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赛道】放射性药物行业现状浅析(上)

文摘   科学   2023-05-15 09:00   北京  

→ 联系文末二维码可获得全文PDF

导言

近年来,放射性药物行业备受资本市场关注,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包括诺华等大型跨国企业、远大医药等老牌药企以及新兴Biotech)开始入局。相比欧美发达国家,目前中国放射性药物应用较少、研发进展缓慢、自主创新能力薄弱。2020年5月我国建立了第一个放射性药物临床前安全评价实验室。总体而言,随着我国放射性药物研发能力及生产能力的持续提升,以及临床应用的加速渗透,放射性药物行业发展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放射性药物行业现状浅析》分为上下两部分:
本期为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放射性药物产品、行业市场发展规模及趋势。
下期第二部分将介绍放射性治疗药物竞争格局,并对主要玩家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一、放射性药物产品概况

1、定义及种类

放射性药物(Radio pharmaceutical,又称核素药)是指用于临床诊断或者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制剂或者进行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特殊药物,可以是含有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或生物制剂。放射性药物是由载体和放射性核素组成,其中载体通常是小分子化合物或生物大分子药物,或某些特殊材料制成的微球或胶囊等。
放射性药物具有多种分类方式(如下表),按照用途可分为诊断用放射性药物和治疗用放射性药物两大类;按照使用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体内放射性药物和体外放射性药物;按照核素来源可分为加速器生产核素药和反应堆生产核素药。
表 1 放射性药物分类

数据来源:药渡咨询团队整理

2、产品特点

放射性药物产品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1)具有放射性。放射性特性是放射性药物医学诊断和治疗的应用基础,利用其放出的射线达到诊断或治疗疾病的目的。

(2)具有特定的物理半衰期和有效半衰期。药物中放射性核素自发进行放射性衰变,其放射性活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药物引入机体、脏器、组织、细胞内,经生物代谢和放射性衰变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特定的有效半衰期。

(3)脱标和自辐射分解。放射性药物在存储过程中会发生放射性衰变,此时,药物中的放射性核素脱离被标记物的现象称为脱标;某些对辐射敏感的放射性核素,也可在射线作用下造成自身结构变化或生物活性改变(即为辐射自分解),从而致使药物的放射化学纯度和比活度降低。

(4)引入量少。放射性药物是以放射性活度为计量单位,其用量远少于普通药物并且多数为一次使用,因此几乎不存在体内蓄积以及可避免由此引发的毒副作用。


3、应用领域及发展方向

放射性药物的临床应用主要分为疾病诊断和疾病治疗两大方面。
疾病诊断方面,放射性药物又称显像剂或示踪剂,一般需要与核医学显像设备配合使用;主要是利用发射γ光子或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参与代谢并在病灶部位显影,利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进行成像,进而在分子水平上直接示踪人体(活体)内的生理、生化代谢功能以及病理变化,实现对疾病的诊断。目前主要应用于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以及肿瘤等疾病领域,如心肌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诊断以及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疗效评价等。
疾病治疗方面,放射性药物通常采用具有高电离能力的放射性核素,利用其发射的高电离能力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来杀伤病变细胞,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目前,以中国放射性药物治疗领域分布情况(如下图)来看,放射性药物主要用于甲状腺疾病、恶性肿瘤(如前列腺癌等)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图1 中国放射性药物治疗领域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医学会核医学分会[2],药渡咨询团队整理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知和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医保支付能力的增加,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需求以及疾病早期筛查的市场需求激增,这也带动了诊断用放射药的市场需求。

