腺型鼠疫,之后又到四川广元防治麻风和梅毒,到四川安岳调查棉农农药中毒情况。
重大医学院卫生系合并到四川医学院后,1955年任卫生系代理系主任,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撤去了系主任职务,教授从2级降为4级,仅担任教学工作。1970年开始对尘肺进行调查研究工作,1973年任尘肺研究室主任。1979年,应邀出席了全国医学及化工卫生座谈会,其后赴加拿大、美国考察医学及公共卫生教育。回校后向卫生部与学校写了考察报告。1986年,他以82岁的高龄到四川卫生模范县——什邡作农村卫生调查,对农村各级卫生组织的建制、管理、医疗条件以及卫生保健、卫生防疫、卫生宣传,农村卫生保健的发展方向、人员培训与管理等一系列问题都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他主持了四川省修订《石棉肺的X线诊断及其分期标准》方案,获1984年省科技重大成果四等奖。
此间他还争取到由罗氏基金会每年为40多名高校教师提供赴美进修经费及香港大学派4名教师进修的资助;还争取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四川省设立了为期10年的“奥斯汀夫人基层卫生奖”,每年捐赠3000美元奖励一所农村卫生院,到1996年奖励了10所乡村卫生院。
半个世纪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席詹姆斯·彼·格兰特仍尊称他“是系统论述在低收入的社会中,如何弥补现代医学知识及其应用之间停滞不前这一迫切社会问题的先驱之一。事实证明定县基本原则也适用于欧洲较为发达的国家。” 1985年美国加尼福尼亚大学邀请他写就的《中国农村医学——我的回忆》英文版,是他一生的绝唱,给世界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兰安生之子詹姆斯·P.格兰特作序,称陈志潜“为世界提供了一项更宝贵的资源”,向全世界说明,“定县模式”的“基本工作思想”不仅长期有效,而且应被国际社会尽快接受和采纳。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向世界推荐发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表彰他的业绩,设立了“陈志潜奖学金”,2002年高达10万美元,资助有志继承他遗志的中国青年学者到美国学习公共卫生学。
他的贡献受到了各国学者的高度赞誉。原洛氏基金会健康部主任卡尔·怀特说“60多年前陈志潜教授就提出了高瞻远瞩的医学领导体系,这确实一个世界记录。他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全球的医学专业人员展示了如何组织卫生服务才能够正确地适应个体和群体的医学服务需求。”澳大利亚塔斯马利亚大学利索夫斯基教授说:“如有可能,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应重新命名为‘陈志潜公共卫生学院’,这是他应得的荣誉。”
2002年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提出,经中华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等若干单位两年的推动与支持,2004年在华西公共卫生学院隆重举行了纪念陈志潜先生诞辰100周年和陈志潜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
中华医学基金会主席M.Roy Schwarz,M.D.在致赞词中称:“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在医学领域能比这位伟人更加受人尊重和纪念。他对于农村地区人群健康的关注,是其长期而杰出事业中的突出贡献。他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崭新的概念—‘初级卫生保健’,并建议以此为基础建立农村卫生组织。目前这一概念已被全世界所接受,这比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以‘初级卫生保健’为基础,向全人类提供卫生保健服务的提议早了40年。正是由于这些贡献,他被当之无愧地誉为‘中国公共卫生之父’。”
为举行本次活动,学院教职工、国内外友好人士、校友纷纷捐赠。纪念会后在公共卫生学院大楼前竖立了由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捐赠的他的纪念铜像。从他那饱经风霜而又不失学者风范的安详容颜,我们可以看到他依旧在为人类的健康与康乐沉思,也将鼓舞着未来的公共卫生工作者。
陈志潜铜像(北京三元基因公司捐赠)
2023年10月29日,以“为人类谋取健康进步与公平”为主题的陈志潜卫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暨诞辰120周年纪念会在河北定州召开。
2024年9月陈志潜与乡村公共卫生纪念馆、协和公共卫生历史人物陈志潜、兰安生、刘瑞恒、吴宪 、姚寻源、周美玉全身塑像在定州落成。
参见:
陈志潜:“河北定县农村教学基地的建立经过”(1987年《话说老协和》)。
余焕文:“协和医学院与定县平教会”(1987年《话说老协和》)
陈志潜:中国农村的医学——我的回忆
原稿载于《百年耀千秋——华西协合大学建校百年历史人物荟萃》,2024年9月修改,并经陈老师之女陈芙君教授修正。
作者介绍
金开泰,男,1938年出生,四川冕宁县人,1960年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1963年调入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工作,1997年任医学教育研究员。1999年退休。业余以诗书画为趣。
1999年开始热衷搜集华西大学的历史资料,参与编辑《华西医科大学简介》及光碟《华西九十年》。2010年出版了《百年耀千秋——华西协合大学建校百年历史人物荟萃》,汇集了已故中外230多名的人物小记;2014年辑编了《蛇杖华西坝——华西医学百年掠影》,首倡“华西坝文化”,以1100多张照片阐述一个大学的历史,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2020年编辑了《灵秀华西坝——抗战时期华西坝人物荟萃(稿)》汇集了抗战时期曾在华西坝执教、工作、学习的中外426人小记。印行数百册征求意见。
编辑:秋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