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聚焦大概念
形成大结构
——“千课万人”小学数学“大概念教学”研讨活动感悟
秋意渐浓风微凉,时光恰好正当时。10月25日—28日,我校教师一行4人到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小学数学“大概念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学习活动结束后,老师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全校数学教师及时分享了学习收获。
以下分别是来自陈蓉、韩雨欣、翟紫雯和邹晨璐四位老师的分享:
1
从生动与规范性兼备的课堂示范中感受教育的无限可能:
此次学习我们一共听了30节来自一线教师和专家的各种课例以及15节新课标指导下的报告讲座。其中感受最深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0的再认识》、《11~20的认识》、《简单加减法》三个团队的精彩课程。
首先是一线教师的课程,在一年级孩子独特的认知特点这一前提下,一线教师们精心设计的课堂展现出了别样的风采,他们不仅条理清晰、规范严谨,而且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些教师们深知,对于刚刚踏入校园的一年级孩子来说,一个清晰而有条理的课堂流程至关重要。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梳理和规范每一个教学环节,确保孩子们能够跟上课堂的节奏,逐步深入理解知识。同时,他们也非常重视孩子们的纪律性,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帮助孩子们建立起良好的课堂行为规范,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追求课堂流程规范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课堂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似乎未能得到充分展示,在知识的深入挖掘和系统构建上略显不足。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上,虽然能够掌握基础知识点,但往往难以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也因此受到影响。紧接着,我们又聆听了三位专家的同课异构,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剖析和演绎。专家的课堂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更高层次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和无限可能。
2
“学具的使用为课堂学习添砖加瓦”
多位名家选择“数与运算”领域的课题作为示范课,比如低年级的《再认识10》《11-20的认识》《简单的加减法》等。我发现课堂上,学具是贯穿整个课堂,不单单出现在某一个环节,“小棒、计数器和数字卡片”的使用,在各个环节都有自己的妙用,从一而终真正收获活动经验。虽没有用语言直接说出“位值制”和“满十进一”,但“满10个捆起来、圈起来,个位满十向十为拨一颗珠子等等”。从“按群计数”到“计数单位”,从“累加”到“细分” ,从“自然数”到“小数、分数”,这些无不像学生潜移默化地向儿童渗透“十进制”思想,既符合符合儿童认知,又在儿童的脑海中埋下了种子,在未来慢慢生根发芽,最终形成茂盛的知识丛林。
3
名师齐荟萃,且思促成长
本次活动汇聚了全国各地优秀的名师,分4天的日程安排,通过课堂教学展示以及观点报告分享,全方位展示大概念引领,全领域探索新课堂形态。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26日的课程。上午,张齐华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以两端都栽的情况为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学生提出的三类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为什么要加1?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圆形怎么栽?植树问题还能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在对为什么要加1的探究过程中逐步理解其中的算理,并进行迁移运用。紧接着张老师分享报告《“学困生体验”引发的教学新思考》指出要对学困生鼓励表达、细致聆听、精准支持。朱乐平老师执教的《数学阅读课:田忌赛马的故事》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再开发,带领学生进行分步阅读,学习策略的美妙、感受符号表达、学习定性定量、明确测量与素养、强调规则意识。顾亚龙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再认识》从数数的角度出发,通过计数单位的累加回顾整数,再从计数单位的细分迁移到小数,体现了方法的一致性。
下午,特级教师袁晓萍名师团队带来了跨学科学习专题研究,共展示了4节课堂。贝成益老师的《克与千克》通过使用称、少用称、不用称这三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克与千克。雷芸妮老师的《年月日》借助古籍修复的大任务,将学生已有的散点知识结构化。封屠杰老师的《数据画像》从探究人脸面积、拳头体积以及情绪值的活动中感受数据的意义。陈丽梅老师的《云谷是你心中的理想校园吗》通过小组探究校园有多大的活动,经历信息提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有效结论的过程,让学生用数据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得出结论。最后由袁晓萍老师带来报告《跨学科主题学习,学什么,怎么学》,指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要让知识在活动中运用,融合知识去解决问题,做到融会贯通、转知成智。
4
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我们有幸聆听了吴正宪老师的大师课。吴老师的课堂总是那么生动有趣,她以儿童认知发展为基础,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孩子们轻松愉悦地认识到数学的魅力。吴老师的课堂语言亲切自然,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依据孩子们真实的生活情境,利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物品来让孩子们理解“10”。她不仅教会了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吴老师提倡“依瓜寻藤”教学之法,简而言之,是一种通过“依瓜寻藤”和“顺藤摸瓜”的过程,深化我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只着眼于“瓜”,即孤立的的知识点,却忽略了知识点之间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我们需要实现的转变是,从单一的知识点关注,转向探寻串联这些知识点的“藤蔓”——也就是完整的知识体系。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知识点是如何交织成一张紧密相连的知识网络的。紧接着,我们要深入探究这些知识的“根源”,也就是那些关键的核心要素即大观念。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着眼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拿“10的再认识”这节课来说,表面上看是重新认识数字10,但深层次是让孩子理解位值制、计数单位、十进制、运算律这些数学的精髓。而数学素养的培养,则是让孩子们在数感、符号意识、推理能力、运算能力上有所提升。
此次杭州“千课万人”大概念教学研讨的学习经历,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职业生涯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从这样的教学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孩子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数学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的传承。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将伴随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勇往直前!
供稿组稿:洪明 翟紫雯
编辑:邓亚红
初审:姚必学
终审:刘正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