此外,受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国心血管、内分泌等慢性疾病和恶性肿瘤患者人群规模呈增长趋势,而对其疾病的治疗仍存在较大的未满足临床需求,尤其是肿瘤领域。治疗用放射性药物的研发有望为这些患者提供新的药物选择。相比于传统的肿瘤放疗,治疗用放射性药物具有精准靶向、强力杀伤、有限损伤的优点,在临床中对于肿瘤的治疗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肿瘤领域,治疗用放射性药物研发三大方向分别为体内埋植近距离放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止痛治疗、核素偶联抗肿瘤药(如下表所示)。其中,针对核素偶联抗肿瘤药,全球获批上市的药物较少,包括Lutatheraâ和Pluvictoâ[3]等;中国获批上市核素偶联抗肿瘤药物更少,仅有碘[131I]美妥昔单抗,绝大多数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除肿瘤领域外,抗风湿性疾病治疗药物也是治疗用放射性药物开发的重要方向之一(如下表所示)。例如,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为人工放射性同位素锝(99Tc)与亚甲基二磷酸盐形成的络合物,具有消炎镇痛的作用,且效率高、疗效维持时间长,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也可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等。

2 治疗用放射性药物开发的四大方向

数据来源:国信证券[4],药渡咨询团队整理

综上所述,放射性药物,无论是诊断用还是治疗用产品,均可应用于多个疾病领域,尤其是肿瘤领域,存在较大的未满足临床需求。由此可见,中国放射性药物临床应用前景可观,行业市场潜力较大。

二、放射性药物行业现状





1、中国放射性药物市场规模

中国放射性药物行业市场规模整体呈快速增长趋势。中国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疾病等患者人群基数大,且近年来患病人群仍在不断增加,导致对放射性药物的需求激增,人口老龄化趋势则进一步加剧这一市场需求,并且随着放射性药物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人均医疗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等因素驱动,中国放射性药物的市场渗透逐步扩大,行业市场规模增速将进一步提高,市场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

据报道[6],中国放射性药物行业市场规模自2014年的19.65亿元快速增长至2019年的35.93亿元,CAGR为12.8%,预计将以21.4%的CAGR快速增长,至2023年达到78.15亿元(如下图所示)。

图2 中国放射性药物行业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药渡咨询团队依据公开资料整理

放射性药物含有放射性同位素,属于同位素医疗应用领域。基于现有临床实际使用量进行估算,我国医用同位素潜在需求和应用前景尚未充分发掘,我国每万人开展核医学检查的人数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30%。对标发达国家的核医学治疗水平,我国放射性同位素的市场需求将会呈爆发式增长。以常用的8种医用同位素(如下图所示)为例,2019年临床常用的8种医用放射性同位素用量超过7.4万居里,保守估计中国每年需求量将以5%~30%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需求总量将增加10倍以上[5]。这也将推动中国放射性药物行业整体市场规模的增长。


2、国内政策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放射性药物的发展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经历60余年的发展,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放射性药物研发、生产、供应及临床应用体系。尽管如此,国内放射性药物行业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中国放射性药物行业具有准入门槛高、监管严格、渗透率低、创新研发及生产能力不足等特点。
我国医用同位素及放射性药物管理主要依据《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药品管理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放射性物品运势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医用同位素在研发、生产、贮存、销售、运输等环节实施安全许可制度。
2021年6月,国家八部委联合发布我国首个针对核技术在医疗卫生应用领域发布的纲领性文件《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进一步推动中国放射性药物研究与应用及发展,为国内医用放射性药物的技术研发及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并将开创中国放射性药物发展新局面。
2022年9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改革完善放射性药品审评审批管理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系统回答了未来新体制机制下放射性药品审评审批、管理改革等问题,同时提出针对放射性药物研发的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如优化审评机制体现放射性药品特殊性,鼓励药品研发以满足临床急需等,对促进放射性药物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在国内政策利好驱动下,中国放射性药物行业将持续积极快速发展


下期将介绍放射性治疗药物竞争格局,并对主要玩家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敬请期待!!

完整pdf报告将在下期刊出后提供完整下载


务客户覆盖医药行业全产业链,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专业技术分析及商业解决方案

 『CDD服务——基于专业技术、行业格局、商业价值综合评估』

 药渡成品报告系列





药渡咨询
提供最前沿医药讯息,对药物研发热门领域进行深度分析评述
 最新文章