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每日夜读(2024.11.8)

2024-11-08 22:14   内蒙古  

这是我的第1854篇学习笔记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公众号2024年11月8日夜读,全网最好的三家夜读。
一、人民日报★【夜读】迅速恢复能量的10件小事,推荐你马上试试

01


赶一次早市


如果你感到不开心,就去早市逛一逛吧。


只要你愿意驻足欣赏,那里就有最生动的风景:坐在街头吃一顿热气腾腾的早餐,听着卖家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和食客们你来我往的寒暄。伴着晨光,有老爷爷老奶奶相互搀扶着缓缓而来,也有上班的年轻人快速吃完早餐飞驰而去。


人间烟火,就是治愈心情的良药。


02


认真为自己做一顿饭


生活的滋味,来自一日三餐的蒸炒烹煮,就在一蔬一汤、油盐酱醋之中。


食物本就可以给身体供能,认真做一顿饭,为自己下厨,便是为自己的身心“充电”。认真做饭,好好吃饭,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更能专注于当下,更加热爱生活。


03


坐公交车看风景


如果总是觉得疲惫,那就试着出门,随意搭上一班公交车,看着窗外的风景度过一个小时吧。

你会发现,当你没有设置一个“目的地”的时候,你就不再为终点而焦虑,而是可以全身心地享受车窗外的景色。享受当下,才是最好的状态。


04


约朋友吃顿火锅


情绪低落时,别把自己困在房间里,一个人默默硬扛。不妨约老友出来,一起吃顿火锅。

在一锅热辣滚烫中,和朋友回味旧时光,唠唠近况。没有什么是和朋友一起吃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05


去公园待20分钟


你听说过“公园20分钟理论”吗?到离家最近的公园里发发呆、晒晒太阳,闻闻周遭的花香,看看头顶的白云。你会发现,心里的烦恼,似乎正在消散。

在没有天花板的地方,心瞬间开阔了;在空气自由流动的地方,思绪被风吹开了。如果心烦,就去拥抱大自然。


06


运动15分钟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假期窝在家里刷手机刷了好几天,可不仅没有感到放松,反而觉得很空虚。

这时,不妨放下手机去运动15分钟。你可以选择任何你喜欢的运动方式。随汗水代谢出去的,是身心的压力;随新鲜空气注入身体的,是蓬勃的生命力。


07


给自己买一束花


每个为自己买花的人,都有一个浪漫且独立的灵魂。这样的人,不论有多忙碌,都愿意照顾自己的感受,愿意让大脑停下来等一等心。

给自己买一束花吧,它既是生活的浪漫,也是心灵的安抚。习惯了照顾他人的你,也要记得照顾好自己。请相信,你值得世间的一切美好。


08


大声唱一首歌


总是觉得能量很低的人,可能是因为总把自己的负面情绪调成“静音模式”。然而,情绪一味憋闷在心里,只会把自己压垮。

试着大声唱一首歌吧。可以是首忧伤的歌,将压在心底的郁闷借歌词宣泄而出;可以是首欢快的歌,让心随着跳动的节奏和旋律翩翩起舞。

这首歌也许没有掌声,没有灯光,却是我们为自己演奏的动听乐章。一曲唱毕,你的心情也会焕然一新。


09


把烦恼写在纸上


试着把现在困扰你的事写在纸上,然后一条条去回看:那些让你焦虑的事是否真的会发生?那些让你耿耿于怀的事,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去看待?

把这些烦恼写下来的过程,就是清理负面情绪的过程。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而焦虑,就是摆脱焦虑的第一步。

最后,把纸张和你的烦恼团成一团,扔进垃圾桶吧!


10


睡一个好觉


你有多久没有睡个好觉了?夜晚是我们给自己恢复能量的最佳时机,今晚开始,试着给自己营造一个睡眠的好环境。


睡前不刷手机,放一首轻柔的音乐,看两页自己喜欢的书,慢慢进入睡眠状态。


长夜漫漫,就让心事在梦乡里化为灰烬,让能量在安眠时重新补至充盈。相信一觉醒来,你会抖落一身疲惫,继续大步向前。

二、新华社★夜读|情绪稳定,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

情绪稳定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

坏情绪就如同一颗定时炸弹,令人猝不及防,提心吊胆。

其实,情绪稳定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可以通过智慧和修行来获得的能力。


情绪稳定的人,活在当下

能够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不会因为过去的事情而烦恼,也不会因为将来的生活而担忧,他们只会活在当下,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

一个人情绪不好,可能因为过去做了一些令自己懊悔的事情,也可能在担忧未来还没发生的事情。这样往往就忽略了当下。

其实过去的早已过去,与其自己郁郁寡欢,倒不如想想如何解决它,让自己跨过这个坎;将来的事情还未发生,与其忧心忡忡,倒不如做好当下,让自己的未来生活更有保障。

专注于手边事、眼前事,这样才会令自己内心平静,不急不躁,变得超然而又踏实。


情绪稳定的人,都懂得放下

其实人生最大的障碍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若是不能放下执念,那么人就会被情绪所困,难以脱离困境。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多去换位思考,去理解、去包容。

