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文末二维码可获得全文PDF
肥胖是由环境、饮食、运动和遗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现代亚健康生活习惯的普遍,高热量饮食和运动缺乏的流行,肥胖人群在全世界范围内急速增长。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肥胖是罹患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慢性肾病的危险因素,身体质量指数(BMI)在30-34.9 kg/m2的人群,总死亡风险相对提高了40%以上,而BMI超过40 kg/m2的人群,总死亡风险则相对提高了100%[1]。
全球市场
从全球范围的流行病学上看,2017年NEJM发表的研究显示,在2015年共有1.077亿儿童和6.037亿的成年人患有肥胖症[1]。全球范围的抗肥胖药物市场规模及其变化预测如下图所示。
图1 2017-2026E全球抗肥胖药物市场规模及变化
全球减肥药物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20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30亿美元,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0.7%。随着2021年6月司美格鲁肽在美国获批抗肥胖适应症,预期未来将有更多减肥药物上市,市场将持续增长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6亿美元,2021-2026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达到20.4%。
中国市场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我国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有超过二分之一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岁与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肥胖问题已成为中国公共卫生的主要问题之一[2]。我国肥胖人群数量及其变化预测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近年来中国肥胖人口迅速增长,2021已经达到2.3亿人的规模,约占全国人口的16.3%。预计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至2026年我国肥胖人群数量将达到2.8亿人的规模,预计将占当年全国总人口数的20.1%。与肥胖人群流行病学相呼应的,我国抗肥胖药物市场规模情况及其变化预测如下图所示。
图3 2017-2026E中国抗肥胖药物市场规模及变化
根据报告显示,中国肥胖药物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2.5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人民币3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86.1%。同时受中国肥胖人群增加、体重管理意识增强,新型减肥药物上市等多重因素驱动,预计至2026年我国抗肥胖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101亿元。
抗肥胖症药物的研发一直面临着巨大挑战,回顾历史,早期抗肥胖药物上市后引发了很多安全性问题,抗肥胖药物发展历史如下表所示。
注:OD为一日一次,BID为一日两次,TID为一日三次
数据来源:Nature Drug Review Discovery[3],药渡咨询团队整理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苯丙醇胺被用作食欲抑制剂等用途,由于苯丙醇胺可导致颅内出血和中风,因此FDA在2005年将其从非处方药中移除。1992年减肥药芬芬(芬氟拉明和右芬氟拉明的联用制剂)流行于美国,但其可引发肺动脉高压和瓣膜病等严重副作用,芬氟拉明及右芬氟拉明遂于1997年撤市。
2008年,FDA和EMA以可能引发抑郁和自杀为由拒绝了利莫那班用于抗肥胖治疗,此后赛诺菲终止了对利莫那班及其他CB1受体拮抗剂的开发与研究。西布曲明最早用于治疗抑郁症,在临床使用中发现其可减轻体重,1999年FDA批准该药用于抗肥胖治疗,该药2000年在我国上市。然而,2010年雅培因西布曲明存在潜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而将其撤回,我国也于2010年底宣布停止生产和使用西布曲明。
奥利司他是由罗氏研发的强效胃肠道脂肪酶抑制剂,上市后于2007年获批非处方药,是唯一FDA批准的非处方减肥药。其能够减慢胃肠道中食物脂肪的水解过程,从而减少饮食中25-30%的脂肪水解和吸收,该药的副作用以脂肪泻为最常见,另外肝毒性和急性肾毒性的案例也被相继报道。
抗肥胖药物作为一种与代谢调控相关的药物,一般通过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起效,同时抗肥胖药物往往需要维持长期使用,因此安全性是该领域药物开发的难点与挑战,也是抗肥胖药物上市后能否持续扩大销售的重中之重。
全球获批药物
对于抗肥胖药物而言,具有临床意义的减重指达到幅度5%的减重。5%的数字看似不大,却是许多肥胖人群在锻炼和饮食控制加成下,服用减肥药仍无法达成的目标。目前全球获批上市的抗肥胖药物如下图所示。
中国获批药物
目前NMPA批准上市的抗肥胖药物仅有奥利司他一款,获批厂家及批准文号如下表所示。
数据来源:NMPA官网,药渡咨询团队整理
药渡咨询
吴夏博士:13911468148
完整pdf将在下期刊出后提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