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学科边界,信息技术赋能初中地理新课堂

教育   2024-12-02 17:46   山东  




为推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深入实施,助力初中地理教师践行新课标理念,把握新教材精髓,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于2024年11月28日在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成功举办初中地理“新教材使用专题研训”活动。济南市教研院李晓云老师、历下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信息化教研部主任兼地理教研员张子玉、山大基础教育集团教学管理中心主任张敦迎、山东省实验初级中学执行校长台东、济南市各区县初中地理教研员、骨干教师16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教研以【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和实践为主线,充分展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应用。活动分为校本教研展示和专题报告两部分,亮点频现。


闭环教研:“问-学-评”一体教研模式


“问”—征集教师问题


会议伊始,地理教研组长许贝贝首先发布问题征集结果,这是前期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到的集团初中地理教师在跨学科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学科融合拼凑感强、教学难以契合生活实际、实践环节与教材脱节、课时不足……。针对教师们提出的问题,结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新增加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美化校园,确定以本次校本教研的实践,探讨问题的突破路径。教研主题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美化校园"跨学科主题案例成为解题钥匙,旨在通过该主题的学习,解决教师们面临的问题和疑惑。



“学”—案例研学


山大附中骨干教师张晓文带来了第一课时“项目启动课”的展示,本节课在教室内完成。张晓文老师用真实的校园情境,创设了三个学习任务:1.寻找校园里的“美化目标”;2.确定“美化目标”的地理位置;3.制定美化方案。学生进行了小组分工:推动者、发言者、记录者、查询者,每个学生清楚自己的角色和任务。课堂中,张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索,逐步发现了各组“美化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手绘地图的精准度不足、在后期实施过程不方便等;然后师生一起重构新方案——用经纬网定位,通过制作电子地图,以提高方案的可操作性。课堂中,张老师运用了AI技术、GPS工具箱、数据分析软件,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难题的方法,学生不断进行批判与质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是校园内的实地测量(数据测量),由张骏菲老师执教。师生一起到山大校园进行室外上课(上课过程中,部分教研员和骨干老师跟随张老师和学生到山大校园观摩学生的测量,大部分老师通过直播,在大屏幕中观看学生在校园中的活动)。张老师对小组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小组长、“美化目标”寻找员、数据观测员和记录员。在山大校园,学生利用手机的定位功能,对“美化目标”进行实地测量,获取经纬度数据,并详细记录数据。回到教室后,学生提出了许多很有趣的问题并进行探讨,张老师提供了多种学习资源和方法支架。本节课是地理实践课,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批判性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育。







“美化校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两节精彩展示课,体现出了以下几个亮点:


1.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


在“美化校园”跨主题学习的教学实施过程中,AI技术、可定位经纬度的指南针app、数据分析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解决了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展示了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完美融合,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能够赋能地理课堂。



2.课堂开放

在“美化校园”的课堂上,问题开放,课堂开放,师生关系开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频频出现,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自然融合。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意识。



3.地理实践力强

学生有机会走出教室,亲自采集经纬度数据,发现了有趣的地理问题,也发现了校园环境中的问题,这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地理实践力及“小主人翁”的意识,“热爱学校”的情感转为了行动,他们能用所学地理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这是真正的跨学科学习。




“评”:评价反思


集团教研组长许贝贝从技术与地理课程融合的必要性、实施方法以及融合成果三个维度进行了说课总结。“美化校园”这一跨学科主题案例,是在深入研读课标和教材的前提下,从真实情境与实际问题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综合调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这不仅激发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热情,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还提高了课堂效率,突出实践,真正做到了学科间的深度融合。



通过“美化校园”跨学科主题案例的研习,集团地理组的老师们围绕此前关于跨学科教学的种种困惑和疑问展开激烈的小组讨论与深度反思。对“美化校园”跨学科主题案例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设计实施跨学科主题案例方面又产生了许多新的思考:



该案例设计基于真实情境设疑,采用生成性评价,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由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解决跨学科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割裂感问题。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充分尊重和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极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设计实施跨学科主题案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贯穿跨学科学习全过程。教师应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改变了教育教学领域。教学方法的创新、资源的共享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的个性化,共同造就了地理课堂的显著变革。




深化引领——“教研员讲堂”开讲


本次活动也拉开了初中地理“教研员讲堂”开讲的帷幕,即促进地理教研员自身专业素养提升,也在更广的范围起到引领作用。



历下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信息化教研部主任,初中地理教研员张子玉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教学变革》为题做了主旨报告,强调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师课程观的改变是关键,利用信息技术重塑教育生态。她通过案例说明数字化转型如何促进课堂变革,包括打破空间局限、重构课程体系、变革学习方式、重塑课堂形态,并强化知识的实践性和参与性。未来教师应具备自主学习、专业创造和人工智能应用等素养,以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引发教师对信息技术改变教育生态的思考。



济南市教研院李晓云老师以“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为中心,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和老师们分析了地理教育教学的现状与未来,分析了地理教师为什么学习,如何才能改变,特别是信息化时代,地理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她倡导地理教师以成长性思维,拓宽视野,学习信息技术,以适应教育的发展。此外,她还介绍了两个学习交流平台的建设情况,旨在促进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相互学习。



通过本次培训活动,初中地理教师将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新教材,深入理解和践行新课程的理念,同时探索了信息化背景下育人方式和教研模式的开展和实践。这不仅有助于加速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步伐,亦将为构建高质量的地理课堂提供坚实的支撑。





撰稿:高翔、刘琪   

照片:杜团章   

责编:许贝贝

编辑:杜团章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
学校对内对外宣传,家校网络互动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