放下了执念,也就不会去计较那些琐事,反而对一切都看得很开,这样情绪才会更加稳定健康。




情绪稳定的人,过得简单

一个人的欲望多了,痛苦也就多了,在他与世界的交集增多时,争执和分歧也随之而来。

人的欲望总是无穷无尽,满足了这个,却还想要那个,最终被欲望所控制,沦为了它的“奴隶”。

那些情绪稳定的人,一般都活得简单,他们并不是“无欲无求”,而是懂得“知足常乐”。

情绪稳定,就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

三、央视新闻★付出过怎样的努力,就会有怎样的底气


118日,记者节。记者,是永远出发在路上的人,记者也意味着无数个“用脚步丈量世界”的难忘瞬间


今晚,《夜读》从总台人物一书中摘取了9新闻工作者的讲述,和大家分享他们的从业感悟。通过这些讲述,我们见到了新闻工作者这一职业的日常图景,邂逅了一群人在敬畏中守望、并为之悸动的事业。

虽然,他们角色不同,有主持人、记者、评论员……但他们都担得起“记者”两个字的分量。何为记者?脚印串成千万米长线,以埋头苦干的思与行、披荆斩棘的泪与汗,诠释职业的使命与担当。




01
记者,

把内容吃透,无限靠近精准。



在《新闻联播》,我曾经有一次61分钟的口播,13143个字,全程无卡顿、零失误,被网友热情地夸上热搜。大家问我有哪些奥秘?


其实最难的地方并不在于能够撑住、读下来没有错。我们的专业要求表达无限地靠近精准,只有把内容吃透,才能该用情的时候用情,该用力的时候用力。


我不相信哪个主播天生就有这种本事,什么都没准备,上去就播,还能完成得很好。我一直是焦虑感特别强的人,习惯先做准备。工作人员有时挺奇怪的,说“康老师您不用急,对您来说这不是小菜一碟嘛”,但我真不这么看,哪怕只是简单的一二三四五走程序,我也不能拿张纸上去,念完就完事,要有标准。


📷总台《新闻联播》主播、记者 康辉




02

记者,抵达就是使命。



巴以冲突发生时,那时候我正守在电脑前编辑一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特稿,很快,总台中东总站就成立应急增援报道团队,我立刻主动报名。与此同时,开始查航班、订机票、收拾行李……


紧张的气氛从上飞机就能感受到。飞机上大都是背着野战背包、面色凝重的年轻人。这架航班能否安全抵达特拉维夫,完全是未知的,因为机场作为重要基础设施,随时可能成为打击目标。机舱里寂静得可怕,直到飞机在跑道上着陆、滑行并最终停下,我心中的石头才落了地。


抵达特拉维夫后,入住酒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查一下地图。酒店布局什么样?逃生路线怎么走?距离最近的避难所在哪儿?这对普通人来说心理冲击是巨大的。我告诉自己,准备面对真实的战场。亲历火线,让真相抵达人心。


📷总台驻土耳其安卡拉站记者 陈慧慧




03
记者,

给了我一种关心世界的方式。



身为总台常驻耶路撒冷记者,我需要第一时间奔赴巴以冲突现场、深入战事腹地,为世界带来第一手的新闻讯息。

我采访的当地民众,其中不少人受到了惊吓甚至是精神创伤,在第一时间不愿意接受采访。换位思考,在这个时候他们需要的肯定不是打扰,而是关心和倾听,并且在倾听和交流中产生共鸣。我告诉他们,我是来自中国、来自总台的记者。


听到这些话,巴以人民对我表达出的都是善意。特别是有很多民众会感到好奇,问我遥远的中国也在关注这里的情况吗?我很真诚地表示,我们当然关心这里,我们关心所有遭受战火波及的民众,我们在用镜头做真实、客观、公正的记录,希望能够展现战争的残酷和对普通人造成的创伤,展现和平的可贵。这种情况下,一般都会得到民众的理解。


和平到底是什么?和平其实就是普通人的一日三餐,就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家,这何其简单。而往往一颗子弹、一枚导弹就可能引发一场冲突甚至造成数代人的仇恨,这又何其简单?!但是要结束冲突、化解仇恨,又何其难!这时候就能够感觉到,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有稳定安宁的生活,是何等的幸福!

📷总台常驻耶路撒冷记者 赵兵




04
记者,工夫在诗外。



卡塔尔世界杯决赛后,我的一段解说词很多人在转,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四年前陪你看球的人,现在还在联系吗?四年后看球的自己,许过的愿望都实现了吗?……”这段解说词中所有的观点,其实都在我过去的解说中不止一次表达过。很多人认识我是“四年一次”,其实我已经做了二十年,这段话是我个人对人生的感悟,不是昨天,不是前天也不是决赛当天才产生的。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中间还有一个逻辑,叫作工夫在诗外,你所有的事情都应该是日常生活当中的点滴积累,然后水到渠成地表达出来。要说灵感在哪?灵感就来自日常生活的每一天。在路边,碰上一对小情侣在吵架;吃了一碗红烧肉,读了一个有关三国的故事……这些每天的日常都会让我不自觉地琢磨,能跟我的工作产生什么关联?这就像职业习惯一样。

📷总台体育解说评论员 贺炜




05

记者,

面对恐惧,说出“我能!”的人。



我是《军武零距离》的出镜记者,“军迷天花板”是网友给我起的外号。在高燃的部队演训现场,我的情绪要先自己“燃”起来,然后再把自己往极限推一推。只有怀着这样的工作态度,才能去感染观众,去“点燃”观众。     


比如让99A主战坦克从身体上方驶过,为了给大家展现第一视角,我躺在地上举着摄像机进行了第二次体验。身躯庞大的坦克一点一点地逼近,我感觉眼前的天慢慢黑了下来,我紧张得不敢有任何动作,那种巨大的压迫感让我几乎感到窒息,为了拍摄效果我还是坚持睁着眼睛见证了整个过程,那几秒钟的心理压力是让人非常难忘的。


还有从十几米高的直升机上索降,我真是硬着头皮完成的。当时临时更改了训练方案,直升机不直接降落在地面,而是改为战士们从高空中索降。


连长问我,你能降吗?不能降的话,可以坐直升机回去。我以前在攀登楼上练过索降,但是直升机索降的经验为零。我当时犹豫了一下,回答说:我能!当时心想,要是回去就白来一趟,一个镜头都拍不成太遗憾了。最后还是在战士们的鼓励下,顶着直升机螺旋桨扬起的狂风迈出了第一步,勇敢地完成了。

📷总台《军武零距离》出镜记者 吴杰



06

记者,

付出过怎样的努力,

就会有怎样的底气。


《高端访谈》栏目专访各国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直面这么高级别的采访对象,肯定会紧张和焦虑。


就拿写提纲来说,每次采访,我都会看几百页的资料,还有一些书籍,要向相关领域的专家、同事、朋友请教讨论。


记得采访时任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时,从确定采访到出发,时间很短,我始终觉得那份提纲不够理想,还有提升空间。于是,带着没看完的80多页材料上了飞机。从北京飞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30多个小时里,除了小睡一会儿,我几乎都在看资料、做功课、写问题、改问题。压力虽大,也必须迎难而上、全力以赴。


📷总台《高端访谈》主持人、记者 邹韵



07

记者,

把网友带到第一现场的人。


从2020年到2023年,我连续四年带领团队在新媒体平台直播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全流程,收获了来自网友“直击灵魂”的评价。


从机场到烈士陵园的40分钟路程,我们没有加一个采访或记者现场报道,就只用直击现场的画面。不同机位的镜头一路跟随车队,还有沿街群众行注目礼的各种特写,配上小号演奏的《思念曲》,情绪的渲染非常自然,网友纷纷自发刷屏表达自己对英雄的敬仰。

一个自身饱含情绪的选题,是不需要人为过度渲染气氛的。这个新闻事件本身就已经足够动人。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大家沉浸到现场,让网友感觉自己就在现场,目送装载着归国英雄遗骸的车队驶向烈士陵园。那一刻,所有人的眼泪只为这些烈士而流。


📷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记者 温露



08
记者,

深信:每段人生都值得讲述。

在四川雅安地震、云南鲁甸地震、江苏盐城重大龙卷风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中,我作为第一批报道人员冲锋在前,克服重重困难发回一手权威信息。也曾三赴新疆和田,历时一年半跟踪采访,推出总长60分钟的系列报道《走基层·一个特殊的援疆任务》。


作为记者,当你选择去采访一个人,就说明对方身上有足够的闪光点、独到的故事或特别的作为。通过采访,你能够在短时间内切入到他人生中最精华的篇章,获取他的故事、想法和思路。从不同的人生,收获到不一样的提升,这就是记者这个职业最大的魅力。

📷总台湖南总站记者 闫乃之


09

记者,

最初没人看好,偏偏选择坚持。



策划《国家宝藏》这档栏目时,非常忐忑。当时还没有人用这个题材做过综艺,很多同行都不看好,觉得很难把深奥的题材做得有趣、吸引观众。我是钝斧型人格嘛,认准了的事情比较坚持。


创新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凭着直觉和信念披荆斩棘的过程。


也正是因为这样,《国家宝藏》才被观众称为“横空出世”,成为一个从题材领域到前世今生的讲故事方式、从舞美视觉到文艺手段……一切都是全新原创的爆款节目。博物馆及其文物真的因为我们的创作在观众心中“活起来”了,初心得偿,大概就是创作者最大的幸福。


📷总台《国家宝藏》制片人 于蕾


图文整编自《总台人物——属于时代的群星闪耀时》一书


心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谨以此,

敬每一次乐此不疲的出发,

敬每一篇直抵人心的报道,
敬每一个白发不休的理想。





二、新华社★夜读|

理论强党
✅国考政治理论︱领导人讲话、重大会议学习笔记︱人民日报每日金句文摘摘抄︱人民日报评论︱每日新闻联播文字版︱求是杂志学习笔记︱学习时报学习笔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